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交学院师生悼念吴建民:“学院更名大学”浪潮中保持了校名
6月18日凌晨,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交通事故去世。据武汉大学及武汉交警介绍,吴建民当天凌晨抵达武汉参加一次授课,在进城赴住地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所乘车辆撞击花坛而伤重不治。
昨晚,数百名外交学院的师生自发举行悼念活动,追思这位对外交学院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老院长。
数百名师生自发悼念:老院长踏实做事忙办学
昨晚8点半,数百名师生自发齐聚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的陈毅广场,悼念当天凌晨在武汉去世的老院长吴建民。不少人悲痛哭泣。
记者得知有悼念活动赶到沙河校区是晚上7点半,此时的陈毅广场已经有学生在地面上摆起了蜡烛。蜡烛围成心形,里面一条长椅上摆放着吴建民的遗像,遗像前摆放着菊花。一位团委负责老师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下午才知道学生组织了这样的悼念活动,临时从外地乘坐高铁赶回学校。悼念活动开始后,所有师生手捧蜡烛低头默哀,随后逐一向吴建民遗像献花,现场一片肃穆。吴建民生前在外交学院的同事、学生纷纷发言表达哀思,追忆吴建民生平。
外交学院大三学生钟源搜集整理了校报《外交人》从2003年至2006年对吴建民的报道,“还想整理更多老院长的材料,时间仓促没来得及。”他说,之后一定会仔细整理一个完整版本。
现场师生向记者回忆起吴建民从2003年至2008年在外交学院的工作经历,纷纷表示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前很多外界人都不了解外交学院,打个车都得说去展览路加油站才行。但是吴院长到来后,凭借个人的魅力和身边的资源,不断宣传外院,大大提升了学校品牌。”一位老师说,他当时几乎每周都邀请国内外名家与在校生座谈,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知名外交家沙祖康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还有老师告诉记者,吴建民在任院长时正逢国内高校纷纷“学院更名大学”,但他没有借更名拔高身份,而是保持了“外交学院”四个字正本清源。此外他还提升了教师的待遇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建起沙河校区便是其中之一。老师们说,他每年都会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并解决实际生活需求,“从帮助学生实习就业,到食堂饭菜质量等话题,无所不谈,绝对民主高效。”
关门弟子:上个月的论文答辩成最后一面
昨晚的悼念现场,记者见到了吴建民先生在外交学院的“关门弟子”冯继承。一身黑衣的她专门带着爱人和孩子从市区赶到了沙河,“非常震惊、万分悲痛。”她哽咽道,“中午惊闻恩师出事的消息,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有同事转发师母施大使的确认信息,才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传言,整个人顿时崩溃。”她说。
冯继承就职于外交学院英语系,师从吴建民院长攻读外交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学术研究高追求、对学生严格又随和、低调不拘小节是冯继承对恩师的评价。她说,吴院长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和期待,希望学生既具备国际关系理论素养,同时了解国际关系史和中国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外交史,又懂外语且擅长国际交流。读博士不仅是为了学位,要做有生命力有意义的研究。7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每个月来学校指导学生。就在上个月24日下午,吴院长还亲自参加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鼓励我不要止步于完成论文,可以把‘大国崛起和国际秩序转型’这一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冯继承说,不想这次相见竟成最后一面。
冯继承说吴建民卸任院长以后为了不给学院添麻烦,退掉了学院提供的专门办公室,来学校上课就随机找“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哪儿都行。他自己带一小包茶叶,我们只需备一壶开水,上完课就走。冯继承说吴院长日程排得很满,都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来上课。有一次上课时间正好在中秋节那天,他们逮着机会跟恩师和师母聚聚,就跟家人一样,“没想到这是我们师生一场唯一的一次聚会。”
论文答辩完后,冯继承和吴建民院长还有过沟通。外交学院英语系有一个文化外交研究项目,想去文化部调研,“导师帮忙牵了线,真的是不遗余力。”冯继承说,自己孩子一直想再见见大使爷爷,和大使爷爷聊聊,现在没办法实现了。这次专门带着孩子来,算是送吴大使最后一程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