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代摄影的变与不变|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展评

2021-10-14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新星(Nova), 2019 曹斐 © Cao Fei Courtesy of artist, Vitamin Creative Space and Sprüth Mager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公布了今年大奖得主,获得该奖项的是中国艺术家曹斐。这也是中国艺术家第一次获得该国际性奖项。曹斐1978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在过去的20年中她运用摄影、数字媒体、影像等多种方式建立了一个复杂且广泛的创作脉络。她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地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技术与社会发展如何驾驭与影响我们对现实理解的思考,以及如何以一种诗意化的感受去应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方式。曹斐因去年于伦敦蛇形画廊的个展《蓝图》而提名,艺术家在展览中试图通过以自动化、技术、虚拟现实等问题为切入点,展现出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感知与定位等当代命题。

当然,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作为欧洲摄影界一年一度的重量级奖项,除了会在四人入围名单中选出最终大奖获得者外,其余3位入围艺术家同样值得关注。今年大奖除曹斐外的其余三位入围艺术家分别是:跨媒体艺术家普洛米·巴苏(Poulomi Basu), 摄影师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Alejandro Cartagena), 以及摄影师丝娜·席迪拉(Zineb Sedira)。不过参看官方给出的入围艺术家选择标准,其只是泛泛地谈及选择是基于在过去的12个月内她(他)们对摄影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但即使我们只是简单地从摄影师名单及其入围作品开始解读,也可以很快地发现许多有趣的角度。这四位摄影师由三名女性及一名男性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印度、墨西哥、中国以及北非;他们入围的作品则分别着重于地缘政治,社会变革,技术与体制,以及身份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各类主题也在实际层面互相交织。今年是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的第25周年,该奖项4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展日前正于伦敦的摄影师画廊举行。

新星(Nova), 2019 曹斐 © Cao Fei Courtesy of artist, Vitamin Creative Space and Sprüth Mager

曹斐展览现场,2021 陈秋实 摄

艺术家曹斐的展览空间位于画廊第四层。昏暗的房间中,从地面开始向上1米左右的白墙被刷上淡绿色的墙漆。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你分不清它是来自于曹斐式“配色”给我们营造的深刻记忆,还是小时候在工会俱乐部中玩耍的场景。艺术家运用装修风格很自然简单地就在我们的个人记忆与其营造的历史世界之间打通链接。入口处一幅巨大的宇航员漫步于沙滩上的照片则挂靠在墙壁的绿白交界处,太阳由上而下照出扇形的高光,好像一幕舞台剧。

坐在可以还原记忆的老式木质电影院连排凳上,电影《Nova》在屏幕上闪耀着并不时照亮着周围观展者的面部。这是一个在科学家父亲与被困于代码中的儿子之间展开的故事,家庭对人物的形象塑造让私人情感在历史与科学技术之间来回波动。如同影片中小男孩的独白:“对于父亲来说,我就是长波,短波,数据……悲哀是230Hz,痛苦是123Hz,爱情是14Hz……”除此之外,废弃的工厂、羊群、有西南口音的男孩、巨大的迪士科球,与带着对人类祝福的宇航员一起,将个人的现实生活带入时光机器,在熟悉的的景观中,我们好像看到了艺术家所要展示的未来的脆弱,以及艺术家对于梦想的重新审视。

新星(Nova), 2019 曹斐 © Cao Fei Courtesy of artist, Vitamin Creative Space and Sprüth Mager

背负着曹斐对我们绵延的追问和代入感强加给我们的自我反思之声。掀开低垂的帘幕就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一个空间干燥明亮,入围艺术家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的摄影作品整齐地排列白墙之上接收着射灯的照耀。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展览现场,摄影师画廊,伦敦,2021 摄影师: 凯特 艾略特 © Kate Elliott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展览现场,摄影师画廊,伦敦,2021 摄影师: 凯特 艾略特 © Kate Elliott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1977年出生于多米尼加共和国,他也因一本书籍《一份房屋私有者的小指南》(A small Guide to Homeownership)在2020年的出版而提名,在该书所展现的艺术计划对近15年来墨西哥北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视觉观察。通过景观摄影、肖像、环境的实地记录与拍摄,以及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文件、家庭资料等档案与视觉材料的收集。展现了在商业与官僚政治结合的背景下,普通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社会的持续分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生态变化与社会现象。

整个展厅的布置由墙上照片与并置的书籍内页组成。长方形的空间中一侧悬挂着被城市建设所改造的“风景”照片和宣传家居生活方式的广告视觉资料,另一侧展示着在一排排粗糙的新社区以及以其为背景所拍摄的居民肖像片。展厅两头则被巨大的建筑工地照片附于墙体之上,一头是被破坏的土地,另一面则是被植被覆盖的石头山下一排排被黄土侵袭的联排别墅。

阿波达卡《一份房屋私有者的小指南》, 2020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 © Alejandro Cartagen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一个男人正在挖洞《一份房屋私有者的小指南》, 2020 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 © Alejandro Cartagen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而在这些充斥着干燥、破坏、伤痕,与喘不过气的平静中,最引人目光停滞的是一张男人的肖像。他在某一房屋的院子里施工,整个人的下半身置于一个齐腰的土坑,在劳动的间歇略微抬头直视摄影师,一只手搭在斜插在泥土中的钢筋顶端。不远处的焦外则是两个孩童倚靠在半开的门前,让人觉得这里也许就是这个男人的家而不是某一工地。与展览中其他直接展示城市化或是人们生活愿景的图像相比,这张照片显得更为模糊与轻松。因为照片中的劳动者在观众的猜想中可能既是工人也是父亲,而劳动地点则可能既是城市化工地,也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所。在其他荒芜、粗粝的照片与光鲜的广告材料之间,这张照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私人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作品的宏大题材:个人情感与社会现代化总是在生活中同时拉扯着我们。而这种视觉的流露可能也和艺术家本人所信奉的自由主义哲学有关,艺术家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学习,他相信我们的日常生活被文化建构的信仰与思维范式包裹,而这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内涵是需要被作品所解析与展示出来的。

穿越这片干燥的土地再乘电梯来到第5层参观。进入视线的是一大片暗绿色的墙体(摄影师画廊的彩色墙面好像是其一直以来展览的特色)以及一面由木板搭建的展览空间的裸露墙背。

丝娜·席迪拉展览现场,2021 陈秋实 摄

生活的方式,展览“短暂片刻”,2019 丝娜·席迪拉 © Zineb Sedir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amel Mennour, Paris

丝娜·席迪拉展览现场,摄影师画廊,伦敦,2021 摄影师: 凯特 艾略特 © Kate Elliott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这个由木板搭成的空间是艺术家丝娜·席迪拉的展示区域。丝娜·席迪拉来自北非(阿尔及利亚裔),其作品的主题通常围绕文化身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反殖民运动等。她于2019-2020年的展览《短暂片刻》(A brief moment)接受了此次奖项的提名。当我们走入艺术家于展览中摆布的装置,更准确地说,一个对其起居室进行了简单复制的半开放空间。三面贴满了墙纸的木墙旋即就会将你纳入她的叙述当中。在入口处的展览导言中有写道:“展现在这里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展示出的是一种交互的档案与跨文化的回响。”也许只有抱着将眼前这个作品理解为一种将政治文化信息附着于家具/私人物品的努力,你才会在展览现场更认真地去仔细观看空间中的每一个摆设(因为这些信息就像你房间中时常会突然找不到的日常用品一样不起眼)。挂在墙上的上世纪油墨印刷海报与拼贴,摆在壁炉上的黑白家庭照片,书架上横跨政治、建筑、社会运动与艺术的左翼读物,以及堆放在墙角或是放在桌上的具有非洲特色的工艺品。如果不是过于密集的摆设与放在墙角的电视机播放着十分典型的白色背景且直面镜头的艺术家自述视频,还真有点一时难以分辨出这是展览还是宜家商场内的定制样板间。也许是因为本次展览只截取艺术家作品中的一部分进行集中展示,而且文本信息过于密集,所以不是十分了解历史背景的观众便无法快速进入作品语境。不过至少有一点在观看中可以确定的是,艺术家的居住环境应该属于中产阶级,而不是我们通常能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阿尔及利亚裔法国足球明星所讲述的贫困而快乐的童年生活。而艺术家所想要讨论的主流与多元文化问题在什么程度上受政治影响又在什么情况下更多的由经济条件决定?艺术家好像并没有在这一问题上作出更为详细的表态。

普洛米·巴苏展览现场,摄影师画廊,伦敦,2021 摄影师: 凯特 艾略特 © Kate Elliott and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穿过“法国-北非”的疆界,我们最后来到一个蓝灰相间背景的展厅。该展厅属于印度艺术家普洛米·巴苏。与丝娜·席迪拉的大型装置不同,普洛米·巴苏的展厅更为整洁又略带阴沉气息。三面墙体悬挂组合着20厘米到80厘米左右,尺寸不等的彩色照片,以及一部穿插着手机视频、纪录片脚本、无人机航拍、艺术家本人拍摄的乡村风景的影像作品。普洛米·巴苏因其书籍《印度中部》(Centralia)而接受提名,该书用一种半虚构的方式检视了印度的一些边缘土著社区与政府之间长期存在的冲突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女性不平等问题,等等。在展厅中,该书就放置于展览导言之下供人翻阅,当你从头开始翻看书籍之时你会发现故事开始于连绵的黑夜中在荒野燃烧的火光,而翻阅则让这团火光在黑夜中跳动。

向右手边前行,可以看到用作本次展览宣传的标志性图像之一,一男一女以一种稍显疲惫但又带有一丝等待的焦虑姿态左右相对立于树林之中的照片,他们好像正处于某种对话的停顿之时。男人身着军队制服,而女人则裹着头巾穿着一身沾满尘土的红色便衣。两人都背着步枪,男人将收音机凑在耳边好像想要听清楚什么来自远方的命令或消息。而只是这一张照片就已经为我们展开了许多包含在艺术家整个展览当中的元素与张力:乡村的神秘自然与现代化的用具,男性与女性,生活与政治冲突,乡土伦理与武装斗争。超现实与略带科幻感的故事由此场景展开。而事实也确实如这张照片所述,如果当你进入展厅没有急着左转去观看展览导言而是被眼睛右前方更为艳丽的照片所吸引时,你会看到更为强烈的诉求:树林中燃烧的火线,泥土上暴晒的动物尸体,以及身穿印度传统长裙的女人以士兵穿越战壕般的身姿穿越田野。当然,还有影像作品中的废墟与爆炸后的现场,以及手机摄像头所记录下的乡村私刑。艺术家试图用纪实的角度切入这些内容,却感到艺术家自己不自觉的被当地自然与社会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情感张力所吞噬。以至于他所记录下的影像越来越刺激,也就越来越具有艺术的修辞与猎奇。

“印度中部”系列,2020 普洛米·巴苏 © Poulomi Bas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印度中部”系列,2020 普洛米·巴苏 © Poulomi Basu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四位入围摄影师的展览参观结束后,在摄影师画廊的第三层其实还正展出着一个名为《照片图书馆》(The picture Library)的展览。其展示了贯穿整个20世纪的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的新闻摄影档案。这些照片与相关文本有力的显示出摄影的纪实功能与新闻摄影捍卫民众权利的能力。这一点不由得与仅隔一层楼之上的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入围艺术作品形成了有趣的比较。但在所关注的主题层面:移民、后殖民、种族主义等问题上存在着延续性。

“照片图书馆”展览现场,2021 陈秋实 摄

而此时翻看网络上有关本次展览的其他评论性文章,已经可以发现有评论家发出了“今年的这些入围作品还算不算是摄影”的相关讨论。对于往届展览而言,其实本届展览在策展与选择作品方面还是推进了一些新的尝试。与往届基于墙上的传统图像展示占主导地位相比,显然以书籍、装置、影像等多种再现的方式成为了主角。这也许也传递了大型机构在当下鼓励创作者在不同传播媒介中进行积极探索的信号,同时也为业界重申了所谓“摄影奖”该走向何方的问题。而在主题方面,今年各入围艺术家虽然题材截然不同,但显然都是以社会批判为主视角进行内容创作的艺术家,并没有过多涉及对于摄影媒介本体的创作。奖项也并没有与今年许多其他摄影奖项相似会选择一些与新冠疫情主题有关的艺术家作品入围,而是延续着奖项自身的评选逻辑。从2005首届大奖得主吕克·德拉哈耶(Luc Delahaye)关于历史绘画与战争摄影的解析,到2010年苏菲·里斯特尔胡贝尔(Sophie Ristelhueber)通过拍摄被轰炸过的贝鲁特和伊拉克使图像得以证明暴力对人类与景观的冲击。以及去年的获奖作品《Free Trade》,艺术家穆罕默德·布洛伊萨(Mohamed Bourouissa)通过对巴黎郊区年轻人社区的研究性观察让资本主义系统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以视觉经验的方式呈现。在这些往届获奖作品的脉络中可以看出评委会试图面向的是关于技术、历史、媒介等更广阔的领域。总而言之,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基金会志在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奖项的目的也在于提升摄影以及成熟艺术家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与商业价值,而不是寻找具有较短时效性,话题性的新锐视角。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本次展览是一次通过高质量摄影艺术作品面向大众集中展示当代前沿文化成果的事件。从历史内容上看:自2007年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对黎巴嫩当代历史的研究, 2015年大奖得主摄影二人组米哈伊尔·苏博茨基(Mikhael Subotzky)与帕特里克·沃特豪斯(Patrick Waterhouse)通过南非的非洲最高住宅楼“庞特城”(Ponte city)讲述南非政治转型的历史,直到今年的获奖者来自中国的曹斐,该奖项也是一扇由欧洲向外打开的当代摄影“南”风窗。

本文所有图片感谢伦敦摄影师画廊惠允,文章首发于《中国摄影》杂志10月刊。

#相关资料

书名:《曹斐:时代舞台 》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语言:中文

格式:200×275 mm,软皮精装,300页

书号:978-7-5514-3335-8

价格:298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五篇长文以及一篇访谈

这本图录的文字部分以侯瀚如的《最紧要好玩》开篇,这篇文章以香港歌手许冠杰的歌曲名字命名,点出了曹斐作品中的幽默感和浓郁的粤式现实主义,并且探讨了曹斐的行动主义实践,以及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创作线索。刘秀仪的文章则更专注于对曹斐作品中流行文化元素的探讨,认为曹斐研究艺术外的文化范畴,不论是时尚、音乐、电影、游戏,但都与之保持微妙的距离,既不高高在上的批判,也不狂热地全盘接受。

《曹斐:时代舞台》内页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王洪喆从曹斐作品中对于劳动者与工业发展的关注出发,探讨其作品中的全球化生产背景。中国电影研究专家裴开瑞教授则探讨了曹斐最新的复古科幻影片《新星》并将其与2019年上映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相比较。最后一篇文章则出自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杨北辰,从“末日建筑师”“末日怪物”和“末日时空旅人”三个部分,展开对于曹斐作品中关于未来与末日的主题的讨论。

《曹斐:时代舞台》内页图。

书中还收录了曹斐与UCCA馆长田霏宇的长篇对谈,艺术家在访谈中提及了孩童时期的家庭影响,早期拍摄广告的经历以及许多创作的细节与回忆,内容真挚动人。此次对谈也是曹斐在曾经的工作室所在地——红霞影剧院所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

《曹斐:时代舞台》内页图。

四个章节的作品梳理

《曹斐:时代舞台》基于艺术家二十多年创作指涉的主题和地域,将展出的作品分别归入“南方游戏”“都市乐园”“车间内外”“另类实境”四个主题。每个作品都附有文字介绍,除了展示影像作品的静帧图片,也根据具体内容挑选了创作手稿、摄影剧照以及展览现场图配合一同展示,以此强调曹斐创作媒介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曹斐:时代舞台》内页图。

几个设计亮点

此次图录由与曹斐合作多年的设计师工作室PAY2PLAY操刀设计,全书色调以荧光绿和粉色为主,亮眼的强对比颜色搭配展现出曹斐创作中的活力感和当代性,同时通过粉色的纸张将书的文章、作品和对谈三部分做了区隔,让读者从视觉的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书的结构。封面以PVC材质制成的护封则从曹斐的现场装置中经常出现的材质中获得灵感,选用《亚洲一号》中的充气章鱼摄影作为封面图片进一步突显了艺术家创作中的戏剧与舞台感。这本书的另一设计亮点是设计师特意配合此次展览的主题设计的一款具有时代特征的中文字体,这款字体在书的封面、篇章页以及展览现场都可看到。这款字体从广东文化、街头文化以及舞台、晚会的概念中获得灵感,既带有90年代的穿越复古感,同时也具有当代性,与曹斐的创作与此次展览的主题相契合。

《曹斐:时代舞台》内页图。

《曹斐:时代舞台》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编

ISBN:978-7-5514-3335-8

原标题:《当代摄影的变与不变|德意志证交所摄影奖展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