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争“西门庆故里”不是改名文化,是无文化的病态心理

齐鲁网
2016-06-14 18:1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近年来,一些地方改名时有发生。16年5月30日,江西省庐山市正式挂牌成立,原庐山区更名为九江市濂溪区;今年初,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也改为播州区。同时,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鹿邑县欲改为“老子县,一些地方更是为了“西门庆故里”之名争得面红耳赤。(6月13日《人民日报》)

从发展的角度,尊重传统文化等角度来讲,地方改名,并非不可以有。比如一些地方名称因为存在误会、误解,改一个相对单一的名字并无不可;比如一些地方欲恢复古时称谓,也是可以通过相关论证、评估、评价、调查等程序之后实施的。

但事实上,当下一些地方改名,多成了少数人说改就改的随意行为,甚至是“一言堂”。弄到最后,改的新名未必有文化,反倒是折腾了老百姓。比如地名一改,老百姓的身份证、户口本、门牌号以其与其相关的身份证明、地址等一律都得改。

首先需要看到的是,地名以及地名的文化内涵等,并不是绝对的。北京解放前叫北平,再之前还叫京师。谁能够100%地肯定,叫得早的名字,其比此后才出现的名字,就更有文化?京师比北平有文化?北平比北京有文化?况且,地名也是一个符号,简单易记等也是地名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因此而言,黄山明显比徽州要好一些,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与思维方式。

为了追求文化内涵等而改地名,其中的文化之心可以理解。但事实上,很多改名,特别是复古式改名,其不过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展示功利化发展思维罢了。其在复古的名义下,开历史之倒车,劳民伤财。

地方的改名用心无非是:文化搭台、旅游登场、经济唱戏。但往往,弄到最后,难免会是一个文化没落着、旅游已荒废、经济反受损的下场。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比如“梁祝故里”“孙大圣故里”等等。

至于一些地方争老子故里、曹操故里、甚至“西门庆故里”等,其醉翁之意不在文化的心态,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将一部小说中,典型的地痞恶霸也视为文化,尊为上宾。这明显已经不是改名文化,而是功利化的、无文化的病态心理、病态观念和病态发展观了。

地名改不改,应少一些浮躁,少一些功利。反之,就多一些调查,多一些民意。至少,别老拿文化说事,更莫玩所谓的复古风,傍名人等急功近利式思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