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毕赣与《路边野餐》:27岁的贵州导演和他的大师雏形之作

邵栋
2016-07-15 16:3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毕赣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也许感到陌生。但笔者敢肯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会了解这个1989年出生的贵州导演。毕赣不是科班出身,他在本科的专业是电视编导,毕业后做过婚庆公司,考过爆破证,《路边野餐》差点成为他的告别梦想之作。

《路边野餐》获得了众多荣誉和佳评。

然而,他的电影长片处女作《路边野餐》却为他一举赢下了众多荣誉和佳评: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南特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马奖国际影评人费比希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以及最佳处女作等等。《纽约时报》评价说:“精心安排的结构,充满着情感的震颤。”《好莱坞报道》说它“像是一个梦,一旦电影结束,它就会把你迷住”。《综艺》的评语是:“大师的雏形,想象力和美感令人如痴如醉。”《电影手册》则说:“一种强有力的新魔幻现实主义,有时令人费解,却刻刻让人着迷,是无法被复刻的电影处女作。”

这部7月15日才在内地上映的影片,笔者有幸在今年三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尝了鲜,在连续观影的疲乏中被这部前期成本只有二十万的电影震撼得是夜难以入眠。尽管毕赣自认为《路边野餐》“本质上没那么高级”,就是讲时间、离别和重逢,“讲普通人的感情,讲普通人的遗憾。”然而,区别于时下扎堆的爆米花电影,这部致敬了侯孝贤和塔可夫斯基的文艺片,实在显得独树一帜。

谁是毕赣

让毕赣爱上电影的影片是《导盲犬小Q》,喜欢小动物的他被深深打动,还因此拍了第一部短片《老虎》。那时,他发现影评常常是一本杂志中最简单好读的文章,因为有剧情梗概,一度以为拍电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高考时,他报了电视编导专业,“以为学了这个就可以拍电影”,开学到山西传媒学院报到才知道这专业是做电视的,和电影没多大联系。

大学期间,毕赣常常和同学埋头打实况足球。实况足球的画面是电视直播式的,毕赣笑称自己的长镜头意识,正是来自玩这款游戏时对于“你要想着把球传到前场,你要想经过几次倒脚,是否要传一个长传,传给谁,哪个球员去接……”的思考。在《路边野餐》中有个42分钟的长镜头,很多人问毕赣怎么可以把调度做得那么清晰。他回答道:“我从前就开始打实况足球,它就有个很小的地图,都是那么调度的,对我来说很习惯。”

毕赣与他下铺的关系很好,在他没有钱买电影DVD的时候,他就向下铺吹嘘某部电影多么好看,他发现下铺往往第二天就会将那部电影买回来,于是他大学期间就看了许多的电影。

到了大三,学校安排去电视台实习,毕赣就不想去电视台。他有个朋友在加油站里面上班,他一心想去加油站跟他一起打实况足球。加油站每天晚上门就会有很多卡车司机,他们会在那儿住一晚上,第二天起来要加那些柴油、汽油。还有很多那个小镇的青年会给摩托车加柴油。每天早上大概7点钟,他们就会疯狂地在外面叫喊“加油、加油”。

半梦半醒的毕赣,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一个星期,每天早上被人家莫名其妙地加油,就莫名其妙地被鼓舞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就离开了那个地方。在回凯里的大巴上,我突然发现我应该是一个特别会拍电影的人,非常非常有信心。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

毕赣坦言在大学期间写了很多像日记、随笔一样的东西,一直把它当作QQ空间,但是后来有人告诉他那是诗。在他的第一部短片《老虎》里,当他发现叙事滞涩的时候,偶然将自己的诗歌衔接在镜头与镜头之间,竟然有着出奇的好效果,因此他也将这种处理方式沿用到后来的短片《金刚经》和长片《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剧照。

随着《路边野餐》在台湾造成的轰动效果,毕赣的诗集《路边野餐》也在台湾上市,摘抄两首如下: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为了寻找你

我搬进鸟的眼睛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 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片中主角陈升曾因断人手指入狱九年)

毕赣拍完《老虎》就毕业回家了,他当时也不是特别着急拍电影,那就找一份工作吧。他和他的录音师、他的师妹三个人一起在贵阳开了一个婚庆工作室,没多久就倒闭了。后来,三个人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条件下,拍摄了短片《金刚经》,获得了2014年香港短片录像节评审团大奖。

拍完《金刚经》的毕赣,自知一时也没有机会拍长片,想的还是先找一个工作。他的姑妈在客运站上班,有一个名额可以让他去考试,只要考过了就可以进去工作。毕赣那时他觉得就应该放下所有的东西去好好工作,30岁再拍电影,于是就去考了。考完的第二天,他突然推翻了自己的想法,让太原的同学给他买了张机票,跑路了。他姑妈后来也没有责怪他,因为他也没考上。

在山西,他和他的老师丁建国都想给《路边野餐》找投资,但是苦无门路。无奈之下,毕赣只得回到贵州,有几个朋友准备去爆破公司上班,他就也一起考了一个爆破证,“爆破”在他看来也是一件非常有诗意的事情。

当得知毕赣即将成为一名爆破员的时候,他的老师丁建国非常焦虑,狠下心掏出三十万积蓄给了毕赣,这才有了《路边野餐》。

什么是《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是前苏联科幻小说家斯特鲁加茨基兄弟在1973年创作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后来被塔可夫斯基改编成了其名作《潜行者》(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作品《索拉里斯》也同样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

毕赣对于《路边野餐》的命名是对塔可夫斯基的致敬,他在访谈中坦言《潜行者》是自己电影创作的启蒙之作。“初看时,觉得那电影太难看了。”当时,毕赣喜欢写些和电影相关的文章,他一度打算好好写点东西,狠狠地批判塔可夫斯基。想要批评他就要先了解他,毕赣躲在寝室里分了许多天看完了《潜行者》,看累了就去食堂吃饭。“边吃边回忆,突然觉得毛骨悚然,这电影太厉害了。”他说自己的电影创作就是想和《潜行者》进行一种美感对话。后来,他把塔可夫斯基的一幅画像放在寝室的床铺旁边,还因此闹过笑话:有一天,学校的领导视察工作,进来了看见以后就说:“你为什么要把希特勒放在你的床边?”

《路边野餐》剧照。

实际上,《路边野餐》和《潜行者》有着许多的相似处:主角都展开了一段对过去的精神漫游;这种精神漫游,其实是对但丁《神曲》这一母题的延伸,看似是在探索异境,实际上是主人公对自我对记忆的一种回溯;电影都通过诗歌起到了结构上的衔接作用等等。

在电影拍摄结束准备开始后期剪辑的时候,毕赣要求自己的剪辑师去看两个影片,一个是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目的是想让剪辑师了解不那么动作化的剪辑应该怎样处理;另一个是法制频道《今日说法》,原因显然是对于运动长镜头和纪实性的追求。

如果说毕赣有着与塔科夫斯基相近的电影气质,那么他的电影语言则有着侯孝贤式的耐心,标志性的长镜头和静态调度都十分成熟。很多年前,毕赣在学校的看片室里找到了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此后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最喜欢侯孝贤的这部电影:“第一眼就觉得,电影里的场景是我生活过的地方。”侯孝贤的台南与毕赣的贵州很像,有山,有水,有粘稠的空气,“让人觉得亲近”。

《路边野餐》剧照。

“找到同类,就不那么孤单了。”毕赣并不讳言自己对侯孝贤有所借鉴,《路边野餐》中出现的一些如火车穿越隧道的镜头,显然是对侯孝贤的致敬。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毕赣遇到了侯孝贤,侯孝贤对他说,“你会拍得越来越好,拍戏记住真诚就行了。”毕赣并不是简单借鉴大师,他是有着强烈的艺术自觉和自信和完整美学观念的创作者,创作本身并非典律的运用,而是自身真诚情感的表达。

毕赣没有受过专业的编剧训练,和许多文艺青年一样,偶尔得了几句妙言,他记录在自己的手机里。这些零散的巧思在却成为了构建毕赣幻想世界的一砖一瓦,也成为他进行剧本创作的基本手段之一。坐在自己的电脑前一门心思写剧本并不是他的选择,按他的话说:“三两分钟我就分心了,肯定会点开《火影忍者》看。”

《路边野餐》剧照。

《路边野餐》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主角陈升,曾因为帮兄弟顶罪而入狱,他不仅失去了青春,也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而当他出狱时,前妻已经病死了,家人也对自己很冷漠。一位老医生托他转交一些信物给她年轻时的爱人,于是陈升踏上旅途寻找那个已经病入膏肓的老人,而他也走上了一段时间之旅,仿佛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电影在开头的时候就用一段《金刚经》的文字为电影定下了基调,其中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是对电影中的那段梦境中三重世界重合的最好注解。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恐怕很容易引起争议,一部分人可能会喜欢得不得了(比如笔者),一部分人可能会认为这部电影沉闷不知所云。实际上电影的前半部分的铺陈确实稍显平淡,但却为后面的核心部分打好了一个异常坚实的基础,埋下了许多线索。如果说电影的核心部分是一场迷人的白日梦,前半部分就是带你入梦的安神曲。

也许《路边野餐》这样一部如诗的电影会突破一般人对于电影叙述的理解,但是其本身独特的美学观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就像毕赣自己说的:“欢迎大家来看我的电影,我的电影就像一场大雨,但你们不要带伞。”

电影之外,毕赣对自己的评价也十分有趣:“我毕业以后回到凯里,还去过一个广告公司,是朋友介绍的。其实那个老板人蛮好的,但是我拍的东西他老指手画脚,我就特别特别烦。有一天就跟他吵架了,他说滚,我就走,走到电梯里面,我发现他在里面还在喊,说你有才华能当饭吃吗?现在我想说,我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