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为什么买国产汽车?
为了进入被汽车改变的现代感觉领域,我选择了一种缓慢、递进和实践性的策略,首先从一个汽车技术体制的旁观者变成一个部分意义的实践者。2015年春天,我到一所汽修学校报名,学习汽车维修技术。在一个钢梁、保温板、塑钢门窗搭建的办公室里,招生负责人坐在我对面,微笑地看着我,反复核实我的身份和目的之后,开具了入学许可,半年缴纳4500元学费。之后,我每天上午来这里学习汽车理论,下午在维修车间拆解汽车各部分,观察动力系统、电路系统的设计理念、各类零件的磨损状况与常见故障处理。授课技师打开了一个已运行十年、并已报废的变速箱,那是一种强烈、绵长的酸锈味道。这种味道已经渗入钢铁,打开缸体后又从钢铁中流出来,四处弥散,密度大,附着力极强,让人无法呼吸。
与此同时,我购买书籍以备自学,包括汽车设计手册、发动机工作原理、电路维修、底盘结构、汽车历史等,详细了解关于汽车的各种设计理念、各类部件的性能。这是一个技术性的知识领域,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强大、稳定的动力基础,改变了人力与机械力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在生产领域消减了阶级之间的对抗,甚至改变了19世纪以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二元社会结构。另外,日常动力的机械化塑造了现代消费社会,从而在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改变了“生产-消费”的传统关系。生产领域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没有减弱,但消费领域具有空前的重要性。
一战后,美国福特公司以标准化流程大规模生产的T型车将汽车变成一种日常消费品,
一方面从生产角度扩展了消费领域的物质范畴,另一方面从个人主义角度激活了这个领域的汽车化内涵,个体不受限制的流动性成为现代性的一个全新领域。19世纪的重要特点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和社交场所多样化,原本固定的生活阶层界限变得模糊”。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具有消极意义的社会现象,因为流动性带来的是难以缓解的陌生化和孤独感,这种感觉很快成为19世纪现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精神。但汽车成为日常消费类别之后,这种流动性具有了明确的行为主体,即驾驶者。一个群体所具有的流动性状态所导致的负面情绪减少,这些行为主体开始享用这种流动性。陌生化和孤独感依然存在,但被流动性所制造的快感所冲淡。
2016年春,在基本了解汽车结构、故障处理、车型特点及其重要的社会影响之后,我决定购买一辆汽车,以一个实践者的角色进入这个技术-功能-历史领域。关于国产车还是合资车(外国车企在国内投资运营的品牌),这是一个需要衡量的问题。购买现代城市道路上出现频率高的合资车,这是一种具有充分合理性的个体消费心理,也是一个普遍的经济学现象。虽然国产车在价格上比同类型的合资车低30%或更多,但由于个体的经济学判断,所以不是一个受到普遍认可的选择。
在信息碎片化和个体化同时出现的时代,我通过网络查阅各类汽车的技术与性能数据、专业机构测试,以及用户评价。这是一种在公共信息模式下自我学习的过程,我不需要与技术人员交流,仍旧能发现一个新领域的基本状况。这种方式是现代陌生人社会出现的原因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变少,但信息流动的效率更高。在具备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多次进入城市路边的汽车零售店。这些零售店在自发聚集效应的机制下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外面是高大的玻璃幕墙,里面是双层或三层大厅,大厅里是处于在售状态的各种车型,漆面光亮,内饰干净。销售人员统一着装,干练整洁,在大厅里来来回回,不断重复着关于 各种车型的参数(车辆售价、发动机功率、油耗与性能、保养费用等)。他们对每个来访者都要说一遍或两遍,甚至更多。这套话语在这个大厅外会失去功能,因其是在现代分工状况下一个被赋予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话语体系。在消费意义上,这是一种平静的、公正的景观诱惑。展示大厅旁边是负责车辆保养维修的仓库型建筑,以水泥、玻璃、塑料、钢材和铁皮泡沫板塑造的现代实用主义风格,灰色水泥地面的大厅里放置了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器械:提升车辆需要大功率电机和结实的不锈钢支架,拆卸轮胎需要的扳手,充气需要的气压泵,更换机油需要容纳废油的大铁桶。这是人的话语沉默、但机械声音不间断出现的技术领域。汽车以低速状态进入这个空间,完成特定的技术更新、故障维修之后,又以低速状态离开。这里的工作人员同样是统一着装,但干净整洁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个体的话语能力与表情机制看起来可有可无,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汽车技术体系的理解能力和故障修复的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为他们赋予了在现代分工社会里的身份状态,另一方面在赋予他们身份的同时也将之简化为一个功能性的符号,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习惯都要服从这个符号对于个体生命的要求。在资本与生产的角度,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身份塑造,但在自由意志的角度却是对于个体生命与独立意志的统一化管理。
我去了多家汽车零售店,来回乘坐出租车。每次我都坐在前排右侧的副驾驶位置,这是一个能最大程度参与对话的空间。出租车起步后,司机明确了目的地,在思维中规划了路程,之后我会开启一场关于汽车质量与驾驶感觉的对话。多数司机不愿意进入其中,因为他们处在现代分工制度所规定的另一个生活方案中,而这种对话与他们的生活方案无关。我要想办法将之拉入,如果他仍旧不愿意,可能会采用一种语言策略来避免深入交谈的可能。
我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用沉默的状态拒绝进入我所主导的话语空间。他看着前方,左手握方向盘,右手放在手动挡杆上,发动机维持在每分钟2500转或 3000转时升挡,驾驶空间始终处在发动机高转速引起的轰鸣中。这是一种声音过度的状态,让人有一种压迫感。在另一辆出租车上,司机一直处在这种对话的边缘,“哼哼......啊啊”,但当听到我要买国产车的时候,他完全进入这个话语空间,并且主导了对话的方向:“买国产车是爱国,但买回来小毛病多,你看这辆合资车,四十万公里,基本没问题”。
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德国品牌、日本品牌和美国品牌汽车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国产品牌,尽管在很多方面国产车的性能已与之平行,甚至有所超越,但市场保有量以及与之相关的保值率仍旧是决定品牌选择的重要因素。某一个类型的合资车即使在品质方面落后于国产车,售价也要高,但庞大的市场保有量决定了再次出售时会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是一个现代消费心理的复杂结构。实用主义、个体的感觉与想象力在这个结构中既是并存的,又是矛盾的,相互制衡的结果有时候符合日常理性目的,有时候又会制造集体无理性的状况。
我决定购买一款国产汽车,主要原因不是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可以有内在的道德判断,但不能将之外化为一个具有强制性的行为模式,或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反向评判的意图,即不买国产车就是不爱国。这种趋向在现代消费主义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一般不会受到认同。购买什么品牌的汽车,这是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个体权利。我认同那些根据日常理性判断做出的消费决定,也赞赏那些由于支持中国制造而做出的消费决定,因其在物质、技术与民族意识之间确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强调物质与技术的中立性,后一种分析可能会受到质疑;如果我们注意到物质与技术在现代竞争中所表现出的非中立性特点, 那么这种分析又具有合理性。
购买国产车对于我而言有两个目的。一是反思汽车消费公共话语空间中各种意见的真实性。很多国产车上市后,消费公共话语空间里很快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支持的,一是否定的,而且否定地极为彻底,包括油耗、驾驶操控、行车品质等,都被无限度贬低。这是一种被消极的对抗情绪所控制的状态,仿佛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引导这种状态。而购买国产车之后,我会以一个直接实践者的身份进入这个消费公共领域,有能力判断各种声音的合理性,进而思考物质消费与群体意识的联系。二是体验中国制造与现代感觉的关系。在进入日常消费领域后,汽车被赋予了一些“寄生性的功能”,包括威望、舒适等。这些功能与汽车自身的技术无关,而是一种个体意识的物质阐释方式,即这个人的存在感不再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衣饰来表达,它被转移到了他所驾驶的汽车上。我不需要汽车品牌为我赋予身份,相反,无论这辆汽车是否会降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这个研究在阐释汽车社会功能的同时会为它赋予一种思想意义的身份,而我也有可能逃避消费主义和车标象征主义的控制,并在一个纯粹的物质-技术-功能领域中进行客观分析。
在这个领域里,我需要的仅仅是机械技术所提供的稳定可控的身体移动性,而这辆汽车能实现我的愿望。这是一个去象征性的日常生活行为,但我并不否认汽车或者其他工业品自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的合理性,因为这是现代人自我价值的一种物质表达。事实上,不同种类的工业品在一定时期都会承担个体生存状态的象征性功能。一个人向外界显示自己的身份或地位时一般不会用语言(口语或书面语)的形式,例如“你看我的地位怎么这么高”,“你看我多么有钱”,或者将这类意思变成可视的文字方式,挂在自己身上。这种表达方式违背了日常生活的行为逻辑,这个人也会被归入日常生活的不正常类别。而工业品承担了这种表达的愿望,尽管是一种间接的方式,却能传递明确的象征意义。20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80年代的电视机、90年代的台式电脑,以及本世纪初的手机和现在的汽车,这些工业品在日常生活领域中都承担了个体身份的象征功能。在未来的一个时刻,汽车的象征功能也会消失,就像之前的那些象征物一样,然后回归到纯粹的本体化功能,即交通运输,但在当下这个时刻,它的象征性内涵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打开车门,驾驶者的双脚踏在地面上的那个时刻。
这辆汽车将我带入一个本土化和同时性的思想体系之中。它的生产企业自90年代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底盘、变速箱和发动机等技术的自主研发,过程艰难,并在消费话语空间里受到很多指责。尽管如此,它仍旧重视构建独立的技术体系和驾驶感受,并在现代市场上与强大的跨国企业竞争。这种努力实际上塑造了一种与中国制造状况相符的同时性,以及一种与国产汽车所塑造的现代感觉相符的同时性。总之,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与宏观思想之间确立准确联系的愿望,它能让我与这个时代的物质状况与消费心理之间建立同时性的联系。
什么是同时性?它是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意大利哲学家阿冈本认为同时性是一个“与自己的时代的奇特关系,这种关系既依附于这个时代,同时又与它保持距离......过于契合这个时代的人,在所有方面与这个时代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人,并非同时代人”。在相关分析中,他又从普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精英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那些具有同时代感受的人所起到的先知角色,“他们紧紧凝视自己的时代,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所以要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有“勇气”。这种解释实质上属于波德莱尔、本雅明和福柯等所擅长的人类中心主义范畴,不符合物质主义范畴。我要抛开这个角度,从日常生活及其物 质状况的角度说明同时性的含义。
关于日常生活的分析需要两个基础:一是处理“当下”的问题,如何将之理解为“现在”的一个片段,并将之看做是一个与“过去”、“未来”之间有明确关系的概念;二是如何处理那些具有特定功能、却最终无法进入历史档案生成机制的物质。同时性包含了上述两个问题,是一个融合了时间-空间-物质-感受的概念。我们不能刻意强调它的时间标准,即一个短暂的时刻,而是强调在一个时刻、一个空间里一种观念或物质在日常生活领域所引起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以一种隐秘却明确的方式影响到一群人的感觉与认知习惯,并改变了日常生活的物质状况和事件进程。确切地说,日常生活意义的“同时性”不如现代性批判领域的“同时性”那样有完整的分析谱系,相反,这是一个缺乏层次与谱系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称之为“概念”并不恰当,因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一种隐秘的、非文本的存在形式,我们甚至不能确定最终它会不会进入现代思想领域。
2016年6月7日,我进入了一家出售一款国产汽车的零售店,开启了体验这种同时性的进程。我站在一个60平方米的展厅里,透过落地玻璃看到外面有一个铁制的陡坡,陡坡上停着一辆展示用车,车头向上,呈30度倾斜。一个年轻的女营业员向我走来,穿深蓝色工作装,配黑色高跟鞋,面容和悦,语言得体:“请问要购车吗?想看哪款车型?”这个声音在封闭的空间里传播,碰到玻璃墙后又返回来。我指向那辆停在展厅中央的新车,她瞬间开启了一个话语机制:“这是新车型,质量很好,配有主动安全系统,在这个价位几乎没有这种配置,发动机享受十年或十万公里质量保证,我们卖得也很好,现在购买能享受三年六次保养......您可以试乘试驾”。
一个30岁左右的男营业员向我走来,深蓝色裤子、白色衬衣、黑皮鞋,鞋跟碰到大理石地面上,“哒...哒...哒”。他示意我跟他出去,然后进入试驾车。他系上安全带,发动汽车,在出口前打开左转向灯,然后进入主路,挂一挡,加速,发动机每分钟2000转速,换二挡,加速,换三挡......他全程看着前方,一句话没有说。我试着问了几个问题,包括油耗怎么样、行驶过程中有没有异响,他都在沉默。发动机急加速时,车厢里有“突突......突突”的声音,就像一串相互碰撞的钥匙。我问这是不是正常的声音,他仍旧在沉默。我问汽车收音机的效果怎么样,他依旧在沉默。这种沉默对我而言有一种神秘感。我问他能不能试驾其他类型的车,他最终开口说话:“不能”。他的电话响了,他拿出黑色智能宽屏手机,锁车离去。我返回大厅,对导购员说明了试驾的情况:“一路上都不和我说话,你们的服务有待提高”。她看起来有些难过,脸有些红,职业性的语言习惯变成一种日常性的风格:“我们的服务是有些不规范,有些店管理严格,因为他们在意”。这个声音在大厅里回荡,作为一种微弱的、局域性的反馈。
6月9日,我去了另一家汽车零售店。在入门处登机手机号码,然后进入营业员构建的话语空间。在试驾过程中,汽车绕过一个转盘,向前行驶3公里后原路返回。这是一个有声音反馈机制的销售人员,对所有问题几乎都提供模糊性的答案:“差不多”,“应该能”,“都这样”......。我对这里的服务也不是非常满意,但我决定在这里买车。随后,我正式进入现代消费领域。在营销办公室里,房间一侧有三台电脑,都处在工作状态,一个女业务员在电脑表格中录入信息,女经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微笑看着我。我问她是不是有三年六次保养的优惠,“没有,厂家没有提供”。我确定前一家零售店有这项优惠,她的眼神看起来很复杂,有一点惊奇,有一点不满,有一点轻视,还有一些说不清楚地东西。“如果有录音,我们拿着录音去厂家举报这家店,就能获得一笔补偿金”。我安静地看着她,掩住内心的惊讶。她的状态很快恢复正常,又在向我微笑,像我刚进来的时候一样。三台电脑依旧在工作,机箱里的小型散热风扇匀速旋转。她坐在铁质的椅子上,等待着我的回答。那把椅子的铁质支撑结构处于承重状态。这是一种中立性的物质,不区分地接受各种人的重量,不区分他们的观念与道德状态,无论如何它都不会抱怨,也不会兴高采烈。它一定知道各种内幕与策略,但它不会说话。
在沉默中,我转向接待我的试驾员。他构建了对话的持续性:“要不你打个电话,如果他们还那样说,我们帮你录下来,这样也行”。这是一个行业的内部竞争,我不想进入这场竞争。我指着他说:“我这样搞你,你愿意?”一切再次变得安静,那个填写表格的业务员停下工作,抬起头看着我,眼睛里有复杂的东西。
我想离开,但我不想就此放弃国产汽车所制造出来的现代感觉和同时性的状态。我拿出银行卡,试驾员取来电子资金自动转账的POS机(Point of sales,销售点情报管理系统)。这是一个具有支持消费、预授权、余额查询和转帐等功能的电子终端系统。他取过银行卡,将黑色磁条插入POS机凹槽中,向下划过,然后还给我。他左手拿住POS机,右手输入购车款。我输入密码,点击彩色屏幕上的“确认”,一张付款收据从POS机上方出口滑出来,“吱吱......吱吱......”。他从桌子上拿了一支笔,“签字”。我们一同去收款处,业务员开具发票,共计63900,其中包含增值税17%,合计9284.62元,上交国家财政,所以车辆实际价格为54615.38元。在办理落户手续时,我还要缴纳车辆购置税,数额为购车款的5%,合计2730.77元。这是近期执行的优惠税率,目的是刺激汽车消费,而在平时该税率为10%。这笔钱同样也会进入国家财政,应付各项公共开支,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支付办理落户业务人员的工资、福利与退休待遇。现代消费过程所创造的公共财政收入不仅仅是消费个体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是一种委托或约定,即消费个体用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换取多方位的公共服务,公共机构的运行机制获得了经济支持,同时也有责任提供这类服务。如果只强调纳税行为是个人的法定义务,忽视这个过程中的委托因素,那么公共机构就是一种单向度管理或控制的角色。如果意识到个体纳税的双重性,那么公共机构就要相应地转变理念。所以,单纯的消费行为实际上具有现代政治内涵,纳税变成一个具有现代治理内涵的双向行为。
之后,我进入汽车零售店南侧的交通管理局,在接待前台填写相关材料,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信息、驾驶证信息,准备缴费。前台工作人员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台式电脑稳定地提供数据输入、运算与保存功能,扫码器的红色光线照在条形码上,“吱”。我获得了一个车辆情况的报告单,将之交给一个坐在柜台后的工作人员,他快速地扫了一眼,用别针固定好,然后传给第二个人。他扫了一眼,盖章后转给第三个人。他扫了一眼,盖章后转给第四个人。他扫了一眼,最后放在文件篮里。
四个工作人员年龄有别,模样各异,但表情相似,沉静、熟练,还有一点固定流程所塑造的冷漠或淡然,以及一点点的不耐烦。在这个程序中,我是一个临时性的符号,他们是其中的固定符号。这些符号共同构成了现代消费模式。这个模式是现代制度里的一个微小场景,日常生活意义的个体感受被排除在外。
如果这些工作人员具有卡夫卡的思维方式,那么他们会发觉自己身处一个进不去、又离不开的制度城堡的附近。如果他们不具有这种奇异与深刻的思维,只是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程序与感觉,那么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不会很富裕、但也不会很狼狈。他们在工作期间有编制,有五险一金,退休后仍旧有足够的收入。如果他们了解现代政治观念,并意识到纳税行为的双重性,他们会将这个固定程序看作是现代制度建设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看作是为这些临时性的符号提供单向度服务的管理人员。在现代消费社会出现后,政治观念与实践不再局限于议会等传统领域,而是延伸到与日常消费品相关的购买程序和使用过程。
这个程序结束之后,我获得了国家税务总局监制的蓝色证书《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正本)》,内容包括纳税号、纳税人姓名、发动机号、车架号、经办人、征收机关,以及征收机关的红色印章。证书最后一页是注意事项:
1.每车一证,正副本内容必须一致。
2.注册登记地公安车辆管理部门凭此证副本发给车辆牌照,并将副本留存。
3.未加盖“征税专用章”的完税证明无效。
4.此证不准转借、涂改、买卖或者伪造。
我又交了125块钱,获取汽车通行牌照,其中登记证10元、行驶证15元、牌照费100元。之后,我回到汽车零售店办理车辆保险。保险业务员给我一本《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机动车综合商业保险示范条款》,“你先看一看”。这是一个程序性的要求,属于现代消费过程中的知情权。但这是一个受到时间限制的、不完整的知情权,因为我不能在那个时刻逐条读完,所以只看了一些字体加粗的部分:
保险期间内,或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因下列原因造成被保险机动车的损失,依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一)碰撞、倾覆、坠落;(二)火灾、爆炸;(三)外界物体坠落、倒塌;(四)暴风、龙卷风;(五)雷击、雹灾、暴雨、洪水、海啸;(六)地陷、冰陷、崖崩、雪崩、泥石流、滑坡;(七)载运被保险机动车的渡船遭受自然灾害(只限于驾驶人随船的情形)。
......
在写作的这个时刻,我处在对于当时场景的回忆状态。我用键盘录入了《示范条款》上的这段话,这是我当时读过的,但没有逐字读,而是选择性地阅读,在选择性阅读的时候也有粗略阅读的地方。我没有读完,却同意签字付款,完全是出于对现代消费程序的信任。
我又往后翻《示范条款》,看到一系列关键词,“免赔率”、“赔款计算”、“玻璃单独破碎险”、“新增设备损失险”、“车身划痕损失险”、“精神损害抚慰金责任险”、“制定修理厂险”......这本《示范条款》的基本规则在世界范围内通用,几乎包括了汽车所有部分的受损与处理情况、汽车与汽车碰撞的责任与赔偿问题、汽车撞人之后的处理方法、出现事故时如何激活保险机制、这个机制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等等。这是一套具有复杂与多元因果关系的规则,在一些方面将人的行为复杂化,在另一些方面将人的行为简单化。同时,这也是一个预设性的、多方对话的行为与责任领域,其中包含了很多限定责任的语言策略。
《示范条款》的编写需要极为丰富的日常生活常识,并根据法律区分日常驾驶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逐一列举异常状况,用范围指向更大的模糊语言逻辑涵盖更多的可能出现的异常状况,包括饮酒、吸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麻醉药品、无证驾驶,以及地震、战争、自然灾害等。其中的附加险又将日常生活的正常合法部分区分为一般部分和特殊部分,从而使保险程序具有最大限度的利润率。除此之外,《示范条款》确定了正常人在道路公共空间里的行为规范,以及道路正常人格的内涵,所以是一个现代道路行为规范的约定。所以,区分是编写保险协议的基本逻辑。
上面两段话是正常写作思路的一次中断,与之前的文字有不同的时间性,即回忆的时间与现场的时间。单纯的场景写作不足以说明购车过程的深层内涵,所以我加入了回忆性的分析。这两段话耗费了我一天的功夫。在查阅《示范条款》后,我很完成了第一段话。但在现代理性分析的意义上,这段话看起来仍然浅薄。当天下午四点半,我去幼儿园将孩子接到办公室,将她安放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给她一袋蛋黄牛奶味饼干,饼干包装带上有广告:为中国兵乒球队加油。在她大口吃的时候,我打开电脑,搜索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选择了她最喜欢看的一集,然后坐在旁边的沙发上,仔细分析《条款》中的文字策略,同时打开智能手机的文本输入功能,继续构思第二段,不时用拼音输入法将突然出现的想法记录下来。
我的沙发右侧是2020年新年挂历。第一页是一个镀金色的“福”字。我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订购了很多外文图书,办事员前一天给送来了这本挂历。左侧是通过网络购买的图书,包括《谢林文集》和《卡夫卡文集》。在这个有限的写作时间和空间里,新的思考不断出现,手机成了我捕捉即时性思考的工具,替代了纸和笔。在电子化时代,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文字有很大一部分已经绕开书面生成模式,变成一种临时性的光电模式。
写到这里,我要转换写作思路,结束这个中断,重新回归现场叙事模式。为新车缴纳各种费用两天后,我来到交通管理处获取铝制的汽车牌照,长方形、荧光蓝底、白色号码。那个试驾员为我找到一把螺丝刀,用螺丝将车牌固定在车头和车尾的预留空间。在法律意义上,这辆车有了合法身份,我正式成为它的所有人。
我打开车门,在方向盘右下方插入钥匙,向前转动45度,汽车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方向盘前方的仪表显示各类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各种传感器,包括油量、电量、机油、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安全气囊状态、刹车状态等。我将钥匙向前转动45度,启动发动机,“嚓嚓嚓......嗡嗡嗡......”,发动机每分钟800转。我踩下离合器,挂一挡,抬离合,轻微踩油门,汽车缓缓前行。
作者汽车的仪表盘
这个简单的动作属于一个汽车行业经过百余年的技术积累而形成的机械知识体系,在电动车时代的开端,这个知识体系几乎不再更新,并在可预期的将来进入技术考古领域。尽管我已经进入汽车所主导的那个历史感受领域,但在这个时刻,我仅会这些动作,对于这些动作所引起的道路空间状况缺乏认知。一种与汽车驾驶密切相关的现代心理出现了,即道路恐惧症。我在车里练习各种动作,挂挡、加油、换挡、刹车。这是一种虚拟驾驶状态,当汽车真要上路时,道路恐惧症没有消减,反而在增加。我的手在握住方向盘时轻微发抖,踩在离合器上的脚也在轻微发抖。
对此,我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那个时刻,我还在用传统的2G手机,充满电可以待机半个月。这部手机是在2009年购买的,至此已使用七年。在智能宽屏手机的时代,它已经进入现代物质领域的考古学层次,不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新状况。每次我举在耳边打电话,都会有一种穿越时间的奇异感。我去清华大学参加讨论会时将这部手机放在桌子上,左侧的许章润教授极为惊奇,他说我是另一个时代的人。同样,那个营业员也看到了我的异时性,他打开自己的宽屏智能手机,不断地用手指滑:“为你找了一个代驾,估计很快就有人跟你联系”。
我站在落地玻璃前,看着眼前被汽车占领的道路。我很快就会成为城市道路合法的、局部的使用者。我的心脏在怦怦跳,激动、慌张,还有一点不知所措。3分钟后,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电话:“你在哪里?我五分钟后赶到,到时电话联系”。他穿着荧光的安全外套,上面有荧光字体:“嘀嘀代驾”。我陪他进入车内空间:“车牌上了,保险也买了,放心开”,“我从没有开过这么新的车,油量不够了,先去加油吧”。
汽车向右转,进入加油站。这是汽车所造就的、辅助性的现代景观。一块方正的水泥地面,上面罩着一个相似面积的铁板防雨棚,下面是两排电子化的加油机,“汽油93号、97号”。一个加油员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黄色小瓶子,燃油添加剂:“新车要加两瓶,100块,因为汽油里有铅,这种东西能保护发动机”。我不知道是否有必要,但价格不便宜。我采纳了一个折中的策略,加一瓶,50块钱,另外又加了200块钱的93号汽油。
汽车重新启动,进入城市道路。这个时候,代驾员告诉我:“其实没必要加,一样跑”。车速到达每小时80公里,他扭头对我说:“这车不错啊,高速跑到 130或140,一点问题没有”。一路开到我所在的小区,他的手机系统显示代驾费26元,可以微信支付,也可以现金支付。我选择现金支付。在那个时刻,26 元所具有的购买力远远超过了货币本身的价值。我给了他30元,以感恩戴德的语气告诉他不需要找零了。
在现代政治领域,国家是最高的权力机构,而在全球化时代的物质生产领域,公司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主导了现代日用品的形式和功能。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公司造就了全球性的物质、信息和人员流动的加速模式,在一些方面所具有的力量甚至比主权国家还要大,并能穿越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的界限。因为商品,包括商品化的服务具有中立性,可以突破政治观念的差异,在不同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地区自由穿行。现代汽车属于这个自由穿行的物质领域,并以其独特的存在状态阐释物质中立的本质。
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制造对于世界性的技术特质做了一次选择,从而在另一个维度,即生产制造维度塑造了一种物质全球化的状态。意大利人自古以来对于线条和造型具有卓越的审美力,所以在工业设计领域,意大利人有引领性的作用。德国人对于机械精度有极高的敏感性,在汽车发动机制造和底盘结构方面制定了权威的标准。日本人对于不同的技术有超乎寻常的集成能力,所以尽管汽车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但日本汽车业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美国人开创了现代实用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最早被亨利·福特用来设计了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并促成世界汽车工业的模式化生产,进而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性的功能。
我要从物质全球化的角度说明这辆车的存在状态,经过多次联系也无法获得汽车生产商的帮助。最后一个办法是联系本地的经销商,我拨通了电话,说明了我的目的:
——你可以从汽车说明书上找。
——上面的信息太简单了,远远不够。
——那也没办法。
——你们有没有维修资料和数据?
——有,但是我们保密。
——什么时候开放?
——什么时候也不开放。
迫于无奈,我在网络上查阅了与这辆车相似的另一型号汽车的全球性物质供应体系。其中,车身稳定系统(ESP)、刹车系统、组合仪表源自德国博世公司,车身悬挂系统源自德国本特勒公司,空调系统源自法国法雷奥公司,音响系统源自美国伟世通公司,发动机管理系统源自中德合资电子公司,车身雷达源自中德合资德赛西威公司,轮毂源自中国戴卡公司,轮胎源自新加坡佳通公司,安全带源自瑞典奥托立夫公司,蓄电池采用中国风帆品牌,玻璃升降源自器加拿大磐吉奥公司,车身玻璃源自中国福耀公司,轴承系统源自中国万向集团。
这辆车的发动机尽管在配件上不是完全自主制造,但生产商从设计、检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都处在主导地位。这是全球化时代物质与技术制造的一个普遍现象。研发过程中首先是交变负荷试验,发动机转速从每分钟700转到5500转之间变换,每40分钟循环一次,连续运行40天;其次是冷热冲击试验,发动机冷却水温在30-105度之间变换2000次,连续试验15天;复次是额定功率试验,发动机每分钟转速维持在5500转,并在400个小时不间断运行。这是一个试验周期,一台发动机试验阶段要经历四个周期,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工程师在改进之后要重新开始上述试验。
整车设计完成后,试验车辆在零下40度到零上50度、0-4000米的不同海拔地区(冬天的满洲里、夏天的吐鲁番、三亚、西藏)经历耐久性考验,包括在高速公路、砂石路、农村道路上连续行驶,共计100万公里。车窗玻璃经过6万次升降实验;车门在不同温度下经过10万次关闭实验;发动机经过20万次启停耐久实验。除此之外,设计师要优化车身外观设计和固定器件连接工艺,最大程度降低行驶状态时的噪音。这是一个在汽车与感觉之间构建可预期的、可把握的技术实验主义理念。人的感觉总是处在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又因为个体差异、地区差异、温度差异、路况差异、汽车零件磨损差异而更加不可把握。技术实验主义一方面是制造一种稳定、可控的机械功能状态,另一方面是用这种功能状态去塑造个体化的感觉。
这是中国汽车制造的第二个阶段,在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性的物质与技术分配,并在这个过程中塑造现代感觉的地域性特点。相比而言,之前中国汽车制造的主流方式是模仿。买一辆外国车,拆解并测量各类零件的数据,在不完全掌握设计原理的情况下制造相似类型的汽车,虽然在外观上有所不同,但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种方式在现代汽车界被称为“逆向研发”,一个具有讽刺性的委婉表述。而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正向研发”。虽然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很多方面还是拄着棍子前行,不能放开手脚向前跑,但已经筹建了原创性的设计中心、检测中心,具备了从概念、草图、模型到产品的实践能力,从而以一个主动角色进入全球化进程,改变之前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被动角色。
汽车制造是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塑造普世性的日常感觉与技术理性的问题。汽车制造进入全球化进程需有一个前提,即具备独立的现代(民族或国家)经济共同体和感觉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制造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全球流通能力的日常用品、工业用品、艺术用品、卫生健康用品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关于汽车制造的物质与技术环境。“逆向研发”处在全球化生产体系的边缘地带,是一种受支配和被动生产的状态,而“正向研发”是在具备独立物质和技术基础的条件下应对全球化的姿态。“正向研发”的过程会创造出一系列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现代感觉,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现代感觉在全球化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变成普世性的日常现象。表面上,这是一种现代感觉的外溢,实质上是一种生活理念的外溢。
我的消费策略在部分意义上拒绝了外国品牌的汽车所具有的感觉外溢的功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验中国制造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这不是为一种封闭的消费心理辩护,而是一种在消费领域构建独立感觉的实践。在购买之前,我预设了一个前提:如果这辆车质量好,我能体验中国制造的感觉;如果这辆车的质量有缺陷,我也能体验到这种感觉,因为这是驾驶外国品牌的汽车所感受不到的。在驾驶过程中,我想在机器-技术体系中寻找一种物质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共时性。
2016年6月18日,这辆车进入了我的日常生活秩序。我开始熟悉它的声音、它的形状、车辆运动时所改变的空间感,以及刹车所带来的身体顿挫感。这是汽车制造的现代感觉。每一个身体动作都有一个符合目的的车辆状态,每一个车辆状态又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衍生出这样的感觉。这是人类对于物质的绝对权力,无论身体动作及其结果是否符合现代正义或道德原则,都不会遇到这些物质与技术体系的反抗。人类历史上的奴隶制思维具有类似的特点,人对动物(牛、马、狗)的控制也有类似的特点,但考虑到奴隶或牲畜的反抗与突发事件,这些特点仍旧无法比拟汽车驾驶所创造的感觉。
另一方面,汽车在消费领域创造了一个新的公共交往类别。只要汽车有问题,或者我认为汽车或与之相关的服务有问题,我能在任何时间、通过电话获得一种反馈。我从来不认识电话另一端的人,但他们会给我最详细、最及时的解答。在怠速状态下,这辆汽车的车底不间断地发出电流声,“滋滋......滋滋......”。这种声音几乎会出现在各种车型中,但这是我的第一辆车,我最初以之为异常状态,所以向该汽车公司打电话咨询是否影响驾驶:“一般而言不影响驾驶,本地的汽车零售店会跟你联系,并确认这种情况是否影响驾驶”。电话结束后,一个自动声音提示我对这次服务做出评价:满意请按1,不满意请按2。十分钟后,汽车零售店打来电话,询问是什么问题。电话的信号不好,通话断断续续,我在屋里尽量靠近窗边,但信号仍旧模糊。我跑到外面,向对方说明问题所在。零售店认为这种情况是普遍的,不影响驾驶,可以观察一段时间,也可以立即过去进行检修。我选择了前一种方案,如果一段时间后这类问题仍旧存在,我再去进一步检查。
汽车创造了一个物质生产与消费领域,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公共交往领域。两个领域同时存在,共同塑造现代人的感觉。购买后的一个月里,良好的汽车售后服务将我引入了一种现代物质感觉中。这种感觉不同于政治意义的满足感,也不同于个体身份的提升而带来的满足感,这是一种物质所创造的、个体化的感觉。6月28日,汽车零售店维修处再次来电询问滋滋声是否还在:
——我们要在月末向公司汇报当月有问题车辆的情况。
——声音小一些了,但还是存在,闭上车门在车内听不到,在车外听得到,晚上明显一些。
——是否需要来店里看一看?
我的驾驶技术无法准确控制汽车在开放街道上的状态,在车流量大的路上没有信心,所以不能确定这个问题是否严重。我又得知多位车主也有类似问题,但不影响驾驶,所以要求再次观察一段时间。半个小时后,公司总部售后服务打来电话,询问本地零售店是否打来电话解决问题,我如实说明情况。售后服务人员感谢我选择他们的产品,希望为我解决问题,并向他们提出建议。电话结束后,自动语音系统提示对服务做出评价:满意请按1,不满意请按2。
这种车型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人生购买的第一辆车,这意味着他们对于汽车的普遍问题并不了解,当这些问题出现时,他们就认为仅仅是这辆车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而认为其他类型的车质量一定要好。几年之后,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希望用更多的钱购买进口汽车。这些车同样会出现问题,包括车辆异响、低频共振、方向跑偏、减震偏硬或偏软、机油乳化或烧机油、换挡顿挫、车内异味严重等等,但他们对于汽车的机械特点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大惊小怪。他们逐渐认识到汽车由于复杂的结构和流动、颠簸的行驶环境,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不再将之归咎于制造工厂或汽车品牌。
国产汽车进入的是一个不稳定的感觉领域,一个在与西方工业、技术与审美风格的对比中受到审视、甚至歧视的感觉领域。这个领域里有时间与空间的错位,也有技术与感受的错位。这是这个时代中国汽车制造所面临的困境。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这些人尽了最大的努力,用到了尽可能好的材料,但销售量总是不符合预期。由于利润率不足以支撑生产和服务进程,他们被迫更改车型,用全新的策略再次进入这个不稳定的感觉领域,反复不已,然后一次次面对机器-感觉的错位。他们的内心中一定会有一种悲剧性的因素。
半年后,到了汽车首次免费保养的时间,我来到汽车零售店,向工作人员报告了一个问题:汽车挂入一挡、不踩油门向前滑行时车辆有顿挫感。接待人员让我坐在办公桌前的凳子上,他拿出一张《汽车维修保养接车单》,编号为0042628,依次填写进站时间、车牌号、行驶里程(591公里)、客户描述(注:以上为该客户描述原话记录,实际维修项目以最终确认的故障维修记录为准)。填完表格后,他将之递给维修人员。他穿上塑料薄膜脚套,在副驾驶座上铺一层塑料膜:“走,到那条路上试试看,那里车少”。他挂入一挡,汽车处在滑行状态:“这是正常现象,工程师在调转速的时候主要考虑省油,所以怠速时发动机转得很慢,动力就会不足,起车时必须加油,挂一挡,踩油门,发动机每分钟1200转,如果还有耸车的现象就不正常了,我踩油门试试......你看没问题吧”。
一年后,这辆车在行驶过程中又出现一个问题,挂四挡或五挡、车速达到50-70公里、发动机每分钟1500-2000转时,发动机会出现哒哒哒的声音,频率很快,像两把钥匙碰在一起。这个问题对于这款车而言同样有普遍性,有人说是正时链条的问题,有人说是变速箱的问题,因为前三挡无论怎么加油都没有问题,只有挂四挡和五挡、并且在加油时才会出现这种声音,不加油一切正常。这一次,我没有向汽车制造厂的售后部门反映,我开始接受这些微小的异常,目的是感受中国制造在这个时刻的特点。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异常的声音在半年后彻底消失。发动机机油量为四升,但在发动机维护时,我多加了半升机油,结果这种声 音消失了。所以,我的判断是机油量不足所导致的变速箱内四挡和五挡齿轮摩擦所致。
经过两年多的驾驶体验,我逐渐认可了这辆车的品质,包括油耗水平(城市道路百公里夏季6升左右,冬季7升左右)、静音水平、动力体验、方向控制等。2018年,一家汽车质量评测公司对这辆车和一辆同类型合资车进行碰撞试验,检测类别包括瞬间保护、事后救援和生存空间。两车以时速60公里的速度正面碰撞。这辆车在0.006秒时保险杠断裂,0.016秒引擎盖断裂,0.034秒安全气囊弹出,碰撞发生时车身紧贴地面,后轮没有翘起,最终车身位置偏离碰撞中心点20厘米。那辆合资车在0.008秒保险杠断裂,0.02秒引擎盖断裂,0.026秒安全气囊弹出,由于车身重量轻200公斤,后轮翘起半米高后落地,车身出现弹跳,最终车身位置偏离碰撞中心点1米。碰撞结束后,这辆车的驾驶室门能打开三分之一,副驾驶门能打开四分之一,两个后门正常开启,但车门安全锁没有自动开启,这可能影响到外部救援。前翼子板变形大,从而影响到车门开启。合资车驾驶室门打开三分之二,副驾驶门打开四分之一,两个后门正常开启,安全锁同样没有自动开启。
关于车内安全空间,这辆车在碰撞前驾驶者胸部安全距离为57厘米,碰撞后变为58厘米;腿部安全距离为43厘米,碰撞后为44厘米;椅背夹角为95度,碰撞后为98.4度;发动机下垂明显,避免车内人员受到挤压。碰撞前,合资车驾驶者的胸部安全距离为55厘米,碰撞后变为64厘米;腿部安全距离碰撞前为40厘米,碰撞后为39厘米;椅背夹角碰撞前为95度,碰撞后为95.5度。合资车身钢结构良好,翼子板没有过度影响车门的开启,车内生存空间保持很好。
两车在碰撞时表现出的质量差别不大,这辆车在一些方面有优势,售价便宜两万块左右。但在中国的道路上,合资品牌汽车已经创造了一个具有想象力和安抚力的信任空间,即使驾驶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但驾驶者也会认为具有不可避免性。所以,尽管这类合资车在质量和安全配置上不如我的汽车,但每月仍旧能在中国市场销售两万到三万辆之间。而我的汽车所提供的驾驶感受与同类型的外国品牌差不多,甚至要好,但因其是国产品牌,所以销量状况每月最多一万台左右。这是在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种不公正的技术歧视现象。
在我所住的小区里,这种类型的车在上市后的两年里只出现过一辆,第三年又出现一辆,是外地车牌,一个月后离开了。购车后第一年,我在这个城市的道路上只见过一辆,最近一年几乎一个月看到一辆,但相比于一种类型的合资车在道路上应接不暇的状况而言,这辆车的普及率太低。这家公司的领导在接受采访时对于此类状况有清晰的认识:
自主品牌越做越好,家电领域突破了,手机也差不多了,自主品牌的汽车离这种状况还有多远?我路过家乡的一个村子,那里的路很窄,两车错车要停下来慢行才能过去。村子里停的车有奥迪、福特,很少看到自主品牌。我们知道城里人对自主品牌不认,农村也是。自主品牌不时推出新车,但这些车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多远?自主品牌要做的是让产品质量不再不可控、不可信,不然老百姓不买你的车,没钱不买,有钱也不买,他们不信任你......大家认为合资品牌的品质都好,这是错的,合资品牌中相当一部分车是烂车,质量很不好。中国人也许形成了一个概念,即使合资品牌的烂车也比自主品牌的好。过去是这样,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的车,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比很多烂车要好得多。我们去一家合资公司,他们年产40万辆,最后的程序是成车后开一圈,这家公司省略了这一步,我们的领导开了一辆,他说这辆车在我的公司是不能下线的,是有质量问题的。
这种关于机器进入日常生活的叙事在现代文字机制中通常是受到忽视的。我们能在影像中看到汽车的出现,但它们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的,从生产工厂到日常消费领域要经历哪些程序?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而言,这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现代理性话语会否定这类日常性叙事的价值。因为购买汽车是一个个体经济行为,与宏观意义的政治观念、宗教意识关系不大,而且在完成汽车的法律确权之后,购买行为与汽车本身的技术与功能也不再有任何联系。这就意味着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购买行为本身不会进入人类中心主义叙事的层次。
鉴于此,我完整地记录了这辆车进入我的日常生活的第一阶段。表面上,这是对于个体消费行为的描述,实际上是从汽车进入日常生活的时刻开始构建一个关于机器的物质主义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在语法结构、名词类别和动词意义上说明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对于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在这种叙事风格中,机器是主要角色,它们会连续性地出现,不断推进这个日常消费事件的进程,并在文本意义上构建一种独特的类别。机器将会成为这个叙事结构的主语或宾语,人的身体与意识却处于被动或附属状态,它们不再是动词的主体,而是机械行为的承受者。
本文选自《驶于当下:技术理性的个体化阐释》(徐前进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9月版),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摘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