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德经贸合作不“对等”?前驻德大使谈中德关系发展的关键

澎湃新闻记者 朱郑勇
2016-06-20 18:15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中德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不容忽视的是,德国一些政治精英更多地把中国看作一个好的做买卖的对象,并没有真正把中国认同为战略性的伙伴。如何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当前中德关系发展的关键。

6月17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上述观点即引自该报告。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在介绍《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蓝皮书》)时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话:“让我们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赋予中德合作更多战略内涵。”他认为,从此次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的成果来看,中德双边关系的全球意涵正在提升。

德国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贸易占中欧贸易总额的1/3。近年来,中德之间的共同利益与合作需要更是扩展到了更为广泛的领域,双方在中东局势、朝核问题、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等多方面都存在对话与合作关系。

郑春荣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也说到,作为默克尔此次访华的具体成果之一,中德双方共同发表的《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中,在国际危机和冲突的解决、创新、环境气候等领域的合作相关的具体条款最多。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人民网 图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在发布会的主旨演讲中也谈到默克尔此次访华,认为中德双方坦率地谈了很多问题,积极地推动了中德关系的发展。但他也表示,中德此次签署的24项协议,大多为意向性协议,其最终的落实,还需要中德两国继续为之努力。

正在成为“全球合伙人”的中德两国,也为中欧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支撑作用。本次发布的《蓝皮书》在“外交篇”中也指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所需要的两大支柱,欧洲的繁荣和欧洲的自信,都离不开欧盟的核心引擎以及事实上的“盟主”——德国。

默克尔在此次访华时也表示,她此行并不仅仅是作为德国领导人的访问。有媒体报道说:“默克尔是作为欧盟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来到中国的。”

尽管中德关系可能正如有的媒体报道的那样处在“最好历史时期”,我们也不必讳言双方仍存在分歧甚至矛盾。比如,在默克尔此次访华前后,德国舆论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全资收购德国企业,而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许多行业只被允许通过合资模式投资。默克尔在讲话中也提到中德的经贸合作应该“对等”、“互惠”(Reziporitaet)。

对此,梅兆荣认为,中国企业买了几个德国人不要的小飞机场,在收购德国企业时为其提供了在德国无法获取的资金支持,就凭这些得出结论说中德经济合作“不对等”,中国把德国的高新技术都弄走了,“给人一种错觉:中国人只占便宜”,这是不公平的。“我们也没要求说要买法兰克福机场嘛。”梅兆荣说道。

德国这种觉得自己“吃亏”的心态,或许与其长期以来将实用主义作为对华政策的主轴有关。德国的政治精英更多地希望从发展对华关系中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一旦中国也开始从双边关系中获得更多利益时,德国就觉得“对等”与“互惠”受到了“损害”。

未来中德关系如何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梅兆荣认为中德两国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首先,中德两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对一些问题出现不同看法不奇怪,关键在于双方能否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其次,双方能否摈弃零和游戏的思维,实行合作共赢原则。中国强大了,并不意味着“就要抢德国人的饭碗,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第三,双方能否独立自主地对事务的是非曲直做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我们的态度和政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