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德国老外在上海卖云南咖啡:想打响本土咖啡品牌
10月15日,咖啡公社落地申城。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一名德国老外,想打响中国本土的咖啡品牌。
10月15日,世界上第一家“从种子到杯子”的咖啡连锁店——咖啡公社落地上海凯旋路。
这家店采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种植于云南红土地,该店的创始人是一名在中国生活了24年的德国老外,他的名字叫Eric Baden,中文名叫林德恩。
店内采用的P86+阿拉比卡咖啡豆(简称“云南P86+”),2019年在全球最大的咖啡大赛‘纽澳金豆杯’中获得银牌。
“我和我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24年,我女儿是在中国出生的,我太太也是中国人,对我来说,中国就是第二故乡。”Eric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1998年刚来到中国时,流行的还是三合一速溶咖啡。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他说,中国消费者的品味越来越好,对咖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中国的本土咖啡品牌还没有打响。
咖啡公社创始人Eric Baden(前右)与上海的咖啡消费者合影。
咖啡最早在我国的台湾引种是在1884年,中国大陆地区云南、海南、广西、福建等地引种咖啡则是在1902年以后的事了。云南种植的咖啡品种以阿拉比卡种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雀巢开始在云南思茅地区(现在的普洱市)引种卡蒂姆咖啡(阿拉比卡大类下的杂交种),不断摸索中,品质有了大幅度提升,云南咖啡种植产量,目前已经占到我国总产量的90%以上。
在中国的24年,Eric一直专注从事咖啡相关的工作,他是Q Grader精品咖啡质量分级鉴定师、SCA 国际精品咖啡协会认证烘豆师,也是云南国际咖啡组织欧洲代表,还担任了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咖啡师技能大赛暨第二届上海咖啡大师赛裁判。
他发现,全球一半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产自巴西,巴西咖啡种植庄园大多是平原,可以使用机器进行操作,因此成本较低,但巴西咖农拿到的咖啡收购价,却比云南咖农要高。他说,中国阿拉比卡咖啡豆的价格连续多年下跌,以至于很多咖农无法依靠咖啡种植的收益生存。
“当我得知原因时,我知道,我必须尽我所能,帮助这些辛勤工作的咖啡种植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并为振兴他们的农村社区做出贡献。我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是帮助这些咖农提高他们咖啡的品质。”于是,Eric和咖啡公社的成员们参与了一项对云南咖农产生积极影响的转型,种植、加工、烘焙、酿造属于中国的高品质咖啡。
在他看来,云南种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经过适当的培育、采收和加工后,口感很甜并且香气十足,同时呈现出干净又多层次的风味,口感很醇厚而且顺滑。
2019年,云南种植的P86+阿拉比卡咖啡豆(简称“云南P86+”)在全球最大的咖啡大赛‘纽澳金豆杯’中获得银牌,Eric说,他们通过P86+咖啡处理项目,系统地教授云南咖农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精品咖啡豆,如何根据不同咖啡品牌进行定制化生产,重点是帮助和支持云南小微型种植园发展,生产可追溯的精品微批量咖啡,挖掘云南咖啡的品质和口味特征。
这些高品质咖啡豆在咖啡公社的云南烘焙厂加工处理后,再拿到上海的咖啡公社门店进行销售,为咖农带来更多收入。
过去,咖啡是舶来品,紧跟潮流已属不易。如今,上海成了全球拥有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Eric觉得,上海是中国咖啡文化的中心,拥有最多的高品位咖啡消费者。但与庞大的市场消费量相比,与来自巴西或哥伦比亚的咖啡相比,中国本土的咖啡品质还没获得全球范围的肯定。
他强调,在上海,他看到了一种中国咖啡文化的兴起,未来中国人每天喝咖啡的习惯,会和喝茶的习惯一样普遍。让中国、让云南变成一个享誉全球的高品质咖啡的原产地,这一点意义重大。而他的近期计划,是今年年内在上海开出5家咖啡公社连锁店。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