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揭秘中国首家商用火箭发射公司:一个篮球场就可以进行发射
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展现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强大技术实力。
而记者了解到,在这种国家层面支持的火箭发射项目之外,一个针对企业甚至个人的火箭发射市场已经在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以往,用火箭运载卫星上天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以一国之力来进行运作,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的火箭发射已经渐渐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私营火箭公司也因此应运而生。
就在国外私营火箭公司不断涌现的时候,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商用火箭发射公司——今年2月,中国首家商用火箭发射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日前,羊城晚报记者独家探访了这间神秘的商用火箭企业。
航天科工在2013年、2014年,已经成功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枚卫星。曾成功发射两艘火箭
这家公司名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箭公司”),是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中国首家以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其注册的经营范围为:运载火箭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航天器研发、制造;承揽国际和国内商业发射服务等。由于国内从来没有企业以“火箭发射”为经营范围,在注册时还曾经遇到了一点波折,最后经过国家工商总局认可后才准予注册。
据记者了解,航天科工集团本身是一家军工企业,在导弹研发和生产上有着多年的积累。而正是这种积累,让该集团能够有能力开拓商用火箭发射市场。
该公司总经理胡晓涛告诉记者,火箭公司的成立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着很深的技术背景和积累,是在集团数十年的技术基础之上,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的结果。
“航天科工在2013年、2014年,已经成功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枚卫星,成功将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胡晓涛说。
采用固体燃料可机动发射
中国这一首家商用火箭公司采用固体燃料发射火箭。
胡晓涛说,和长征系列火箭相比,火箭公司采用的技术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长征系列火箭主要是液体燃料火箭,其特点就是火箭尺寸大、运载能力强,但是发射周期较长,成本也高,而火箭公司面对的是商业用户,采用的都是固体燃料火箭。
“采用固体燃料火箭也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固体燃料火箭体积较小,不需要建设发射架,可以用车载的方式进行水平运输、组装和测试,大大缩短了火箭的发射准备时间,提高了发射的效率。”胡晓涛介绍说。
据介绍,快舟火箭在2007年开始研发,在技术特点上,快舟系列火箭在飞行姿态控制、无依托机动垂直发射技术上都有独到之处。根据介绍,快舟固体机动小型运载火箭,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小型运载火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机动快速发射。
“只需要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就可以进行发射,有着很强的机动能力,沿袭了武器系统的特点。”胡晓涛说。
图为快舟十一号参数。 网络资料一周时间就可完成一次发射
此外,根据固体燃料火箭的特点,在正常情况下,只需7天的时间,就可完成一次发射。相对而言,固体燃料更加容易保存,根据配方在工厂中生产出来后,可以将火箭填补燃料之后,存放在库房中,随时需要随时进行发射;而液体燃料火箭在加注燃料之后,就得尽快发射,否则燃料会失效。而液体燃料火箭也有其特点,就是运载能力很大,固体燃料火箭的发动机直径不适合做太大。
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这种机动发射的方式就显示出了其优势。譬如在鲁甸地震期间,快舟一号卫星及时为灾区提供了通讯和遥感的技术支持。
国际商用火箭市场日益蓬勃
胡晓涛说,火箭公司的成立有其背景。一是在近10年的时间里,国外的商用火箭市场发展非常快,尤其是美国,很多火箭发射企业纷纷成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但在国内,火箭发射还主要是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情况很少。
“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火箭发射的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得非常好,这就使得以往需倾一国之力去实施的火箭项目,如今企业也可承担。现在的发射费用,最低可以做到每公斤的有效载荷只需1万美元左右。”
胡晓涛认为,在未来,国家的资金和力量将会投入到更高风险、更高技术难度的领域,譬如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而已经非常成熟的火箭发射领域,将会转向市场和商用。
今年4月9日,美国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X公司,成功地在大西洋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海上火箭回收实验。在现场直播画面中,一节回落的火箭喷着火焰,缓缓降落在一艘在大洋上不断漂浮的平板船上,这一画面震惊了整个世界。
对于SpaceX公司的这一实验,胡晓涛认为,其广告意义更大,是在向潜在客户展示该公司的技术实力,而在经济价值上的作用并不大。
“为了让火箭实现定点回收,火箭的发射效率会受影响,因为箭体要保留一部分燃料让它回收时用;此外,即使回收回来,回收的部分需耗费巨资去进行整修才能进行二次使用,这一整修的成本非常巨大,此外,回收过程本身还要花成本。”
卫星小型化成趋势
另外一个促成商用火箭发射市场形成的因素在于——近年来的技术发展,使卫星的制造难度、成本和体积都在减少,发射卫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
如今,在卫星领域正发生着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卫星的大型化,一枚卫星重达数吨,功能齐全;一方面是卫星的小型化,有的卫星甚至只有几公斤。
胡晓涛介绍说,小型化卫星的制造早已不是什么难事,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卫星制造的培训,通过购买标准化生产的卫星零部件,自己就可以制造出一枚卫星来。
在国内,今年4月22日,中国“少年微星计划”启动,由中国的少年儿童第一次参与设计和制作的卫星,将成为全球第一颗以“少年”命名的卫星,并且计划在2017年上半年发射到太空。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很多公司的产品都是基于航天技术而产生的,这些企业也形成了对拥有自己的卫星的需求。
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全球商业航天市场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2083亿美元,占所有航天活动经济规模的62%。
但是,胡晓涛说,虽然卫星造起来更容易了,要实现卫星升空,技术难度依然是巨大的。因此,企业或个人即使制造出了自己的卫星,依然要寻找合适的火箭发射企业,帮助他们将卫星送入太空。
记者了解到,在国内具有火箭发射能力的企业非常稀少,除了火箭公司隶属的三江集团外,也只有两家企业有这个能力。
年底将完成商用首射
“我们正是看到了这些应用,所以想用成立商用火箭公司的形式去做一个探索,将中国商用火箭市场做起来。商业航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成立商业公司后,运作的机制和体制都将更加灵活,更贴近市场。”胡晓涛说。
在具体发射流程上,胡晓涛介绍说,固体燃料火箭可以机动发射,只需要不大的空间就可以实现,但是这只是技术上的可行性,正常的发射还是要借用发射场的场地。
“我们毕竟还是要考虑很多安全因素,火箭发射升空后,每一级都会脱离,如果是人员密集区,坠落的火箭残骸很可能会造成伤害和损坏。所以我们依然会到国内四大发射场去发射。”
胡晓涛说,从合同生效开始,到火箭发射升空,火箭公司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一个发射项目,甚至可以说,如果前期准备充分,最快几个月就可以完成发射。
对于未来,胡晓涛透露,目前已经确定将在年底进行首次商业用户的发射项目,但是目前具体的发射情况还处于保密阶段。
未来将向更多商业航天领域发展
2015年,被称为是商业航天元年。如今的航天技术,早已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手机端的各种互联网应用,其背后依靠的都是航天技术。
而随着商用卫星的不断普及,在未来,低轨道卫星将组成网络,进一步为企业和居民带来便利,其中蕴含着惊人的商业潜力。
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也曾表示,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以带来7美元至14美元的回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认为,将来的火箭发射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会有更多功能的卫星上天,提供更好更广泛的服务。
胡晓涛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说,火箭发射服务是火箭公司发展的第一步,将来还会向诸如卫星应用、深空探测等更多的商业航天领域发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