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世平︱我们为什么要多了解世界?

唐世平/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2021-10-12 18: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双循环”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在某些情形下,“内循环”可能更加重要。如何推动我国更多地了解世界,更好地和世界交往,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鉴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国际关怀相对较低,本文只讨论作者更加熟悉的,也是在我国社会科学中国际关怀最高的,政治学的发展方向。

国际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都是政治学的分支。一般认为,政治学大致有三个分支: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国内政治)、国际政治。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认为,作为一个“专业”名称,“政治学理论”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有的科学都追求理论,因此,所有的政治学者或多或少都会从事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理论”不是任何某个专业的特权。

总体说来,道义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理论”)不关心外部世界,对于帮助中国了解世界没有太多的直接帮助。而我国目前主要的“政治理论”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哲学”,而是以“思想史”为主。

在政治学的几个分支中,中国政治研究的“内卷”相对严重。不仅大部分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研究中国政治,而且大部分海龟博士在欧美接受训练,也是研究中国内政的,只不过在欧美,研究中国政治划入比较政治的类别——等这些“海龟”回国之后,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国内政治)研究”了。就类似于,如果你在中国研究美国,你也许可以算是“比较政治”,但你到了美国,那就是“美国政治”了。如此势必导致“中国研究”专业的“内卷”,尽管我们迫切需要更多有关外部世界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国际政治作为一个专业在我国的社会科学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国对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的需求。但许多国际政治的研究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有一种功利化的倾向,即只从中国的外交需要出发来看待其他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试图真正了解外部的世界。

在我国政治学界,“比较政治”相对较为匮乏,因而也是亟需大力发展的领域,否则无法支持我国与世界更好地交往。不仅如此,由于国家行为多少都会被国际政治所影响,我们还需要“比较政治学”具有国际政治的一些视角和知识,也就是说,推动“比较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深入交流,甚至实现一定的融合。

值得强调的是,“比较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交流应避免过于功利化——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潜在的政策价值。过于功利化,往往会以我国的短期需求作为出发点,反而不能够很好地支持我国与世界的交往。

如何满足需求:供给侧改革

要在长远上满足我国对外部世界的知识的需求,作者认为我们的“比较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人才培养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⒈    加强训练,打破严格的壁垒,对比较政治学博士的培养,要求必修2门国际政治的课程。而对国际政治博士生的培养,要求必修2门比较政治的课程。

⒉    鼓励学生走出指导老师的知识范围,让“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发挥应该有的作用。目前,我们绝大部分导师只允许学生研究自己熟悉的国家或者地区,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追求。

⒊    对于从事比较政治研究,特别是学习除了英文之外的第二外语的博士生,国家应该给予特别资助。学好一个小语种本身即是一项巨大的投入,对于任何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的回报,理性的选择都是放弃。如果我们要发展好的比较政治学,就应该让这些学生看到好的回报,甚至还应该在这些学生的晋升上也给予一定的支持。

⒋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对世界的了解,国家应该设立研究基金,支持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田野调查和研究的学生和学者。

⒌    强调方法的训练,但是要保持开放的方法论立场。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学生都需要掌握基本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但是可以有一定的侧重。

⒍    为了避免太过功利化,要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研究,没有必要在博士阶段就鼓励政策研究。学生没有在政策圈呆过几年,对政策理解不一定对。而且,过于功利化,一定不利于学生打牢学术基础,最后对政策研究也没有太多的好处。

⒎    从心态上,要破除欧美中心主义,也要破除中国中心主义。不能完全从欧美的视角看待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样,也不应完全从现在中国的视角看待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理解,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市场经济不发达,官僚体系臃肿,办事情很难。

⒏    鼓励地区研究(国别研究)多和国际政治以及比较政治交往,但可以保持相对的张力。它们之间的张力一定意义上是好的,本身也不容易消除,甚至也不必要消除,只要不是彼此鄙视而不相往来。国际政治研究如果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理解太过肤浅,肯定会出现偏差。而地区研究(国别研究)思考政策,往往容易就事论事,因此也需要好的方法。完全不讲方法,只讲观察、体会、归纳的做法是有缺陷的。

结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因为世界在变。而中国和世界的相处也不能只靠“讲好中国故事”,同样还需要“多了解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仍旧坚持我此前说过的,经常被误解的一句话,“少读点中国(古代)历史,多了解世界”。

-----

作者唐世平,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