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本土“钢铁侠”,堪称爽文主角,却戏精又悲情
中国本土“钢铁侠”,堪称爽文主角,却戏精又悲情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文化漫谈 18 个内容 #超级英雄 1 个内容 #科幻 1 个内容
你最喜欢哪个超级英雄?
是游走在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灰色地带,默默守护哥谭市的“钞能力”拥有者蝙蝠侠;
还是恪守善良、正义、秩序的价值观,从来不说脏话的“百岁老人”美国队长;
或者冷门一点,比如《守望者》里的罗夏,虽然是脾气阴郁、生活落魄的小人物,但拥有高尚的人格。
超级英雄们拥有超越肉眼凡胎的能力,小到行法外之正义,大到维持世界和平,忙起来了,还要从宇宙无数虎视眈眈的邪恶势力手中拯救地球。
但在“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同时,他们承受着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困扰和痛苦;在具有超乎凡人的信念感的同时,也拥有和凡人一样的缺点和人性暗面。
这一切矛盾,构成了其更为复杂的魅力。
不过大家发现没:当讨论这个问题时,脑海中浮现出的,基本都是好莱坞体系的英雄。
有人问过,为什么中国不产出超级英雄呢?
解释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超级英雄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产物;也有人说,它起源于20世纪初尼采的“超人哲学”。
除了思想文化上的原因,“科幻”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虽说英雄们的超能力脑洞值拉满,但基本离不开平行宇宙、生化实验、基因变异、特异功能、高科技装备、时空穿越等科幻小说中的常见设定;故事也经常围绕科学发展、技术伦理、进步与落后等以科学为核心的问题展开讨论。
尤其像蝙蝠侠、钢铁侠、黑豹这种纯靠装备获得超能力的有钱人,个个都是高精尖技术研发或投资人员。
而科幻在中国的土壤并不肥沃。
即使叶永烈将“中国科幻小说”的起点追溯至1904年开始连载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距1818年世界上第一本科幻长篇《弗兰肯斯坦》诞生,已过去近百年。
百年间,是一条由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以及科学发展程度差异的鸿沟。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惊讶:什么?1904年不是晚清时期吗?
事实上,古典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晚清,虽然还没有“科学幻想”这个概念,但已经涌现出一批文化精英,书写未来故事,其中不乏对“科学”的想象。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贾立元(飞氘)在《“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叫《电世界》的故事。
他是家财万贯的天才发明家,
他拥有一种取之不尽的天外能源,
他靠先进的设备上天入地,
他有一个世界大同的梦想……
你以为我说的是人见人爱的托尼•史塔克,其实我要介绍的此人正是凭一己之力把中国(清末)建立成一个发达社会的工业巨子——“电王”黄震球。
《电世界》插图:遨游天际的电王
这个“电力朋克”味十足的晚清科幻小说,究竟讲了个啥故事呢?
《小说时报》在创刊号上一次性刊载了“高阳氏不才子”(许指严)的20回“理想小说”《电世界》。
它为读者献上一场华彩的大同幻梦;其设定现在看来,“土味”又时髦,让我们联想到无数漫威或DC世界的设定:
宣统一百零一年(2009),大发明家、工业巨子黄震球横空出世,把中国建设成了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自己则靠一双神奇的电翅在天空自由翱翔。
西威国国王拿破仑第十的飞行舰队在称霸欧洲后,要扫尽黄种,可怜的“东阴国”被炸得人畜俱无、山川倾覆,只剩一座极高的雪山兀然不动。
黄震球一怒冲天,用一只鍟质手枪消灭了一千多支飞行舰,威震全球。
之后,这位梳着大辫子、比“钢铁侠”早半个世纪诞生的中国超级英雄凭一己之力,苦心经营两百年,缔造了天下大同。
除去对“电”的崇拜、科技无往不胜的天真信念、人类免除苦难的朴素梦想等普遍的时代情绪,小说中最有趣的是想象未来的方法。
许指严笔下的“电世界”壮丽辉煌,他开篇即作诗颂扬电的力量:一瞬一息计万里,一光一响皆绝尘。
黄震球住在“亚细亚洲中央昆仑山脉结集地方,有名乌托邦者”;这位三十来岁的奇才声称“二十世纪的电机、电器,零零碎碎,顾此失彼,好不令人厌气”,决心打造一个电气帝国。
此时中国虽已统一亚洲、收回租界,与列强齐头并进,然而与欧洲各国相比仍嫌落后,因此黄震球“立志欲借电力一雪此耻,扫荡旧习,别开生面,造成一个崭新绝对的电世界”。
在他眼中:制胜万国,不过囊中取物而已;而军队不必多,一二人足以制胜全球!“直至胜无可胜,败无可败,乃成世界大和同大平等之局……”
黄震球向众人演示了新发明的众多电气化设备,而帮助他实现技术突破的,是一块在江苏扬州境内发现的大陨石。
……把电气炉放高热度,那电力高到一万三千度,竟熔成一种金属原质。这原质的延拓性、韧性最强,定名叫他做鍟。
只因他是星球中落下的石块,所以有这个新名字。原来这鍟是电界里的无敌将军、无价至宝,可称是天然发电的东西。只要把他在大气中间略略摩擦一遍,那空中电气便如江汉朝宗一般,源源而来、滔滔不竭。
……比起二十世纪的电机来,已经强了几千倍。因此同人又起了一个别名,叫做自然电。
能量不够,陨石来凑。
原来咱们大清就有这种觉悟了。
鍟石和自然电之于黄震球,就像稀有资源振金之于瓦坎达和黑豹,足够先进和强大的至尊宝物,赋予这些兼具宏伟梦想和科学能力的凡人超级英雄的力量。
这神奇之物——”自然电“令众人“觉得眼睛里一阵晃耀,那眼电也几乎被他吸去”。
我们不必苛责此类描写,真正意味深长的是文本投射出的20世纪初人类对继续发现新原质的热切。
值得注意的是“几千倍”这个在全书中不断或明或暗出现的比例尺,正是通过它,“未来”之貌得以显露。
比如,读者被告知一百年后的中国有陆军“一万万人”;再比如,电王对当时“一日中不过千里”的交通设备深感不满,便发明了一种“自然电车”,“比沪藏铁路火车的速率增加五千倍”。
《银翼杀手2049》中的未来世界
虽然电王早就在演讲中宣布“不消五十年,中国稳稳地做全世界主人翁,那才真正可以算得天下无敌哩”,但一开始,他只是将“鍟”锻造成一对极薄而灵巧的电翅,轻松地摆脱地球引力和疆域的束缚。
直到西威国的帝国主义暴行惹怒了他,他才终于下了“留这残忍的种在世界上做什么”的决心,用电枪将“全球第一的都会”化为焦土,令西方屈服。
结束了世界大战后,认为“文明有进无退”、始终被进化焦虑所催迫的电王终于放开手脚,以其无边的权力,自由地施展起了千倍扩展术。
《爱 死亡 机器人》“齐马蓝”一章中的宏大世界
在南极,他发现了金河。经过二十万欧工将近半年的不停歇开采,伊朗高原的七座藏金大库堆满了黄金,成为经济繁荣的基础。
为了能让南极的生产终年不断,电王又如愿地找到了一种能带来光和热的物质——
在下记得是德国一个女教师发明的,也是一种令(金)类,俗名就叫做电锭,中国化学名叫做鈤。俗名就叫做电锭,中国化学名叫做鈤。
居里夫人在实验室中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镭的光芒,就这样透过晚清小说家的放大镜,变成南极上空的万千太阳,令这里“永远不夜,而且永远不冷,植物动物长得茂盛硕大,和南洋群岛差不多”,成为新的乐土。
许指严不曾注意或有意忽略了当时报章上关于镭对人体危害的信息,而只取其光明的面向。
有趣的是,大同世界里的动植,经受了鈤灯的照射后,就像真的发生了基因突变一样——
“波罗密和香蕉树也会结极大的果子,和热带里出的一般;鳄鱼爬虫竟能生育传种,体质反而格外壮大了”。
农产物比前世纪也增出几千倍之多,植物随之疯长,喂养的动物也格外硕大,“金华的白毛猪,的确像印度的驯象了”。
受核物质影响而变异的哥斯拉
千倍比例尺为大同世界镀上一层黄金光芒,文本间洋溢着奇异的欣喜感,也不经意间制造了离奇的时空异常。
实际上,稍做一点计算,便会被大同世界的景象震惊:“一日千里”的火车若“速率增加五千倍”,便可日行250万公里,即时速10万公里(29公里/秒)!事实上,这一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秒),难怪他们“刚踏上车子,已经影儿都不见了”。
应该也比快银的速度更快了
有趣的是,不论电王如何信手拈来地造出各种奇观,他治下的世界却总是麻烦不断。
物质发达后,民风却败坏了。
电王遂遍设学堂,以电筒发音机、电光教育画等方式教育人民,果然“不上三年,全国里盗贼淫荡的事,竟是难得出现了”。
电王还用四千部十万匹马力的“平路电机”,把陆地压成“端端正正一个大棋坪”,兑现了古人的“王道荡荡,王道平平”。
为了合乎卫生学的标准,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全面电气化,不再需要煤炭,电气从空气中无线输送,他通过电机实现化云造雨,消除了旱灾和水灾。
接着,因为疫情,电王又展开了与微生物的战争——通过生物学和显微镜等观看技术,晚清的人们得以重新理解生命疾苦的根源,并想象通过技术手段一劳永逸地获得健康和快乐。
“未知病毒”一直是科幻中的重要主题
微生物灭绝后,医院改为修养院,可以修补人体各种不足。人类寿命延长,生育却随之减少。
为了避免不道德行径,电王又发明了一种“绝欲剂”,让人在50岁时才萌发情欲……
凡此种种,大同盛世的雏形似乎已经出现。大概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丰功伟业,电王用鈤灯把北极冰雪融化,以便耕种,并在“白令海”建造了一座每层七丈、共三百三十三层的铁塔,供全人类游玩。
这座名为“含万公园”的巨塔也包含着世间一切名花异草、奇珍异兽、游戏器具。藏书楼则藏有世上的每一种图书。它们位于一切事物之上,而中国书籍又位于其他书籍之上,位于塔顶的鈤灯永放光明,“做了北极的太阳”。
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乌托邦世界吗?
然而,尽管有种种“昌明之象”,新的破坏因素仍在浮现。
故事的结尾,白种人虽未受到什么歧视和虐待,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反对党密谋暗杀电王,欧工也闹起了独立。阴谋未能得逞,却为大同世界投下了阴影。
与此同时,电王越是努力,就越造成人口膨胀,他必须不断地拓垦新的生存空间。地球两极都开发完毕后,他又通过潜艇技术把海底变成了新的殖民地,千百万人移居水下。
电影《海王》中的水下世界
电王意外地发现,文明虽然盛极一时,海底却成了藏污纳垢的淫盗之窟。这是否暗示“绝育剂”所代表的生物技术控制失败了呢?
作者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因为总是无法建成道德理想国,电王好生伤感,有了出世之念。
在海底漫游时,电王发现已改名为“海东省”的日本岛之基座已被侵蚀得千疮百孔,便让岛民搬去了西伯利亚。后来果然发生了60多年后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所想象的大地震,从此沉入了海底……
之后的世界将何去何从,作者无暇顾及,他已决意让故事收场:
因为人口膨胀、世界局促,电王嫌弃自己的伟业不够圆满,加上世事沧桑的伤怀,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将电翅和电枪传授给好友后,电王独自坐上新发明的“空气电球”,临行前,已200多岁的老人做了告别。
《电世界》插图:电王与民众告别
……电的性质是进行的,不是退化的;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新生的,不是老死的……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是自由的,不是束缚的;是交通的,不是闭塞的;是取不尽、用不竭的,不是寸则寸、尺则尺的。
所以我们不但用电,而且要学电的性质,方才可称完全世界,方才可称完全世界里的完全人。如今诸同胞看得世界好像已达到文明极点了,实在把电的性质比起来,缺点还多着哩。只是鄙人虽然想得到,却做不到,说得出些学理,却穷于实行的方法,所以要想周游行星世界,或者可得参观互镜,采些法子回来,慢慢的补全缺陷,也未可知。
但是此行实属创举,能得回来不能回来,自己并没把握,只望诸同胞努力前进,大家想出法子,再求进化。……
微妙的是民众的回答。
他们全然不懂“电王“为何受挫,又心灰意冷的离去,只是木然而机械地重复着大王的话语,“只晓得爱戴大王,只望大王奏凯而归”,盼望救世主未来还能从天而降,带给他们美好的解药。
……只望大王寻着新世界,不要忘了旧世界。电车去了,必有回车;电信去了,必有复信。电是双方的,不是一面的;电是循环的,不是抛弃的。老民等没有学识,只晓得爱戴大王,便忘不了大王,所以学着大王的话,恳求大王,只望大王奏凯而归,老民等预备着壶浆以待。
在新、旧世界的纠结难舍中,电王踏上了茫茫征途,去寻找道德更完备的人类了。
我们可以透过《电世界》看出,近代以来,随着“天朝上国”的幻梦破灭,进步的知识精英在空前的危机意识中,渴望努力并学习现代文明,教育底层民众;而在种种“救国药方”中,将“科学”看作最紧要的成分。
“电王”黄震球的故事中,强烈的道德训诫意图无处不在:“进学堂譬如看影戏。中国下等社会的性质,不是如此,不得教育普及,并非游词。”这正可以作为此文乃至晚清乌托邦叙事的一个比喻:那一个个金碧辉煌的未来,恰如大同世界里学堂上放出的一幅幅声光电影,借趣味性来传递教育内容。
但从水深火热中被拯救的人民真正懂得多少呢?究竟该如何启迪民智——这在当时是个极富现实意义的问题。
电王最后的迷惘更能凸显事情的复杂:
他用千倍比例尺不断放大着“地球”,用十万倍显微镜让微生物无所遁形,用“阿巽气味”消灭了无量数的世界和众生,最终却只能承认失败,并奇妙地将大同世界抛在身后。随着电球的飞离,“黄金世界”也将缩至无穷小。
由此而言,《电世界》乌托邦叙事的自我瓦解,与其说源于科技不能带来道德完善的忧虑,不如说是在变动不止的缩放中呈现了事物的相对性,破除了所有的执迷。
这也许不是作者本意——电王仍执着于世界的进化——但却不妨成为我们适当的阐释路径,以此来凝视他黯然离去的孤独背影。
原标题:《中国本土“钢铁侠”,堪称爽文主角,却戏精又悲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