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红头文件被疑难管校园欺凌:非法律法规,监护人也难被追责

任玮/新华社
2016-06-10 13:5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众人围殴扇耳光、绳索捆绑拳打脚踢、烟头烫伤逼吃秽物……这些“恶霸”行为频频在校园发生,使校园欺凌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向校园暴力“亮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此前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从中央部署到地方落实,专项治理能否根除校园暴力“恶之花”?如何建立根除校园欺凌的常态机制?记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采访。

校园欺凌频发 行政通知“剑指”校园“恶之花”

日前,一则发生在陕西洛南的校园暴力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瘦小的女生被逼靠在厕所墙角,外套被扒下来并被几个女孩轮流扇耳光、踢踹。而施暴原因是被打女生与打人女生之一“撞衫”。警方通报称,打人的5名女孩中2人在校、3人辍学,5人均为未成年。

而就在不久前,山东日照一中学,也发生过一男生因被同学起外号等产生不满,对同学暴力相向,连续踢踹并打脸。有围观者嬉笑着说“再来一遍”,还有围观学生要被打同学舔干净鞋上秽物。

事实上,类似的校园欺凌事件近期在多地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20余起。4月在京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集,数量很大。日前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相关论坛上,有专家分析指出,当下校园暴力有“炫暴”现象、低龄化趋势等特点。

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4-7月各校开展治理,9-12月开展专项督查。

通知涵盖专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公布学生救助和欺凌治理电话号码等多项要求。并强调在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管住了学校,就管住了校园欺凌?

中央层面针对校园欺凌展开专项治理及督查,无疑体现了管理部门根除这一问题的决心。“治理+督查”的模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加强工作效果。然而,专项治理期间,各地频频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也让不少人担忧:一纸通知能否让治理校园欺凌“一劳永逸”?

“这是教育督导部门下发的一个工作部署,不是法律法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此次通知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行政工作安排,包括检查监督”,治标更要治本,消除校园欺凌还需要“更多触碰到深层次原因”。

在储朝晖看来,“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自主管理这一模式及理念在大部分地区得不到推行实践。“学生不能自主管理,就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不懂协商、礼让、制定与遵守规则,反映到行为上,就可能欺凌。”

还有专家认为,互联网时代,暴力文化和暴力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

“不少国家的网络都实行年龄分级制,但我国这方面制度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一旦不加以引导管理,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去模仿从网络中接收的不良信息。”中国儿童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说。

治标到治本,还有多远?

校园暴力,并非虚空之恶;治理欺凌,绝不仅是校园里的问题。

“社会大环境是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遇事不协商、不遵守规则、通过暴力方式解决,这种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会传播到孩子身上。”储朝晖说,社会道德风尚的树立十分关键。

针对互联网暴力信息传播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认为,在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引导,惩治暴力信息的传播。

另外,储朝晖告诉记者,在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调研中,他发现大多数施暴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家庭环境,例如曾被父母暴力对待、家境优越通过金钱“收买”同学、父母有权有势等。“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根子在家庭”。

由此,储朝晖、秦希燕等专家建议,在相关制度中,除学校外,应将监护人的教育、追责纳入其中。

秦希燕还建议,应建立健全校园暴力事件定性和责任追究常态机制,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惩治制度,加大对青少年行为矫正的执行力度,社区矫正法应尽快出台,建立未成年人特殊教育体系。另外,应建立健全专门学校教育制度,对不被起诉、被判非监禁刑、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教育矫治。

“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储朝晖说,“专项治理无疑是必要的,且是一大进步。但这还不够,只有多方同时发力,才能挖到校园欺凌的根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