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外专家论剑微生态前沿 CALM2101项目在深启动

2021-10-17 22: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了进一步搭建科研能力建设平台,提升医院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帮助更多的临床工作者系统的理解科研,开展科研、提升自我。10月16日 ,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主办的2021“瑞珠学院”科研能力提升训练营人体微生物组医学前沿论坛暨重大慢病微生态地域异同及关键标志物挖掘多中心临床研究/CALM2101项目启动会在深圳隆重召开。

会议以“共建·共享·共创·共赢”为理念,采用“现场加远程,海内外联动”的授课方式,特邀国内外微生态领域的高水平学者专家分享各自的研究与见解,专家学者们的前沿探索和优秀科研成果为现场参会者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饕餮大餐。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深圳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承办,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协办,Medicine in Microecology 杂志、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联盟支持。

开幕式

会议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牵头发起人、妇科肿瘤分会常务委员、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教授担任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成彬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王前教授、迈瑞医疗中国区体外诊断产品营销总经理罗晓亮分别致开幕辞。

王成彬教授表示近年来检验学科在包括周宏伟团队在内的很多检验专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类似本次会议、培训营、多学科平台的搭建,将为检验青年人才的培养,科研创新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前书记表示“瑞珠学院”是极有创意的产学研合作的训练营,现在举办第二期,将来还会有第三期第四期继续服务青年医学科研工作者,旨在分享更多的科研前沿进展、临床研究进展,建立多学科交流平台,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们加入我们的训练营。

迈瑞医疗中国区体外诊断产品营销总经理罗晓亮在会议中表示,迈瑞过去在取得重大市场突破的同时持续回馈整个行业的发展:通过多个多中心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创新中国检验医学产学研结合和应用;通过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国际级学术交流会议,将中国检验医学经验第一时间输送向全世界;通过奖学金等形式加大投入,注重更深入更长远的人才培养。迈瑞医疗未来将继续大力支持学术会议并坚持三个目标:高标准高要求、系统化系列化、重过程重结果。秉承“重服务轻商业”的理念,保证所有专家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畅游在科研的海洋里。

CALM 2101多中心启动暨授牌仪式

会议上,周宏伟教授介绍了CALM(Chinese Association for cLinical Microbiome,中国临床微生态研究协作组)平台及其意义。CALM平台是由对“microbiome-微生物组”这一新兴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们自发形成的多中心、多学科研究协作平台。目前CALM平台已经启动了CALM2001/02、CALM2003、CALM2004、CALM2005等多个研究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CALM 2101项目的启动是本次会议的一大重头戏。人体微生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为了解答不同疾病与不同地域之间的菌群紊乱特征等问题,周宏伟教授牵头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联合国内12家组长单位发起了重大慢病微生态地域异同及关键标志物挖掘多中心研究项目(CALM2101项目),每个组长单位承担一种慢病课题,共有超50家分中心参与临床研究。

会上,杭州医学院吕建新书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学院周宏伟教授、迈瑞医疗中国区体外诊断产品营销总经理罗晓亮、重庆大学罗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彦教授、乐山市人民医院庞波院长、迈瑞医疗体外诊断临床部总监祁欢共同浇筑启动台,宣告CALM 2101多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同时,罗晓亮总经理向何彦教授颁发主中心单位证书、周宏伟教授向迈瑞医疗中国区IVD医学事务部经理葛健祥颁发合作单位证书。专家学者向12家组长单位及数十家分中心单位进行授牌。

专家授课

多名国内外专家就检验医学学科发展与进程、微生物的检测、肠道微生态前沿进展等一系列热点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王传新院长

王传新院长以《新时代检验医学发展定位与思考》为题做了精彩报告。王传新院长从检验医学的时代更迭为背景,先介绍了检验医学工作新的定位,指出未来检验的发展定位不仅是诊断的支撑平台,还是临床科研的助推智库。接着,王传新院长从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指出未来检验需要汇聚一流检验人才,引入高新技术配备,助推临床学科提升,为检验科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机遇。

杭州医学院 吕建新书记

吕建新书记以《与青年医师(技师)话成长》为题,从“辩好路、起好步、走好道、传好棒”四个阶段为我们讲述检验医学的人才成长历程。首先,吕书记阐述了检验医学人才成长的第一步——“辩好路”。在初入该领域的时候需要认识好未来的发展平台,了解科室和医院以及其特色优势和弱项短板,教学和科研氛围。其次,青年检验人才在职业生涯的开始需要——“起好步”。我们需要辩证认识自己,补短板,强弱项,做好每一次历练机会,不断汲取知识提高自己。此后步入第三阶段——“走好道”,即走好自身的成长道路。当我们在自身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以后不应沾沾自喜,应继续稳中求进,不断积累,努力取得更多成就。最后,吕书记用自身在管理工作当中的实际经验为我们传授了管理的智慧,强调了“传好棒”这一阶段的重要性。

Gut杂志主编  悉尼圣乔治医院微生物研究中心主任Emad M. El-Omar教授  

Omar教授以“Clinical Microbiom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为题做精彩报告,介绍了肠道菌群的研究与应用的进展。Omar教授表明肠道菌群对宿主免疫及肠道屏障的影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途径。同时肠道菌群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模式、饮食、地域、精神压力、药物等。他提出就目前争议较大的宫内胎儿是否有菌这一问题,最新的Cell论文对流产儿童的研究支持这一结论。而改善菌群的潜在方法很多,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合生元、个体化膳食、粪菌移植等。Omar教授逐一回顾了这些方法的关键研究,认为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是证实相关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并对微生态医学寄予厚望。

重庆大学 罗阳教授

罗阳教授以《微生物的检测与同步清除新策略》为题,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检测与微生物的清除两大方面。罗阳教授首先比较了细菌感染检测的经典方法与恒温扩增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其次,通过对比各种新型纳米医学诊断技术,介绍了纳米材料在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检测和清除中的应用。最后,罗阳教授还介绍了微生物清除的多元化方式、仿生结构物理抗菌、纳米材料自身杀菌等知识。据悉,其课题组通过构筑三重功能纳米材料Trident(三叉戟:抗生素抗菌+光热杀菌+荧光监测),实现了对临床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高效治疗,该策略对于极端耐药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控制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后续的不断优化,该三叉戟策略有望进一步应用到对由多重耐药或极端耐药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中,并为耐药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左涛教授

左涛教授以《肠道病毒群和真菌群在粪便微生物移植中的作用探索》为题,首先介绍了肠道病毒群的组成及中国人群肠道病毒群的多样性,肠道真菌群的组成及中国人群肠道真菌群的多样性,并阐述了病毒群和真菌群的作用机制,同时表明粪菌移植更应被阐述为粪便微生物移植。接下来,左教授以艰难梭菌感染为例,阐述病毒移植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并证明FMT可将肠道病毒组重置为健康状态。粪便无菌滤液移植对CDI具有良好的疗效。CDI病人由于肠道病毒群失调,Caudovirales丰度增加,而供体的Caudovirales物种丰富度影响FMT疗效,病毒转移和定植情况与FMT治疗效果有关。而在CDI 粪便中,真菌总量明显增加,FMT后患者真菌组也发生显著改变。供体粪便组存在较高丰度的白色念珠菌时,FMT失败率也随之增高。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于君教授

于君教授分享了《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肠道微生态与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基础及转化研究前沿。于君教授团队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菌群发生特征性改变,且在世界各地的样本中都能很好重复;特定的细菌,如具核梭杆菌、厌氧消化链球菌等与疾病分期有显著关系。进一步,粪菌移植、动物实验等表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单菌研究、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技术阐述了特定菌导致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影响宿主的抑癌及促癌通路表达、影响表观遗传等。最后,于君教授介绍了微生态在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转化价值。用20个细菌组合的微生物标记物可精准的诊断结直肠癌,另外真菌及古菌也表现出良好的诊断精度,如何去整合这些标志物,更好的用于临床,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微生态与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微生物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辅助治疗值得关注。另外一些调节微生态的手段,如益生菌、粪菌移植、益生菌代谢产物如半乳糖苷酶等,都是通过干预微生态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有效手段,值得后续研究发掘。

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 蓝灿辉院长

蓝灿辉院长以《肠道微生态前沿进展》为题,从菌群与母婴,肠-x轴,菌群与肿瘤,菌群与肠病以及临床转化中的菌群干预,FMT现状及新冠肺炎等角度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蓝院长首先回顾了肠道产业的发展,指出新冠病毒,人工智能,活体生物药等,与肠道菌群关系是发展的新方向。肿瘤免疫是蓝院长重点阐述的内容。蓝院长说到,随着微生物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深入,未来以菌群为中心,调节肿瘤免疫环境,造福癌症病人是有可能的。此外,肠-x轴的研究更为深入,以CNS文章为例,分析了肠道菌群对自闭症,嗅觉,肾病以及前列腺癌等研究进展。最后,蓝院长重点谈了菌群移植,说到用母亲的便便修正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的研究,直呼这是最大胆的研究。对疾病治疗的认识一般遵循从复杂到简单。FMT在恶黑,免疫相关肠炎,自闭症等机制方面的研究都有不错的进展。从FMT中分离有效的菌株,进一步研究是未来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翟冰研究员

翟冰研究员以《肠道真菌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题,介绍了博士后期间在这一方向的研究。翟冰研究员分析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10天至移植后30天收集的患者肠道内容物样本。全面描绘移植初期受体患者肠道真菌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结果的关系(156个患者,1279个样本)。结果发现,部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初期会发生肠道中病原真菌定植扩增现象,并且具有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定植的病人移植后总存活率较差,而且肠道菌群全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还发现移植受体患者发生的真菌血液感染是源于肠道。这两项工作临床意义在于:密切监测肠道真菌菌群变化,进而提前干预念珠菌等病原真菌定植,能够有效预防高位人群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并可能提高抑制病人的总存活率。

香港浸会大学 贾伟教授

贾伟教授以《肠道菌-肝脏代谢相互作用与消化道肿瘤》为题进行了在线报告。首先,贾伟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自2008年以来的几个重要的肠道菌-胆汁酸代谢以及包括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项目”。贾伟教授多年深耕代谢组学领域,开发了包括Q300、胆汁酸检测试剂盒等一系列菌群-宿主共代谢产物检测方法。以这些分析方法为基础,贾伟教授研究了胆汁酸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了LiveForest试剂盒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此外,贾伟教授还介绍了一种果糖类似物(脱水甘露醇)在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消化道肿瘤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深圳谱元公司 覃俊杰博士

覃俊杰博士以《终末期肾病的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分析》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在肠-肾轴方向的工作。覃俊杰博士指出了生命科学观察角度从单因子、单组学到多组学的发展趋势,并以终末型肾病的多组学研究为例进行详细解读。覃俊杰博士对223名ESRD患者和69名匹配的健康对照个体进行了多组学分析,揭示了患者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和疾病表型组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患者异常的肠道菌群能通过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加重临床预后,并用动物模型提供了因果性证据。这些发现提示,调节肠道菌群有望成为降低患者尿毒症毒性的靶标,应作为透析的补充疗法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覃俊杰博士还介绍了其团队与清华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合作搭建的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平台。

中山大学 丁涛教授

丁涛教授以《肺部菌群的外部塑造》为题,介绍了课题组基于肺部菌群的一系列相关大量研究发现。肺部菌群参与肺纤维化、哮喘、慢阻肺等肺部疾病疾病发生发展。该团队通过宏基因组学证实肺部菌群与结核病密切相关,肺部菌群可潜在成为一种新型诊断方式。目前肺部菌群研究存在成因作用未明,采样困难等问题。该课题组通过收集人体鼻腔,唾液,口腔,呼吸道样本进行测序分析证实,口腔菌群是肺部菌群主要来源。进一步按口腔菌对肺部菌贡献度将肺部菌群分为LOIT和HOIT。并利用外部数据库证实,分型具有普遍性。同时,将两种肺型与肺部健康指标进行关联发现,HOIT更易发生疾病。最后该团队还证实可使用口腔菌群可预测肺部菌群组成能力,并计划将进一步对口腔菌群影响肺部疾病的机制进行探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