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庆档的白月光,是怎样炼成的? | 专访黄轩
原创 谢无忌 新周刊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轩却在经历一个反向的蜕变,他坦言过去的自己比较像个老人家,而现在更像小孩——简单、真实、纯粹。曾在众人当中有些游离的黄轩,学会享受孤独,找到了和世界相处的放松姿态。
“黄轩又回来了”,这是最近很多人发出的感慨。
最近的影视剧含“轩”量似乎有点高:前不久,大家还对《山海情》里的马得福念念不忘,又被《1921》中有血有肉点燃“火种”的李达给折服。国庆档的两部电影又让大家看到了白月光那般的存在——《我和我的父辈》里那个“在天上写诗”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员施儒宏,以及《长津湖》里低调而不失光芒的抗美援朝烈士毛岸英。
连续霸屏国庆档的黄轩,一是《我和我的父辈》里的父亲施儒宏,二是《长津湖》里的毛岸英。
“黄轩是时候红了吧”,黄轩在被大众越来越熟知——从“文艺男神“到“国民初恋”,知乎上还有人这么评价:“有了黄轩,从此所有小说中落拓公子全都有了脸”,国内知名导演都对他抛出橄榄枝,并且对他褒奖有加。
黄轩今年36岁,在演员这条路上也走过了14个年头。走近黄轩,你会发现向内而生的安静也是一种力量,他是能将演员与自身交织互生,用表演自我审视的人。
他曾在访谈中说过“对我而言,表演是一种救赎”。他饰演的每个角色,都像万花筒的碎片般构成了他丰富性格的每一面,让自己更完整更充盈。好像每一面都是他,到底哪面更接近黄轩本人?这问题连黄轩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在他的微博里难得能见到“放飞的黄轩”,他甚至调侃这里不如改名叫“酒后妄语录”好了。每次杀青,他的微博都像是重新告别了一段人生,然后在大众视线里“人间蒸发”,给自己放个假,旅行、看看书、练练字,重新蛰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黄轩到底有多少张面孔?
戏如人生
黄轩坦言自己是个慢热型的演员,他会花尽全力,将自己完全交付给角色,真切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告别他们的时候,他也是认真且纯粹的。
他的微博关键词是“告别”,看完《山海情》最后一集,他心情有点复杂,“像是在告别一段人生,告别一群熟悉又陌生的人”。
这部口碑绝佳的国剧给黄轩盖上了一层“马得福滤镜”,不得不说,这次马得福的质朴、憨厚,让很多观众都很惊讶,跳脱出之前都市剧的黄轩竟然还能如此接地气,甚至猜测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山海情》里的马得福,整容般的演技就是“土到掉渣”。
或许是同为西北人、宁夏西海固离黄轩家乡兰州很近的缘故,黄轩进组三天就很快找到马得福的感觉。拍摄的三个月里,他都穿着马得福的衣服,除非到别的城市工作,操着一口西北方言,皮肤晒成了高原红。
要演出西北黄土地生长的农民,以及基层干部身上的阳光和能量,非常不易。但当他站在那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透过研究影像的记录,跟当地基层干部交流时,他逐渐与那群人产生了共情:“这脱贫攻坚实在太难了,要在这样一片黄土地建立起‘塞上江南’,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里面的人物情感,而是你会看到我们这个民族、国家在短短这么二三十年来完成的多么不可思议的跨越和变化。这种东西是很让人共情的。”
剧中看向水花的笑容让人温暖又心碎。
内心当中笃定的信念感或许是他连接角色的情感支点。这也让黄轩在接下来的《1921》《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里饰演起革命先辈李达、火箭发动机设计员施儒宏和抗美援朝烈士毛岸英都极为真实动人。
时代里的人物并不仅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名字和标签,他饰演的李达,让很多观众为此落泪,尤其是他与妻子王会悟在天台的那段戏——李达悻悻地走上天台,点了一支烟,凝神看了一眼火柴,渐渐愤懑激动,连声音都颤抖了:“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王会悟在一旁说:“已经开始在改变了。”李达看着妻子,两人流着泪唱着《国际歌》,那画面极富感染力。
李达与王会悟在天台的一幕戏感动了许多观众。
这段唱《国际歌》的戏,恰如其分地重燃了他们心中快要熄灭的“火种”,也是黄轩和倪妮临场发挥的戏,“等我一转头看见倪妮,她已经泪流满面站在我旁边,我们两个人一瞬间惺惺相惜,对待革命事业的热情点燃了我,导演没有喊停,我想缓和下气氛,后来我就哼唱了《国际歌》。当时演完了这场戏,导演跟我说,监视器外的工作人员都流泪了。”
这场神来之笔让人联想到电影《黄金时代》里最后那段哭戏,萧红去世时,他饰演的骆宾基从病房走到香港街头,一个人漫无目地游荡,他突然仓皇失措,口中用力嚼着的那颗糖恰好击中了百感交集的苦涩,泪水从眼眶里蓄满溢出。
有多少人被《黄金时代》里的这一幕哭戏击中?
这一细节未必是骆宾基真实的遭遇,却是他与骆宾基最接近的一刻,“一颗糖通过味蕾刺激到的却是内心,给人物情绪的释放找到了完美的爆发点,也给我的表演找到了最好的支点。”他在告别骆宾基的《从一场虚惊开始》一文里这么写道。
即便是遇上人物离自己稍微远一些的,比如《妖猫传》里的大诗人白居易,他都演出了“天真”“执拗”,甚至有点“孩子气的癫狂”的浪漫,赋予了这个角色更立体的真实感。陈凯歌曾在综艺里赞过黄轩身穿薄纱衣在雪地里一站就是45分钟的花絮,称这就是“电影和演出电影的演员最动人的时刻”。
陈凯歌曾在《演员请就位》里赞赏过黄轩。
但黄轩沉浸在白居易的世界里,并没有“冷”的意识。直到后来拍完《妖猫传》,立马投入到《芳华》,角色的转换让他有点恍惚了,有一天醒来还发现自己桌上放着一本白居易的诗词选。
人生如戏
《我和我的父辈》是黄轩第一次在戏里体验一个父亲的角色。这位父亲身上背负着航天人的重担,跟儿子相处的生活点滴却很真实细腻,花絮当中的黄轩在与小孩互动时有点手足无措,导演章子怡在片场给了他很多帮助和指引。
深沉又浪漫的父爱——“我在天上写诗”。
黄轩坦言这个角色会让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也会让自己想象要是真的成为一个父亲,父子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很多一家子坐在桌子上准备吃饭,或者跟小孩交流玩耍时,他骑在你的脖子上的画面都似曾相识,我小时候也喜欢骑在自己父亲的脖子上。”他回忆道。
正如片中懵懂的孩童还不知道如何理解父亲的离世告别,父亲在黄轩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年少经历父母离异,22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几近崩溃,他曾在博客上写过一篇《给爸爸的信》,结尾十个“我想你”道不尽他的孤独和悲痛。
也是在后来的一天黄昏,黄轩花了20块钱买了一套文房四宝,奇妙地捡起了父辈们传下来的书法,在墨水于白纸上一笔一画中慢慢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黄轩早年跟着母亲,迫于生计,每隔两三年就要搬一次家,惠州、咸阳、潮州、兰州、广州……在外漂的日子居无定所,正处于青春期的黄轩生性敏感内向,恰好在一次学习舞蹈受伤期间,萌生了做演员的想法。
黄轩的处女作《地下的天空》。
早期黄轩在《鲁豫有约》的访谈中,你很容易能感知他当时的青涩和拘谨,他谈到青春期的“孤独”,就是对着学校的三棵树讲话,心里也早就给那三棵树分配了角色,一棵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一棵讲友谊上的事情,一棵讲情感上的。
《鲁豫有约》里的黄轩腼腆青涩。
这种“孤独”的气质,让黄轩在不少角色的饰演上多了份天然的匹配度。拿电影《推拿》里的小马一角来说实在贴切,即便在众多实力派像秦昊、郭晓冬、梅婷、黄璐面前,黄轩依旧是当中一抹难以忘却的亮色。娄烨说黄轩身上有小马的气质——享受孤独的气质,他饰演的小马,比毕飞宇原著小说里的人物多了一层决绝、暴烈,更多了与世俗和解的释然。
《推拿》里的小马那孤僻又带着欲望的眼神让人难忘。
结尾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在阳光下抿嘴微笑的一瞬让不少人为之动容。黄轩说这是电影的一个留白:“充满希望也好,充满温情也好,抑或是他只是一个顽皮的笑,到底看见还是没看见,每个人看到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一幕的微笑似乎是小马对生活的和解。
拍《推拿》时,为了找到小马身上的疏离感,他故意不和剧组的其他人混熟,几乎都没一起吃过饭,每天都待着,沉浸在人物状态里。杀青前几天,他心里开始难受,说有一种“抛弃了一部分自己的感觉”。去年年末到南京,他重游了《推拿》故地,发现街道、体育馆、书店都没变,只是“小马”的推拿店不在了。
向内生长的性格,恰巧让黄轩找到了表演的出口,他曾说过表演是他的救赎,“我性格色彩比较丰富,好像换上了别人的衣服,就可以将内心深处的一面释放表达出来”。很多人在黄轩身上看到的是难得的“少年气”,这种气质无关年龄,而是他在表演中迸发的一种纯粹又天真的状态。
很早关注黄轩的人,可能会有种“珍藏多年的宝物终于要在世人面前发光发亮”的心态,他们可能会理出一条若隐若现的轨迹——从一开始的小众文艺片《地下的天空》《黄金时代》《推拿》……再到主流电视剧《红高粱》《芈月传》《亲爱的翻译官》,如今耳熟能详的主旋律影视剧又有他的身影。
《红高粱》里的俊杰和《亲爱的翻译官》里的程家阳让越来越多人认识黄轩。
当然他也曾因为选角受到了不少争议,但他丝毫不避讳这些声音,坦然回应:“其实我并没有特别给自己设定什么戏路方向,我觉得只要故事是好的,人物是打动你的,我都想去尝试,至于别人怎么看,我可能就没有想那么多。”
作为演员,对于角色和剧本是“被动的”,一直处于被选择的不确定性,这种怅然若失的离别和不安或许是作为演员不得不面临的心境。
如今的黄轩,在谈论起这些事情上淡然了不少:“当然这些很多都是不可控的因素,你是左右不了的,我现在比较能学会接受,有些东西若不是你的那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我能拥有的事情尽可能做好。”
这种心态并非意味着消极的“佛系”,而是一种珍惜当下的笃定和坦然。当问起对表演是否还有野心时,黄轩毫不犹疑地回答“当然有”,很多类型的角色他都想去尝试,觉得自己很多东西都可以打破:“我觉得演员的路还是很长的,并不是我当了多少年演员就怎么样,而是每个年龄和阶段对演员来说都有新的开始,这就是成长,面临的的角色境遇都有所不同,对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
在即将上映的电影《乌海》里,黄轩饰演一个经历朋友背叛、妻子怨恨、家庭破裂、尊严粉碎的中年男人杨华,用导演周子陽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从欲望及扭曲价值观走向了崩溃”的角色,尤其在大漠、黄河、山湖交界的内蒙古工业城市乌海,更有一种超现实的魔幻感。
当中他饰演的杨华一直处于阴郁绝望的状态,有不少情绪爆发的冲突戏份,都能看出黄轩演戏的张力。“那场吵架的戏让我印象很深,我记得那场戏拍完我们演员身上都在抖,还有杨华一个人开着车准备去他跟他老婆求婚的地方,那一路上情绪的状态,那种无助、无奈、悲伤、不知所措,他被朋友欺骗,一怒之下他把朋友的地方都给烧了,在沙漠一边跑着一边崩溃,疯狂大笑,然后报警,甚至处于一种神经质的状态。”
《乌海》当中突显黄轩极具爆发力的戏剧张力。
这也是黄轩一开始拒绝导演的原因,这个角色让他想起了生命中熟悉的朋友遭遇的经历和人生轨迹,因为相似,他怕太过于共情而很难缓过来,直到后来导演的真性情打动了他,才促成了最后的合作。
为了走进角色的内心,他早早就跟着导演到乌海,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穿梭摸索,感受和想象这个人物在哪里成长、发生事情的场景、去过的地方,导演周子陽曾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提到当中电影拍摄的插曲,他说是后来从其他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黄轩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贴近角色,特意从原来采光很好的房间,要求换成了一间阴暗、采光较差的。
不同于黄轩之前饰演过的决绝又孤独的“少年气”角色,杨华是黄轩在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真实地让黄轩联想到了身边的朋友,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中年男人有了社会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后,人性的复杂及情感的微妙。
人心似海,“乌海”隐喻着人性的复杂。
“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我们都要探索和体会更多不同的人物处境,更复杂的人物处境。”完完全全体会到一个中年男人如何在生活里挣扎,这是十几年前的黄轩演不出来的状态。
“老干部”还是“孩子气”?
黄轩的自我或许在选角方向上可见一斑,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黄轩,大多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公子、“国民初恋”的形象,黄轩身上的确有这种特质,这仅仅只是他的一面,当很多人都认定这就是黄轩时,他又不愿被定型,想要尝试拍偶像剧是什么感觉,于是有了翻译官程家阳;碰到《创业时代》,他出演的初衷就是被剧本和角色打动——“我觉得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人是有生命力的,我演的时候投入了,大家会怎么看就没去想那么多。”
他对这个世界的自然、人性、生命都充满了好奇,当很多人又在定义黄轩时,他不愿被“人设”绑架。“我现在正在拍喜剧,明年大家应该能看到吧。”或许你猜不到,黄轩下一步又会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毫无颜值包袱的自拍,黄轩在微博放飞自我。
翻看黄轩的微博,你会发现这里是他的“情感树洞”。这里不单单是他拍戏花絮和感受语录,更是他生活点滴的展现。他的生活状态时而像个“退休干部”——在家泡壶茶喝、看看屋里的花花草草、听音乐、做家务、累了就看书;时而就像放荡不羁的“浪子”——骑单车逛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到各地自驾游……他的微博头像是朋友拍到他登上山顶的背影,背着双肩包,喝着茶,看着远方的大山。这就是黄轩本人的生活状态。
黄轩的微博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独处感慨。
有一年的儿童节他发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感慨还上了热搜,如此“情绪化”的动态让不少网友以为黄轩“抑郁了”,但了解黄轩的人,会从当中的只言片语中识别——“多么想活得像个孩子般纯粹、简单、直接!”这才是黄轩进入酒后的真性情状态。
黄轩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进剧组时会随身带着简单的茶具、香炉、笔墨纸砚,这些足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时空:就算在任何时间、场合,环境如何嘈杂恶劣,他都可以安静地待着,独处的时候看看书、练练字。
拍完戏的他也很容易“人间蒸发”,要不宅在家,周围都是他喜欢的物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不就出门和三五好友聚一聚,再或者出门去旅行。他最近的一次旅行,就是两个月前开车自驾游了一圈,从四川出发,经过甘肃的甘南、再到他的老家兰州,最后回北京。
黄轩没拍戏时可能就会像这样“人间蒸发”。
“很多兴趣爱好让他有点像个老干部,但换一种思路看,他热爱的其实都是传统文化,他骨子里是一个很诗意的人。”熟悉黄轩的一位工作人员在采访时说道。
在与黄轩采访的过程中,只言片语当中能感知到他与圈子保持的安全距离,以及强大的自我精神世界,跟曾经饰演的“诗魔”白居易有点相似,他内心有股安静的力量,对于热爱的事物有点“痴狂”,并且始终坚定地相信这世间存在的理想。
“孩子气”也是黄轩工作室小伙伴们对他的印象,比如拍照时,他总会故意摆一些奇奇怪怪的pose,引发全场哄堂大笑。工作结束之后,黄轩还会躲在门后面玩躲猫猫吓唬他们,也经常发一些很沙雕的表情包。
黄轩在综艺节目里肉眼可见地“放不开”,他难得参与度极强的综艺,一个是与动物相处的《奇妙的朋友》,与动物相处的温柔和阳光的细节给他圈了不少粉。
再新一点的真人秀是《夏日冲浪店》,他很愉快地就答应了,在海边晒晒太阳还能学会冲浪,这是他两年前就想做的事,连冲浪板都准备好了,在节目中更顾不上形象管理,玩性大发。
《夏日冲浪店》里黄轩冲浪翻车,就是爱玩。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轩却在经历一个反向的蜕变,他坦言过去的自己比较像个老人家,而现在的心态更像个小孩:“我对别人更直接了,对自己也更真挚了,开心就开心,不开心也不掩饰。”这种蜕变显然是一种尘埃落定的坦然自在,曾在众人当中有些游离的黄轩,学会了享受孤独,也找到了和世界相处的放松姿态。
“回看二十年前的自己,你会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些什么呢?”
“珍惜你现在的每一段时光。”他答道。
✎作者 | 谢无忌
✎校对 | 杨潮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国庆档的白月光,是怎样炼成的? | 专访黄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