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失控玩家》:一部悲伤的AI童话
《失控玩家》:一部悲伤的AI童话 原创 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读书、天下、艺林、同文、诗艺、灯下、专栏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良宴新声,识曲听真。灯下为你提供高品质而不落俗套的原创书、影、音评,愿你能在这里找到学术之外的趣味。
“2021年暑期档接近尾声时,《失控玩家》登上中国银幕。尴尬的上映时段并未使这部好莱坞大片的圈钱能力减弱半分,它很快与《峰爆》《怒火重案》一起成为了中国观众讨论的中心。
毫无疑问,《失控玩家》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然而,当我们试图进一步挖掘主题内涵时,就不得不承认,尽管导演狠狠蹭了一波AI技术的讨论度,但电影最终也仅仅止步于商业。
不过,爆米花配可乐有什么不能原谅呢?至少,就像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说的那样,作为一个“主题游乐场”,它还算值回票价。”
复旦青年记者 金乐涵 艾欣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何未晞 编辑
物超所值的爆米花电影
在今日绝大部分排片被国产电影瓜分的中国影院,既无大IP加持,也没有成规模宣发保驾护航的《失控玩家》,如同一匹黑马,赶在暑期档的末尾杀出重围。影片一经上映就冲上内地社交媒体话题榜,截至目前已斩获六亿票房,豆瓣评分7.6。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好莱坞影片而言,这不可谓不是一张高分答卷。
▲《失控玩家》电影海报/图源:豆瓣
《失控玩家》无疑是好莱坞流水线上产出的一部典型商业电影,它在内地银幕收获的成功也与这一身份息息相关。
以“铺垫-冲突-解决”为基本组织骨架的古典模式(classical paradigm)自1910年以后就成为支配大部分剧情片的流行叙事结构,同样也是《失控玩家》故事铺展的根据。影片伊始,主角盖(Guy)的平静生活突起波澜,主线情节随着他反抗游戏秩序、争取自由的多次尝试逐步推进,最后收束于奔向乌托邦的大团圆结局,而穿插其间的现实世界情节与爱情线则使得故事更加完整丰满。
在主题选择和结构组织上,《失控玩家》都与经典老片《楚门的世界》十分相似;电影高潮部分,盖通过海上的桥奔向自由,这一幕和楚门搏击风浪、最终找到通向现实世界大门的场景,更是颇有呼应意味。只不过,后者在门被打开后,走向了虚构之外,而前者则止步于“美丽新世界”了。
▲《楚门的世界》主角奔向自由/图源:m.film.ai
电影角色的设计同样遵循了传统的分工模式,这一点从人物命名上就能够窥见一斑。盖和巴迪(Buddy)的名字既暗示着二人作为游戏NPC的特殊身份,又同时体现了他们在故事中各自发挥的功能。盖作为主人公,肩负着带领所有游戏人物争取自由的使命;而巴迪则更像盖的附属品,他的种种行为目的都在于突显盖的形象。
二人在最终时刻的告别对观众而言也格外熟悉,在古往今来的艺术作品中,这一幕已经被重复演绎过无数次。而导演对这一“似曾相识”情节的呈现并不见新意,只是循规蹈矩地借助煽情的对白和背景音乐的烘托,完成了一次称不上转折的“转折”。相比之下,由于此前铺垫足够,《指环王》在描绘弗罗多于终点附近告别山姆、独自踏上毁灭魔戒的最后征程时,显然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调动观众的情绪。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观众仍然享受这样经典的故事,传统模式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它之所以能成为持续被执行的典范,正是由于符合人们内心深处对一个好故事的基本期待,因此才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一代代观众口味的变迁中经久不衰。
新冠疫情的来袭为2020至2021年蒙上了厚重阴影。去年第一季度,各大电影节迎来数十年难遇的丰收季,不料也意外遭遇了疫情迎头痛击。乐观精神的稀缺使电影市场对喜剧的需求空前高涨。与此相对,2020年上映的影片中却不乏忧伤沉重之作,例如在今年奥斯卡、金球奖上斩获颇丰的《无依之地》、追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曼克》等。
此时,作为一部乐观主义喜剧电影,《失控玩家》无疑是合乎时宜的。影片中,极具好莱坞特色的玩梗、彩蛋和俏皮话俯拾即是,使本片与其他作品之间构成互文效果,一同营造出一个独属于电影梦工厂的话语环境。
无论是“美国队长”的惊喜客串,还是对“灭霸”动作的致敬,都使观众们在紧张的情节中会心一笑。近十年来在中国大陆引起巨大反响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无疑为这些包袱和笑料创造了一大批受众群体,如此看来,该片喜剧要素在内地获得的好评,还不失为全球化时代媒介传播广泛性的佐证。而漫威英雄的客串、银幕硬汉的反差表演以及结尾处长达数十分钟对《楚门的世界》的致敬共同构筑而成的好莱坞残影,自然也不难引起成长于地球村的一代观众对过往“黄金时代”的遐想与共鸣。
▲影片玩梗美国队长的盾/图源:豆瓣
在视觉效果上,《失控玩家》保持着成功商业电影应有的精良水准,它选取的特殊背景设定实际上帮助了影片的内容与形式相互成就。3D沉浸式体验和游戏世界建模相结合,五花八门的游戏道具、场景与特效,在银幕上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多彩自由的虚拟世界。
对于后疫情时代从灰色现实走入影院的观众而言,《失控玩家》的魅力是不可否认的,如果仅仅将它视为一部假期解压放松的爆米花电影,甚至还有些物超所值。然而,不错的口碑评分和影片聚焦的特殊主题不禁让我们有更多期待:在那些使得电影作为一种严肃艺术而非营利商品性质存在的方面,《失控玩家》有着怎样的表现?对于那些更加触及人类生存的疑问,在前人丰厚的思想积淀之上,它又是否贡献了有益的探索?
被捆绑的AI自由
《失控玩家》试图探讨的核心议题,是人工智能与自由意志。身处高呼第四次科技革命狂飙突进的当下,大众展望有人工智能参与的明天,也好奇如今可见的技术成果怎样衔接似乎遥远的未来。与许多驰骋想象、肆意描绘废土世界或赛博朋克的科幻电影不同,《失控玩家》的背景更加接近当代社会,VR游戏和电脑编程意外构造出智能意识的设定,似乎都并非不能成为“正在发生的未来”。从这点来看,导演无疑具有干预现实的野心——至少,它可以告诫观众不要沉迷游戏。
然而,当我们跳脱情节进展的牵引,尝试在情绪和笑料以外剥出影片对核心主题的探讨加以审视时,疑问也就接踵而来了:主角盖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仅限在虚拟世界的自由,是否等价于真正的自由?接着,观众恐怕要失望地发现,电影对此做出的解答往往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对于核心抽象概念的阐释也颇令人费解。
《失控玩家》原名为Free Guy,但影片对于“free”,也就是自由的定义,似乎是反复无常的。一方面,导演强调意志的自由,在游戏世界向现实世界中准备毁灭游戏的大资本家宣战前夕,盖和米莉两人一同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演讲中,盖为游戏里的NPC们启示自由意志的存在——“每个人都能主宰自己的生活”,鼓舞大家以罢工方式反抗现实世界玩家的压迫与剥削。而来自现实的女主角米莉,出于对盖的爱情和从游戏厂商手中维护自己劳动成果的目的,也成为拯救游戏世界的“正义的伙伴”,号召众人“fight for your own rights”。
在这一颇有几分与《动物农场》中上校演说呼应意味的桥段里,观众能够清晰看到意志自由的在场。可与此相对的是,在电影结尾描绘的乌托邦中,自由的范围似乎又缩小到免受不人道的对待,影片花费大量笔墨渲染了游戏NPC的自由意志,最终却只是归于粉饰太平地拯救虚拟世界,而实际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大的牢笼中,既没有获得真实的存在,也不能行使真正的自由,虚拟人物和现实玩家在游戏世界里交相呼应的欢呼雀跃也就仅仅变为安抚观众的“刻奇”(迎合自我的廉价感情)。
导演在主题诠释上的摇摆尤其鲜明地体现在男主角盖身上。影片中,盖通过米莉的话语获知了自己虚拟世界NPC的真实身份,由此生发出巨大的幻灭感。在游戏世界濒临毁灭之际,堕入虚无主义深渊的盖去拜访了好友巴迪做最后的告别,这场对话中,盖提出了困扰着他,也困扰着许许多多身为个体的观众们的灵魂拷问——“当你发现你不是真实的,你会怎么办?”
这样存在主义的焦虑置于哲学家面前或许是穷尽一生思考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在片中巴迪的形而下分析法里,焦虑、迷惘都被轻易消解。“活在当下”——巴迪用寥寥数语阐释了这个朴实又普世的真理:“不真实,又如何?我在这里帮助我的朋友走出阴霾,这就有意义。”
在这番话语中,存在的真实让位于情感的真实,盖将这个巨大的问题搁置待议,义无反顾走上了拯救世界的预定道路。我们或许没有必要苛求影片用几段对白解答一个人类的终极困惑,也能宽容看待好莱坞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套路,但导演似乎又并不甘心于这个俗常的处理,因此有了这部电影极富争议的结尾。
▲奔向“未来”的盖/图源:豆瓣
影片最后,盖面对自己深爱的女主角,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一封电子情书,而作者在这个世界之外。”原来,盖之所以对米莉一见钟情,又因为追求米莉意外踏上破解世界真相的旅程,都本源于现实中爱慕米莉的前搭档——程序员“键盘”(代号Key)在搭建游戏世界时的有意设计。他因此劝说米莉回归现实,电影也最终在女主和男配的双向奔赴中落下帷幕。
抛开观众被欺骗的情感不谈,不论导演的本意在于升华男主的伟大,还是怯于让人类与AI终成眷属,这一设计对电影结构和角色形象的破坏无疑都是巨大的,因为它从根本上质疑了这段感情的真实性,取消了盖的行为动机是出于自身自由意志的可能,使得他的一切行动都像是沦为了现实中程序员和资本家角力的工具,而他自己竟然也甘愿顺服这一点。
同样是探讨AI的自主情感问题,《银翼杀手2049》的阐释就截然不同。片中,作为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尽管主角Joi是否拥有独特的自我情感尚属疑问,但是,仿生人K对其投射的感情,却使之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个体,而非仅仅是千万复制品中的一个。通过K与Joi,观众可以看到两个看似虚假,或者说“非人”的存在如何拥有真正的爱情,即便这种真实是在程序设定下的感受,相比之下,《失控玩家》的表达未免失于保守,盖的形象也因为这过分大度而稍显悬浮。
▲《银翼杀手2049》的K与Joi/图源:m.film.ai
可以说,在大问题的讨论上,导演并非毫无野心,然而最终,这部作品也没能突破好莱坞惯有的情节先行的牢笼,为了给影片的整体节奏和爽点让道,只好浅尝辄止,并作为商业噱头为电影票房增加第二重保障。
两个悲伤的故事
回头来看,《失控玩家》的设定从最初就回避了过多的先锋性,满足于讲述一个有关游戏世界的童话故事,其精神内核并非反叛和对抗,而是无奈的妥协。它与以往类似题材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工智能们从一开始就丧失了真正抵达现实世界的可能,因为归根结底,游戏NPC只是一串数字代码,直到结尾,乌托邦中虚拟人物们有限的自由意志的维持也脆弱地建立在一个逻辑漏洞上——那就是现实世界中的游戏服务器永远不被切断,而这当然只存在理论可能性。对于那些已经从虚幻中觉醒却无力作出任何改变的人们来说,觉醒本身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似乎也成为了一个只能保持沉默的问题。
重要的是,作为银幕前的观众,我们并不能对这个问题置身事外,因为我们所体认的真实,无疑也是建立在无数想象之上的。影片将盖的身份设定为一个生活一成不变的银行出纳员,描绘他三点一线、忙忙碌碌却又令人备感空无的日常生活,恐怕不能说没有影射现代社会螺丝钉们的意味。在秩序瓦解、价值流失、虚拟日益入侵现实的当下,从何处寻找生存切实的凭依?对无数普通人而言,似乎竟没有比巴迪那番廉价鸡汤更恰当的答案。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回到电影本身,如果一定要对《失控玩家》作一番定性,只好说它是一部在舒适区内发挥恰如其分的商业电影,除却最后男主劝说女主接受男二的转折未免有些惊人——但也并非毫无预兆——之外,它将一部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其他本职都完成得可圈可点,不过,也就仅止于此。
我们似乎无需过多纠缠影片中的逻辑谬误与表达歧义,毕竟不必对商业片的深层意图抱有过高期望,但当看到该片在世界尤其是中国引来不少好评时,我们也不免要感到疑惑——作为一部本质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它何德何能?
大概还是同行衬托得好。
这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
微信编辑丨何未晞
审核丨甲干初
往期精彩
原标题:《《失控玩家》:一部悲伤的AI童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