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印度那些事︱印度的东海南海政策到底是什么?
4月份中俄印三国外长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关于海洋法律秩序问题的表述是这样的:
“承诺维护基于国际法原则的海洋法律秩序,该秩序显著体现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所有相关争议应由当事国通过谈判和协议解决。外长们呼吁全面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方针。”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和俄罗斯完全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实际上,印度与俄罗斯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但是,考虑到就在同期,印度公开拒绝了美国国防部长关于南海联合巡航的邀请,印度至少在南海问题上没有站在美国这一边是毫无疑问的。部分中文媒体由此认定,印度支持了中国,甚至“打了美国的脸”,并对印度的态度给予了一定的赞扬。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多月,随着美日印高调在冲绳水域举行的马拉巴尔演习的展开,印度在中国网络上又恢复到了原来那个“捣乱者”、“搅局者”的形象。各种关于印度行为动机的解读纷纷出现,对印度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南海联合巡航的肯定,很快就被印度与美国、日本狼狈为奸“围堵”中国的批评所取代。
坦率地说,我现在对几个在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词汇是非常厌烦的,其中就包括“意欲何为”、“暗藏玄机”之类的。印度的东海南海政策到底“意欲何为”,又“暗藏”了什么“玄机”?掀开印度海军司令部的地毯看看,很可能会发现印度的东海南海政策其实什么玄机都没有,甚至于印度很可能并没有什么成型的东海南海政策,有的只不过是一些试图左右逢源的机会主义行为罢了。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联合巡航与联合军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或多个国家海军舰只组织联合巡航,不仅仅需要参与国之间高度的军事互信,也需要政治上的高度共识。巡航是针对某种威胁展开的,比如欧盟多国海军在北阿拉伯海举行的联合巡航,针对的就是索马里海盗。如果印度海军参与到美国试图发起的南海联合巡航,就意味着印度赞同美国关于南海自由航行受到威胁的观点,而这一观点的指向是非常清楚的。印度参加美国的联合巡航,就是在挑衅中国在南海的主张和利益,这是毫无疑问的。
联合军演的政治含义却是不特定的,有时候并不需要有特定的威胁指向,更着眼于强调存在军事互信的国家之间在军事能力建设和培养上的相互借鉴。当然,也有一些军演是具有明显假想敌的,比如美国和北约国家在波兰进行的“蟒蛇”军演。
至于马拉巴尔演习,至少对于印度而言,将其理解为印度针对中国的围堵举动证据并不充分。马拉巴尔演习自1992年首次举行以来,一直是印度凸现地区大国地位、突出海军影响力、强化与世界其他大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海军联系的重要舞台。尽管近些年来,马拉巴尔演习的地点越来越靠近东方,越来越贴近中国的安全利益关切范围,然而,马拉巴尔演习到底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安全压力、形成了何种的威慑态势,答案是非常难以确定的。除非中国认为印度无权举行任何形式的联合军演,甚至于无权在任何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海军能力,否则,批评马拉巴尔演习的立场总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中国同样参加巴基斯坦海军发起的“和平”系列军演,同理,这是不是也可以证明中国试图在印度洋上围堵印度呢?——这恰恰是一些印度媒体所一直鼓吹的内容。
印度的东海南海政策或者说印度在太平洋的海上军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围堵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在任何一个地方围堵中国,包括在其力量对比优势最明显、关切最显著的南亚地区,印度也无力防止中国缓慢而坚定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存在。另外,在南海围堵中国并不会给印度带来任何明显的安全回报,而中国的反制行为却会让印度在印度洋和南亚地区的安全优势受到不必要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印度不愿意参加美国试图发起的南海联合巡航行动的原因。
其他方面的原因还包括,印度不愿意轻易接受美国的指挥,以损失自己向来引以为傲并且一直在为自己赢得大量国际道义支持的独立自主原则;印度也不愿意接受美国“自由航行”的概念,毕竟,在美国所列举的影响美国“自由航行”主张的国家当中,既包括中国,印度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既然如此,印度为什么又要同意把马拉巴尔演习的地点改变到冲绳水域,并突出其反潜科目呢?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
首先,印度不愿意过分得罪美国,拒绝了联合巡航,再拒绝联合军演,这个节奏不是正在寻求扩大美印合作的莫迪政府所喜欢的。
其次,印度不愿意让中国洋洋得意,能到中国的安全关切水域展开一些具有实战意义的联合演习,不管怎样对中国都是一个威慑。考虑到中国海军潜艇进入印度洋水域频率的增加,印度在军事上有必要强化自己的反潜能力,向和中国潜艇纠缠了几十年的美日海上武装力量学习,不失为一种速成之法,至少能对中国产生一定的心理威慑效果。
再者,马拉巴尔演习推进到太平洋水域,也有助印度的“向东行动”更加名副其实。印度所有的诉求和动机当中,真正和中国相关的只有很小一部分,而就是这一部分,印度也并没有违背国际基本准则,没有超过正常的大国博弈范畴。
印度不参加美国的联合巡航,谈不上对中国友好;印度和美国共同举行联合军演,也谈不上对中国不友好。这两者之间谈不上有什么矛盾,说到底,印度的南海政策与行为不过是机会主义、实用主义的小杂烩而已,谈不上多么深谋远虑,更谈不上暗藏什么了不得的玄机。在印度看来,不卷入冲突,但要显示存在;要展示大国形象,但不承担安全成本。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作风,和美日两国的紧密协调不可同日而语。
中印两国之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双方各有一批“爱国”声音,倾向于把对方的任何行为定性为遏制自己的图谋。对于综合实力逊于中国的印度来说,基于弱势心理,对中国的行为解读更具备阴谋论和敌意色彩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综合实力远强于印度、主要安全威胁也不来自于印度的中国来说,媒体每每“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印度的行为动机,恐怕只能说是惯性思维使然甚至是存心炒作以制造卖点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本英国政治小说里这样写,英国外交部有三个他们喜欢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以色列和德国;也有三个他们不喜欢的民族或国家,分别是俄罗斯、阿拉伯人和法国。当然,现在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言论除了美国的特朗普,没人敢公开说了,然而在国际关系领域贴标签的思维习惯其实一直都在,而且不仅仅是在英国。在我们的媒体上,同样存在着三个(实际上更多)“阴谋”制造者,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印度,有些人会算上菲律宾,但大多数对马尼拉的重要性还不至于如此推崇。这几个“主题词”在相当多的军事与国际关系论坛里出现的频率以及出现时的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至少在网络上的中国国际安全思维定势。
把外部世界划分成友好的、不友好的、中立的、无关紧要的等等类别,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实用的分类方式,必须承认,这种划分往往不是没有道理的,用来指导整体的外交战略制定与实施,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即使在大的分类标准确定之后,也依然要对具体的个案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宏观把握方面,战略心理认知的判断至关重要,但在微观层面涉及到具体情势判研与应对措施制定方面,对手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后果可能比对手的意图更加值得花费心思考虑。
这倒不是主张国家之间也要像人与人之间一样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而是要为自己进行更为精准的资源与能力配置提供参考。仍以印度举例,毫无疑问地,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主张是不合理的,但这意味着印度在所有涉及或可能涉及到中国的问题上的主张都没有合理性吗?这意味着印度在太平洋扩大军事存在的行动是在围堵中国吗?这意味着印度在道义上无权和美日举行联合军演吗?
的确,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印度并不是中国的主要战略竞争者与挑战者,印度在太平洋的军事活动更不是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中国如何应对印度的南海东海政策与行为,其实际是中国如何应对战略上的一个次要因素在主要战略方向上的次级活动。而这一问题中国的可选项,显然与中国如何应对美日在南海东海的行为也就是中国如何应对战略上的主要因素在主要战略方向上的主要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在如何反制之间衡量成本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均衡,而前者则更应该在是否需要反制之间做出选择。
数百年来的国际关系史反复表明,给对手贴标签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从根本上否定对手所有主张和全部行为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从而最终是博弈双方陷入原本或许可以避免的零和状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