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文化博物馆展览|绣理江南——萦萦丝线絺华年

2021-10-13 12: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

苏绣,是江南民众生活中一抹清丽的底色,江南水土的氤氲柔润赋予其特有的诗性品格。淡雅隽永、玲珑飘逸、精巧工致,苏绣凝聚了吴地艺术审美之精髓,饱含苏绣艺人之巧思慧心,一针一线绣出流转的光阴。

黼黻为章

吴地先民自古有“断发文身”的风俗,“文身”即“纹身”,它指在身体上刺缕花纹。至于纹身习俗的由来,相传吴地先民长期居住在水域周围,过着渔猎的生活,他们“善舟习水”、“视巨海为平道”,并“以天山的云龙、水中的蛟龙、能上天入地的神龙作为图腾”。为了免受侵害,他们在身上纹身刺龙纹,模仿为龙的后代。传说仲雍的孙女“女红”为破除这种文身的陋习,首制绣衣。后人为纪念刺绣的发明者,也将刺绣工艺称为“女红”。

吴地刺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们对身体的装饰,盛于章服华美的太平盛世。而“苏绣”一词却非古已有之,它脱胎于吴地的普通刺绣技艺。西汉刘向的《说苑》曾记述吴人“绣衣而豹裘”。在千百年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吴文化的浸润、绘画艺术的影响、各种刺绣技艺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最终在明清时期得以形成。

鹿鹤同春扇套

扇套是收纳折扇的袋囊,细长的方寸之间绣制着各色精致图案,极尽华美工细,在明清时期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本件扇套以细平绣、盘金针法绣制。“鹿鹤同春”谐音“六合同春”,取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红叶小鸟

作品以周天民的画稿为绣稿,属于画绣,布局次第有序,构图简洁,色彩鲜艳,展现出传统苏绣作品历久弥新的独特韵味。

花影女袍

作品以清代形制对襟女袍褂为载体,融入地方文化与当代美学设计理念,复原了已经落没的传统制衣工艺。全身以素绉缎、提花缎及宋锦为料。运用细平绣、打籽、平金、散套、滚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绣制。以平安富贵、四季花卉、灵芝仙草以及其它美好寓意的传统纹样为主纹样,端正大气、雍容华贵。在云肩、挽袖、衣襟和衣边等处,绣制着姿态各异的美人和童子,在庭院间或嬉戏、或静坐、或阅读,终成一幅动静结合的苏式“生活”立体画卷。

丝意运巧

“寻造物之巧妙,固饰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绣”。苏绣的技艺上的最大特点,在于针法多变。常用的就有九大类四十余种,历代苏绣大师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新的运针方法。细节的处理是绣品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苏绣绣线衔接不露针迹,根据物象形态来变化丝理的排列,常用多种色线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于留白,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因此人们往往以“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概括苏绣的特征。

万物生旗袍

作品灵感来源于清代《十二月月令图》中的民间节令与风俗画。农历二月,《尔雅•释天》:“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旗袍用素绉缎,针法采用细平绣、管绣、纳纱绣、虚实、滚针等,物象描写细腻,庭园景致生动。既有梅花绽放、假山奇石,又有诗人信步、孩童嬉笑,一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景。

春坞藏红

作品描绘了太湖峡坞内夕阳西下、渔船丰收归航的宏大场景。技法以散套针、虚实针为主,兼用撒和针,撕毛针、细乱针等,并采用90多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精细处把一根丝线分成1/48进行刺绣,使画面层次分明,颇有意境。

静物仿真绣

仿真绣由清末著名刺绣匠人沈寿创造,特点是将西方油画的光影效果与古老的刺绣艺术相结合。作品用旋针绣搭配细平绣、乱针绣等传统针法,使图案转折自然,将水果、花朵的肌理刻画得栩栩如生。绣面细腻平整,光彩柔和,极具立体感。

纤韧并济

苏绣涉及品类众多,高端观赏绣、民间实用绣均有长足发展、各具特色。日用品的群众性与基本技巧是欣赏品发展的基础,而刺绣欣赏品的精湛技艺对日用品刺绣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以致苏绣工艺在各个社会动荡时期,始终保有竞争力,为日后再创辉煌打下坚实的根基。而能使苏绣艺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是众多苏绣艺人的坚守和传承。

晓马

此作品采用虚实结合的技法绣制,赤色的群马迎着曙光奔驰在原野上,坡上的浮土烟雾般卷起,赤马在尘土中隐约可见。前方骏马以散套和撕针为主,后方奔驰的马群及地面以虚实针为主,画面兼具立体感与朦胧感。

细平绣和服腰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关系转暖。因苏绣图案雅致、技艺精湛,苏绣和服腰带开始在日本上层阶级之间流行起来,一时间需求量大增,价格是普通和服腰带的好几倍,有时一件可达数百万日元。此作品绣制于八十年代,采用细平绣,色彩丰满、精美典雅。

一品仙鹤

这件官补是一品官员所用的仙鹤图案,象征“一品高升”,本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商人订购的戏服绣片。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已经绣制好的绣片无处可销,继而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时代的见证。

绣理江南——萦萦丝线絺华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刺绣技艺的产生正是人们从落后向文明进步发展的标志。它体现着视觉和知觉的日益聪明,审美意识的逐渐精致成熟。苏绣工艺从其成型发展至今,书写了一部从未中断的工艺美术的专题发展史和传承史。

吴文化博物馆“匠艺”系列特展第二场——“绣理江南—萦萦丝线絺华年”苏绣展,即将在“吴颂”展厅推出。展览将以蒋雪英、府向红、府涵璐师生三代的苏绣作品为依托,共展出苏绣精品28件。欢迎大家来到吴文化博物馆,感受苏绣工艺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