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BMW卓越城市讲堂|城市跨越边界,获得新生,大口呼吸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21-10-15 16:4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我们已然习惯的城市,或许并非理所应当。自然,流动和生长本就是城市的常态。但在这两三年之间,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危机等一系列挑战愈发凸显,城市如何自我觉察,自发应对,如何保护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眼下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责任。

实际上,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文、绿色与创新等维度,是相互关联和同等重要的。三年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澎湃研究所、宝马中国联合主办的BMW卓越城市讲堂,正是站在这些维度,邀请富于洞见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城市未来的走向,大声说出自己的思考。

2019年,BMW卓越城市讲堂在上海举行。

2019年,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为契机,讲堂提出“城市边界”的题目。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讲堂外场展示了澎湃研究所出品的“流动的江南”组照,分别以人的流动、物的流动、资本的流动来勾勒城市脉络。借此,人们体会边界的含义,进而步入讲堂,聆听各位讲者的分享。

当初是前瞻性的声音,当下已在现实之中形成回响。这次讲堂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帆主持。在讲堂之上,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表示,真正的区域一体化,需要先理解市场。在市场机制下,让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合理配置,这需要政府减少行政边界造成的障碍。

而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城市和大数据所长姜鹏看来,城市群是目前界定我们国家城市发展成熟程度最高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庞大的多核、复杂、多层次的城市联合体。因此,边界既是一个尺度的问题,又是一个密度的问题。

时任北京大学数据研究院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鹏称,对未来出行有一个共识,就是出行即服务,本质上是通过数据打通了各种交通工具的边界,使其变成一个可以统一运营的系统。

2019年,卓越城市讲堂在上海举行。

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分析融合过程的挑战。他表示,地理上的边界,往往也是经济、行政和文化的边界。如何使多方达成共识,以怎样的形式共同参与到一体化发展中,这是一大命题。

历史和文化的边界也需要被看到。摄影师徐明分享了上海一个“无名”街区顺昌路的微观历史。在鸟瞰图上,周围一圈林立的高楼和这片低矮社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这里有百年老店和历史遗迹。这些边界需要被抹平吗?里面的居民或许有不同看法。

而BMW卓越城市讲堂的主办方之一、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认为,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城市扩张形态的唯一决定要素。未来出行的发展,意味着行业间的界限也将被打破,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解决城市出行问题。

同年,BMW卓越城市讲堂2019年的海外场,继续以“城市边界”为题,并集中论述“发展极”的概念,关注未来城市的交通、能源等议题。活动在德国慕尼黑宝马集团总部进行,得到中德营造文化学会支持,德国城市与建筑设计事务所及在校留学生也积极参与。

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武汉。澎湃新闻资料图。

2020年,全球都在应对新冠疫情暴发的挑战。城市的生产生活一度处于停滞。变局之下,BMW卓越城市讲堂也在试图认真思考,城市向何而生。当年的BMW卓越城市讲堂,以“城市新生”为题,在线上开展,从重新连通、数据要素、有机社群、文化交流、武汉重启与复归自然六个维度展开。

在题为《出行重启城市活力》的演讲中,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说到,在过去,交通出行塑造了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汽车普及使城市得以在地理上扩张。而现在,交通出行与城市通过数字化更紧密地相连。中国将成为城镇化和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典范。反过来看,汽车除了作为交通工具,也可以充当路上的传感器,帮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为居民提供更好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同时,高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宝马集团明确了到2030年公司包括从原料采购、供应链到车辆生产以及车辆生命周期结束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提出,数据研判城市,不能止于表面描述。在城市的发展当中,必须从供给侧去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改进,以及城市的空间布局的改进,来使得我们城市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同时又不牺牲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和谐。

城市象限创始人&CEO茅明睿提出一套“人本—循证—参与式设计”的方法。他说,要创造一个人人共享的包容性社区,首先,应该有人本和包容的价值观;其次,在社区的营造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去收集证据、诊断社区的问题、模拟和优化解决方案,以及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以支持后续的持续更新和迭代;第三,要有民主的精神,让社区治理和更新都能得到充分的社会参与,只有让市民参与其中,大家才会真正爱惜它和真正有获得感。

长居上海的德国人阿福,以一系列源于生活的短视频,进行着跨文化传播,成为受人欢迎的自媒体达人。他也为讲堂讲述了自己的上海生活。无论存在何种文化差异,丰富的美食、适宜活动的街道、开放的滨水空间,大家对这些美好事物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王效波与王康爵父子。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平凡人的生活经历,就是城市新生最深远的动力,也鼓励着更多平凡人。武汉父子王效波和王康爵,在讲堂上分享了身处疫情暴发漩涡、最后自救救人并携手创业的故事。因家里两位老人感染,父亲辗转于医院和家中,拍片子,做核酸,买呼吸机,加上方舱医院等措施跟上,老人得到及时救治,最终身体康复。而父子在酒店隔离,又体会到久违的深入交流,进而一道合作研发产品。做企业的王效波,抱着“不能坐以待毙”的心情,不仅成功自救,还在武汉解封之前,就借供应商在东莞的厂房成功开工。而儿子自此成为创业青年,跟着创业者老爸学习,开拓自己的道路。

要建立富有韧性的、能抗冲击的城市,也需要着手于社区。“我们要从等级制的城市发展,变成分布式的城市发展,就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础。有这样一种基础,城市的成百上千个社区细胞,就有抵抗力,能有自我自主、便利性的生活。这就是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在讲堂上,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分享了关于韧性城市的三重观点:在空间层面,需要着眼于都市圈;在社会层面,需要关注15分钟生活圈;而在生态层面,还得注重城市的生态缓冲地带。

2021年,BMW卓越城市讲堂在北京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到了2021年,新冠疫情阴影并未散去,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刻不容缓。讲堂继续邀请诸大建老师担任主持人。以“城市呼吸”为题,讲堂在北京举行,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在“双碳”目标之下,城市的生产生活如何变革。

设计可以引导良好生活。同济大学副校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娄永琪指出,社区可以是城市创新的终端,是未来生活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可以用设计的力量,达成对既有价值体系的重新认识,形成更为低碳的城市运行逻辑。

而食物是撬动城市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支点。食物森林创始人裘成指出,需要支持再生农业,利用城市有机垃圾转化土壤,发展“再生有机”食物认证,提倡可持续饮食。

在居住环境方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指出,居民参与应对,是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薄弱环节,需要更多有利于户外活动和邻里交流的环境,创设让人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的低碳社区。

2021年,BMW卓越城市讲堂在北京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关于出行,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指出,在碳减排工作中,城市交通显得重要而艰巨。城市可采取促进汽车电动化、使用公交和创造步行环境等方法,来设计交通零碳路径。而全球诸多企业设立了科学减碳目标,宝马也是其中优秀范例。

该如何设想碳中和之下的生活?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城市的多元参与是减排的新力量。双碳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尺,带来新的土地价值、人力资源的健康价值,以及产业投资新维度。正在尝试的碳普惠等机制,也会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何崴,也为本次讲堂设计了以“城市呼吸”为主题的艺术装置,陈列在讲堂外。在此间,随着行走或身体移动,可以触摸光影,聆听碰撞,思考城市和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希望借助这个装置,引发观者对城市-自然-科技-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更真切地体会“呼吸”的含义。

同时,澎湃研究所从能源转型、工业升级、生态建筑、低碳交通、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和基于自然等八个方面入手,收集了各方的实践和说法,集成一本《低碳72策:实务者言》,也是为当下低碳工作的推进提供一份参考和记录。

2021年,BMW卓越城市讲堂在北京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责任编辑:吴英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