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军祁观|冰火铁血(一):仓促与不合拍的强敌
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长津湖一战,志愿军指战员付出巨大牺牲、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打出国威军威,改变了朝鲜半岛战争局势,是志愿军指挥和作战能力、牺牲精神、政治觉悟、组织纪律的缩影之一。
对于中、美两军而言,这次战役乃至整场战争也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美国的火力、后勤与组织能力,中国的步兵战术、顽强勇猛的精神、山地与夜战能力以及理解战场的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在战争中甚至之后数十年对彼此的认知。双方都为这一学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并不只是“中国军人钢少气多、美国人钢多气少”的问题。
美军在这次战役和整场战争中虽远远无法和志愿军展现的强大精神与政治觉悟相比,在长津湖撤退中还出现过大批冒充重伤员以求后运的情况,但同样不缺少战斗、协作和牺牲精神——事实上,强大的对手更加映衬出志愿军指战员的伟大。这一强敌在朝鲜战争期间,特别是初期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常被提及的如情报失误、轻敌冒进、对绝对后勤、火力和空中优势的严重依赖等。除了这些之外,美军的部队与人员编成、指挥官特点与指挥关系、作战条令与适应能力等方面,也值得关注和分析。
长津湖东西两侧,美军的表现存在差异。西侧的陆战5、7两团虽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击溃,受到重大杀伤,但维持了建制,保留了多数重装备。而东侧的31团级战斗队则基本被歼灭,战斗队主体31团“北极熊团”团旗被缴获,所有基层主要指挥官非死即伤,重装备几乎被遗弃殆尽,也就是电影《长津湖》花了最大篇幅展现的内容。这固然有陆战1师与水库东侧陆军部队战斗力和兵力差异的因素,但战前集结、训练和准备程度的差异也很重要,而指挥层面的问题同样显著,水库东侧的7师及31团级战斗队与10军指挥人员之间的协调运转并不顺畅。
仓促重组与集结
长津湖美第10军所辖包括:战前部署于加利福尼亚潘德尔顿营的陆战第1师、位于日本本州岛北部与北海道的陆军步兵第7师,和佐治亚本宁堡的陆军第3步兵师。在第10军组建时,这几支部队虽不完全是空架子,但基本是纸老虎,全都不符合满编要求。
陆战1师是10军的绝对主力,也是整个美军陆上力量的王牌。其下辖陆战1、5、7团,都是临时扩充或编组的。来自北卡罗莱纳勒琼营的9000多人被编组为陆战1团,而这9000多人分别来自陆战2师2团的两个营、陆战6团的第1营以及补充新兵。陆战5团原已在朝鲜,作为第8集团军一线部队作战,1950年夏天的陆战1师在朝鲜只有1个旅,该旅仅辖陆战5团,而该团此时每个营仅有两个步兵连。陆战7团来自对陆战6团两个不满编营的扩充,补充兵员主要为预备役人员,以及从地中海部署至日本的陆战队一个营,7团在仁川登陆三天后到达朝鲜。长津湖水库的西侧,志愿军九兵团分割穿插击退并给予重大杀伤的对手便是陆战1师。
相较而言,第7步兵师的组建进度要更慢,各级缺员和各单位因为战前任务需要的部署也更加分散。战争开始后,7师是在日本对集结单位和人员进行了基础训练。在数周的时间内,上万人编入7师,但远远不够。这一缺口便由南朝鲜军人填充。8月底,共计8637名南朝鲜军官和士兵补充入7师。这些KATUSA(美国陆军韩国补充兵)既缺乏基本的军事训练,也不会讲英语,无法与7师美军交流。他们中的大多数在7师各步兵连负责运输和搬运弹药。此外,在参加仁川登陆前,7师补充了刚从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毕业的37名少校军官。这些军官虽不乏有二战经验的基层主官,但普遍缺乏对新部队机构和人员的了解。长津湖东侧,志愿军的主要对手便是7师。
朝鲜战争爆发时,第3步兵师部署于佐治亚本宁堡,此时该师缺额2/3,仅有5179人。参联会决定3师驰援日本后,剩余的1万3千余人几乎动员了全美所有兵站。但即便如此,该师下辖第7与第15步兵团的补充动作依然缓慢。这两个团到了日本之后,同样接收了大批韩国补充兵,约8500人。在这两个团之外,进入10月后,3师还得到了波多黎各第65步兵团的补充。由于朝鲜前线美军人员缺乏,在65团釜山登陆后的两个月始终配属美第8集团军作战,直到10月底才随3师归入第10军建制。
陆战队与陆军下辖单位的编号方式略有不同。陆战团的3个营9个连分别为第1营的A、B、C连,第2营的D、E、F连,第3营的G、H、I连,以及重武器1、2、3连。陆军团中,第1营辖A、B、C步兵连以及D重武器连,第2营辖E、F、G连与H重武器连,第3营辖I、K、L连与M重武器连(没有J连编号)。
这便是东线美第10军所辖三个师。进入战斗部署后,美军并非以行政编制通过建制师、团作战,而是依靠团、营一级的战斗队(RCT、BCT),如31团级战斗队(RCT31)。团级战斗队是因作战任务需要,基于团级骨干单位,配属其他单位如炮兵、装甲兵、防空兵、工兵以及医疗、后勤等服务单位而成的合成作战单位。当这些单位被配属至某团时,他们便需向该团指挥官负责,而非其原上级单位,直到配属作战任务结束。
美军团级战斗队在朝鲜战争中的普遍使用,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战场态势造成各单位的位置较为分散,而难以在正常的建制师指挥系统下统一协调作战。不同于二战战场的美军经验,那时师属火力可部署于对本师所辖多个单位进行支援的位置,师级指挥官可针对战场情势对兵力、火力的优先级别进行适时调整,以完整编制师、团、营相对紧密展开是可行的。但在朝鲜,美军各团经常相隔40-80公里,如第10军在东线便如此。团级战斗队并非加强团的概念,RCT31也不是被加强的“北极熊团”。同理,在团级以下,还会组成营级战斗队,成为基本战术单元。
长津湖战役期间,志愿军在西边柳潭里面对的,是陆战1师RCT5和RCT7,在东边面对的是RCT31,后方真兴里为陆战1团BCT1,古土里为陆战1团BCT2,下碣隅里为陆战1团BCT3。虽然陆战1团的指挥部设于古土里,其环形防线却围绕2营展开,因为BCT2是陆战1团最强的战术单位,陆续配属了陆军31团2营、第185工兵营、陆战1师侦察连以及其他排级单位。营级战斗队比团级战斗队规模小、更灵活,随着战斗主要方向的变化或各单位重新编组,营级战斗队往往会被上级单位撤销。
水库东侧的RCT31基干为31团(“北极熊团”),而被志愿军歼灭的美军严格来讲是31团级战斗队而非31团。当志愿军开始对RCT31发动进攻时,其所属部队包括31团团部、31团3营、32团1营、57野炮营两个连、第15防空炮营一个排、31团直属坦克连、直属重迫击炮连,总数约2500人,再加上600人左右的KATUSA,共约3100人。31团1营原本便不再RCT31编组计划中,而31团2营虽被编入RCT31却先因交通和志愿军截断道路,滞留后方,赶至下碣隅里后方的古土里时已是11月30日,而向下碣隅里撤退的RCT31在12月1号便开始全面崩溃。
不合拍的指挥官们
31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是RTC31的指挥官,他对水库东侧美军动作的影响基本限于志愿军攻击发起前RCT31各部部署,也就是新兴里、内洞峙与后浦的一字长蛇阵。这一布置在战术上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各部无法相互呼应,特别是坦克与步兵;二是极易被分割包围——后来的战斗也说明了这两点。充分运用地形特别是制高点且具有顽强牺牲精神和历史级轻步兵战术能力的志愿军完全拿捏住了RCT31的部署缺陷。不过这一部署严格来说,不是麦克莱恩的锅。
由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对7师和RCT31提出的多重任务要求,即掩护陆战1师侧翼的同时向北全力推进,麦克莱恩位卑权轻,7师师长巴大维全程躺平,阿尔蒙德又一向头铁。水库东侧的部队由于均为陆军而没有西侧陆战1师史密斯那样顶撞阿尔蒙德的资本。因此,RCT31的部署更多是美军自麦克阿瑟下至军师级高层指挥官战略和战场情报严重误判的结果。
在一线指挥中,对RCT31命运更具直接影响的是麦克莱恩被击毙(电影《长津湖》所描写的伍千里阻止伍万里补枪一幕)后的RCT31继任指挥官——费斯中校。麦克莱恩被击毙后,费斯中校率32团1营与RCT31其他部队汇合,此时31团3营营长雷利中校、57野炮营营长艾姆比雷中校均身负重伤。因此,费斯成为RCT31的指挥官。在后来的突围过程中,费斯同样被击毙。
费斯来自陆军世家,他的先祖从独立战争时便是大陆军成员。费斯的父亲是陆军将军,哥哥同样在陆军服役并在在二战中阵亡。朝鲜战争之前,费斯派驻中国,是其在朝鲜的直接长官巴大维所率美军顾问团的下属。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巴大维还是费斯,都应对解放军的战术、战斗力和作战精神有一定了解。费斯34岁晋升中校,作为基层指挥官,履历并不完整。在朝鲜率领32团1营之前,他没有任何排级、连级主官经历。
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中将对RCT31的命运起着很大的作用。阿尔蒙德一战时是机枪营营长,喜欢在最前沿直接指挥,这种风格贯穿了其日后的军事生涯。此外,他将自己视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邦联军谢南多厄峡谷突击“迅捷与大胆”精神的继承人,强调机动性和进取性,无论是需要激进还是稳健,阿尔蒙德都会将激进贯彻到底。兵力组织方面,阿尔蒙德十分强调多兵种联合作战和实时火力支援,特别是近距离空中支援,要求战术空中管制组下沉部署至营一级。
阿尔蒙德是一名称职的战术指挥官,但是作为战役单元负责人,他的指挥风格经常使其失去下属的拥戴与配合。在水库西侧,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与他的风格与战场判断便迥然不同,关于如何执行麦克阿瑟向中朝边界前进并与西线美第8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的命令,二人存在很大矛盾。这其中包括对战场局势判断的差异,陆军与陆战队之间的军种政治和指挥不畅,也存在指挥风格的不同。在东线,阿尔蒙德的头铁精神直接助攻了志愿军对RCT31的分割包围。而说起史密斯,在RCT31突围开始后,其指挥关系发生了变化,被交由史密斯负责,但他的注意力显然不在下碣隅里东侧的陆军身上,这是后话。
陆军7师师长巴大维少将与阿尔蒙德的风格截然相反,在战争期间时常表现得优柔寡断,缺乏存在感。解放战争期间,巴大维曾作为美军顾问团团长派驻中国。也就是电影《大决战》里建议蒋校长避免遥控越级“微操”、抱怨像济南战役这种呆守孤城策略的那位。离开中国后,麦克阿瑟曾交给他多个职务,但包括7师师长一职在内,都被巴大维拒绝。由于麦克阿瑟的坚持,巴大维去了朝鲜。
7师在仁川登陆的表现,招致阿尔蒙德极大不满。以至于阿向巴写去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告知后者随时可能被解职。这对于二人之间的指挥关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巴曾对其下属透露,在收到这封信之后,无论阿提出怎样的要求,巴均竭力满足。而在长津湖战役期间,阿及其军部参谋经常越过巴对7师部队直接进行指挥。躺平的巴大维并不敢对又一位越级微操的长官直陈利害。
美军的溃败首先是由于志愿军出色的机动,迅猛、坚决的攻击和非常人所能展现的牺牲精神。而在美军这边,在这群不可谓不优秀的职业军人之间,问题迭出的指挥、沟通与协调也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后面详谈。
-----
作者祁昊天,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