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青报微信公号评武汉内涝:不利环境里总有“人祸”变本加厉
北京青年报微信公号“团结湖参考”7月9日消息,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大概没有哪一个难题,会像城市内涝那样顽固、那样让它头疼吧?据说这个地方发生水灾的历史,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5年。这是由于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座城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原本就建立于一片低洼的沼泽之上。它曾经被称为“百湖之城”,所谓“百湖”,正是它作为沼泽之地的印迹。
实际上,不止武汉,内涝实是许多城市的顽疾。而年年治理年年再现,也成了这些城市内涝治理的一大“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发生了多少辛酸的故事,简直是“罄竹难书”。城市在发展,人心在变化,内涝却“历久弥新”,不改本色,至今依然困扰着人们。
当然,客观条件不利,治理不易,不该成为不为和胡为的借口。可不幸的是,偏偏就是在这不利的环境里,总还有“人祸”变本加厉。就拿武汉这座城市来说吧,据说曾经的“百湖之城”如今早已名不副实,大量原本具有蓄水纳水功能的天然湖泊,被一个个非法或合法地填埋,用于修路,用于开发房地产。
其实,“人祸”何止于此。严重滞后的排水系统、城市的盲目扩张、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念,都是中国城市内涝不治的复杂原因。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原因常常盘根错节,像一团乱麻相互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明明是“人祸”,却又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像那些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一样,把所有人都裹挟于其中。所有人都希望内涝能尽快治理得到解决,却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陷于这一团乱麻中不可自拔。
回首往事,2013年之前,人们常常把城市内涝无法治理,归结于“无法可依”,以及部分官员的无能或胡作非为。但实际上,在2014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实施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官员因内涝治理不力被问责,其中就包括武汉的部分官员。只是,即使法律法规越来越明确,问责愈加严厉,却似乎还是没法立竿见影缓解内涝问题。如今面对这一千古顽疾,不少城市的管理者也算真抓实干,可为何内涝治理还是难有寸进呢?这个问题,或可从最近人们对武汉市防汛资金的质疑中,找到部分答案。
武汉市政府3年前提出《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拟投资129.85亿治理城市内涝。可武汉市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当年规划的129.85亿防汛资金目前只使用了40多亿,剩下的90亿至今没有花出去。攻坚行动未能按原计划实施,最新一次严重的城市内涝却已经粉墨登场。其中的原因,当地水务局似乎也颇为无奈。他们表示,水务项目涉及拆迁征地,需要与当地市民沟通,前期审批历时长、环节复杂,需要各个部门配合会商,排水项目只能在汛期之后,造成建设工期短,这些都是造成资金没法花出去的原因。
如果水务局的解释属实。其实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钱花不出去,还真不是有谁懈怠或人为阻扰,也不是因为资金本身配置不当。也就是说,防汛经费的使用,钱本身不是问题,问题也不是没钱,而是原定准备干的活很难有进展。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城市防内涝,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无碍配合,也需要政府和市民之间充分沟通,没有这种内外一致行动,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武汉市这次尴尬的“滞后”,原因可归结为计划本身操之过急,当时制订时没有考虑周全,也可归结为当地政府推进计划的能力不行,又或者两方面都有。但无论如何,这个“滞后”,可能在很多城市的防汛治理过程都会遇到。以前不少人以为,地方政府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财政投入不足,“重地表、轻地下”是阻碍城市内涝治理的主要原因。可这个案例却告诉我们,原因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有时虽然不差钱,但如果内部协作效率不足,部门之间配合出现问题,再多钱也只能干瞪眼。说到底,这是机制上的沉珂漏洞。
其实老实说,就算这些钱全都按计划花完,我也不太敢相信武汉内涝,就能从此一劳永逸地解决。在这个计划之前,武汉曾经启动过“污水全处理五年计划”和“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计划”,两项计划共投资逾230亿。可内涝还是如期而至,计划似乎永远赶不上变化。这说明内涝治理急不来,短期内所有庞大计划的收效,可能都会很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城市内涝这种系统性顽疾,没有相应补足机制漏洞,内涝怕是会永远“涛声依旧”。(原文标题:武汉治内涝,到底卡在哪?)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