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让经典与更多年轻人相遇
国庆假期结束,但电影市场依然很火热。除了诸多大片外,10月6日起全国公映的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也不容错过。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永不消逝的电波》由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领衔主演,于1958年全国首次公映。它是最早反映我党地下工作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时下观众所熟悉的“谍战”,是21世纪之后才流行的概念,但追溯起来,谍战剧的很多美学范式早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已基本成形。
比如在叙事模式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并未简单落入此前反特片武装斗争的框架,而是抓住地下工作者“身份”这一核心要素做文章。身份的多元,让人物始终处于险境中,情报的获取一波三折,悬念迭生,极具戏剧张力。
李侠(孙道临 饰)
在人物关系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假夫妻”的组合,将革命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也凸显出“成长”主题。这亦深刻影响了之后的谍战剧创作。
何兰芬(袁霞 饰)
人物塑造上,《永不消逝的电波》摒弃了“高大全”的人物模型,取而代之是丰富立体、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形象。李侠既是战士,也是丈夫和父亲,有着普通人的柔情,他为大家舍弃个人的儿女情长,更显英雄的伟大与无私。
《永不消逝的电波》4K修复版剧照
除了“好看”以外,《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有深刻的主题表达。电影以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的英雄传奇,讴歌了英雄为了党和人民,坚定信仰,敢于担当,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电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是值得一看再看的红色经典。
李侠视死如归
原版《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胶片电影。胶片受保存时间、保存环境、保存条件等影响会不断损耗,这让早期电影处于一个消逝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将胶片数字化了,但胶片上的尘埃、划痕、胶印、霉斑、油渍等多种痕迹也会直接留在影像上,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此前视频网站上就可以观看黑白版《永不消逝的电波》,屏幕上的虚影、抖动等还是比较明显。
在技术层面上,这就显示出了电影修复的必要性。
这一次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组成项目修复团队,把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在长达7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原片16.5万帧的黑白影像逐帧进行修复。既做到了“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对影片原有黑白影像进行逐帧修复与着色,让电影的视听效果更为震撼人心,为这部红色经典注入了新鲜活力。
电影修复前后上海街景对照
电影修复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修复如同“修心”,有时一天过去了只是度过了电影里的几秒钟,这就需要修复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工匠精神。这一次参与《永不消逝的电波》修复工作的年轻人平均只有28岁,他们既是以热爱与情怀在坚持,也在于他们知道修复这样一部经典老片有重要的价值。
修复经典,既是再现,也是超越。毕竟老片创作时受到当时电影技术的限制,视听效果与如今的一些新片存在差距,对年轻人吸引力就会下降。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让老片保留原有时代韵味,也具备与时俱进的审美特色与审美价值,就能让经典永不褪色。
作为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由此具备标志性的意义。
永不消逝的不仅是电波,更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崇高情感。“红色经典+数字科技”,可以让经典与更多年轻人相遇,从而将红色精神保留、继承和发扬广大。
因此,近年来还出现了根据电影改编的诸多艺术样式,比如话剧、电视剧、歌剧、舞剧等。尤其是2019年正式公演的“中国首部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红色经典+数字科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用26块流动景板完成场景的展现和剧情的切换,实现多时空并行的多重叙事手段,营造出“剧场蒙太奇”的效果。该舞剧成为近年来最成功、最受瞩目的舞剧之一。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有理由相信,通过将红色经典的内涵与新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相融合,赋予其现代化的表达形式,会让红色经典获得更持久生命力,与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相遇,让红色精神永远传承。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