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改变出行环境和出行方式是实现可持续交通的关键

2021-10-15 15: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即将于今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在这一事关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决战之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于10月14日-16日也在中国北京拉开帷幕。此次大会将聚焦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所有交通方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全球实现可持续交通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开创新的经济机遇,改善人们的健康与福祉。《联合国新闻》在会议期间采访了一名与会者——中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对绿色交通做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减少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节省建设维护费用,促进社会公平。而可持续交通涉及到交通的各个环节,使其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也是可持续交通的倡导和推动者。他认为,在可持续交通的语境下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内容包括:交通建设的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交通建设工程使用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行以及运行使用的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人们希望,通过可持续交通可减少交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加交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图片由周晋峰提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

 

周晋峰指出,交通对环境最大的影响在于对自然生命栖息地的破坏。

周晋峰:“最大的矛盾是交通对于野生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进行了碎片化,这是谈的少、但是影响最重大的一项。我们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包括港口、码头,所有的交通形式,都会大规模的占用自然环境的自然土地,这样的话都会对自然生命产生巨大的破坏。我们的地球是人类的唯一的栖息地,生物在面临大灭绝,我们唯一的栖息地在崩溃。很多人只知道要保护濒危物种,要有保护区,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自然的栖息地。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我们只在保护区里保护是不够的。”

周晋峰指出交通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中大量工程在迅速进行,基本的道路和基本的交通在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但是他认为,过度开发和无度修建造成自然资源持续滥用,使得今天人类和生物的栖息地都在迅速地崩溃。他表示,现在要把保护地球放在第一位,一切过分之举都应该受到限制,开发要有节制和限度。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冯益民
年轻人骑车经过中国杭州的西湖,西湖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周晋峰:“我们不反对交通,我们反对的是过分的交通,比如说修了一条铁路,基本上常年都没有什么客人,这样的就是过分的交通。那么修了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一个车道都用不满,常年如此,我们反对的是这些。”

谈到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交通建设需求存在差异的问题,周晋峰特别强调了“碳平等、碳权力和碳责任”的理念,强调地球属于全人类,每一个人都应该共同面对气候、环境危机和可持续生存危机。

周晋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每个人都面临着相同的生存权利。那么欠发达地区说我们也要修路。没错,他有同样的生存权利,但是他今天也有同样的责任。那么在刚才提到的待发展地区,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幸福,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当然有权去分享,当然应该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必要的交通还是应该有的,但是所有的过分的交通都应该停止。”

在当今全球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现代交通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有关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通过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贯彻落实,为调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

 

Unsplash/Zhang Kaiyv
中国北京,乘客依次登上地铁。

周晋峰呼吁各方采取负责任的行动,通过知识和日常行为的力量,为积极的变革做出贡献。

周晋峰:“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叫hbs,human based solution。我们人要改,一公里以内我都走,三公里以内我都骑自行车,我都尽量用公共交通,只要人去改,我认为可持续交通不难。 我们因人而改变我们自己,全体人民的参与,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人民的改变会推动企业的改变,企业的改变和人民的改变又会推动政策、政府的改变。我们相信世界上公民、产业和政府都会积极地投入到转型之中,就像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交通大会一样,我们会依靠众人之智,在一起商量出更好的方案,并且发出更加雄心勃勃又切实可行的新的倡议计划,为我们的可持续交通的发展不断的去掀开新的篇章。”

以上是《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来源:联合国新闻

原文链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10/109281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