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湾联合报刊文:“中研院”应解甲归田,并入各大学

王伯元/联合报
2016-06-28 12:25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这几个月来台湾“中研院”因浩鼎事件及新“院长”的遴选,闹得满城风雨,直到最近新“院长”底定并办理交接,争议才暂告一段落。各界,包括“中研院”院士们,对“院”内评议会的存废有颇多意见,而我却想针对“中研院”的制度及功能提出一些看法。

“中研院”是岛内最高的研究机构,虽然院士为荣誉职,不支领薪水,但“中研院”每年享有百亿元(新台币,下同)的预算,且因直属于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没有明显的监督机制。“院”内研究人员享有充沛的研究经费,且多在大学兼课,却不像一般大学教授,要接受定期的评鉴。在经费争取上也比一般大学更具优势。同样属于学术研究,但“中研院”和大学却是两套系统。

早年“中研院”的设立,乃借镜苏联经验,成立一个专属的研究机构,除补足当时大学研究的不足,也符合中国传统对士子的尊重。“中研院士”为学术最高荣誉,世界各国各地均有类似的无给职,以彰显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及尊荣,但院士都分散在大学或其它研究机构,并无专门集中起来。

事实上,“中研院”的研究功能和大学有所重迭,很多项目更需要学生的参与。两者如果能整并,不但可以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每年增加百亿以上的研究经费,同时这些学者分散在校园中,也可增加各校的研究实力。就如同美国一样,所有院士均为其它大学或公司的人员,只在开院士会议时应召,提供建言或报告。有无“壳”无损于其专业及独立。

这几年在全球顶尖大学的排名上,台湾地区的表现相较于亚洲各国(或地区)并不理想,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最优的台大从2014年的142、2015的155,如今退步到167名,是12年来最低的名次。而北京清华为47,北大为42,都在进步中。台湾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多,“中研院”有来自“府”的科技预算,本就压缩了高等教育的经费,甚至研究员还会至各部门申请研究资金,更加抢食了有限的资源大饼;对于同样致力研究,还要辛苦栽培学生的大学教授而言,无疑是一种挫折。同时,现在全球大学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快速且大量的投资高等教育,台湾地区如不加快脚步,将会越来越落后。

以台湾的规模,“府”实不必有专属的学术机构,事实上“府”也无能力去审查或稽核“中研院”的预算及成效,因此倒不如仿效美国的作法,维持院士的崇高名誉及无给职,每年固定召开院士会议,或有需要时随时召开临时会议,但将旗下的研究机构“解甲归田”,并入各大学,等于是“藏富于民”,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