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四年后建成一类16处二类299处

澎湃新闻记者 李继成
2016-07-01 19:4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上海作为特大型国际化大都市,除了人口高度密集,同样面临着产业高度密集、建筑高度密集和公共交通高度密集的现状,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7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规土局了解到,上海已编制了至2020年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规划显示,本市重点建设的避难场所主要为一类(长期固定避难场所)和二类(短期和中期固定避难场所);至2020年,全市规划一类应急避难场所16处,总建设规模426.5公顷;规划二类应急避难场所299处,总建设规模707.27公顷。以防为主,防、抗、救、减相结合,在2020年前全面提升本市应对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按照此前的上海市《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上海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它灾害事故,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

按照规划,一类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将重点完成黄浦区广场公园及音乐广场(延中绿地黄浦段,包括音乐广场)、长宁区中山公园和金山区体育场三处,总建设规模36.2公顷;二类应急避难场所中,近期重点建设58处,建设规模115.14公顷。

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按照用地属性,上海的避难场所分为两类:一种是场地型避难场所,用地类型为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室外开阔场地的避难场所;另一种是场所型避难场所,用地类型为具有一定规模、安全的学校室内场所、体育馆、影剧院、宾馆饭店、救助站、度假村等坚固室内建筑的避难场所。

按照容量能级,避难场所可分为一、二、三类,其中一、二类为固定的应急避难场所,一类场所可供5000人以上的受灾居民避难(生活)30天以上,服务半径5000米;二类场所可供受1000到5000人避难(生活)10天以上至30天以内,服务半径1000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