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致敬英烈|隐蔽战线上的功勋朱枫:信仰无声见忠诚
【编者按】
烈士们的血,照亮我们的路。
从2014年开始,国家以法律形式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从那一年起,每年9月30日举行纪念烈士活动已上升为国家意志。
烈士,是一个国家最有血性的人,也是国家遭遇危难时勇敢挺身而出的人。一个尊崇英烈的民族,才是有血性、有希望的民族。那些以鲜血染红旗帜、以生命点亮共和国黎明的人,那些以初心化为自觉行动、以生命践行共和国使命的人,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21年9月30日是中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从这一天起,澎湃新闻连续八天推出“这盛世如你所愿”国庆致敬英烈特别报道,以彰其德,也足以慰后人。
2013年末,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建成,用以纪念1950年代在台湾牺牲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这是官方第一次以纪念广场的形式公开纪念那段历史,846个名字被镌刻在石壁上。
广场中央伫立着四座英雄的雕像。四人同时于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被枪杀,其中唯一的女性朱枫,是党的早期隐蔽战线斗争中的杰出代表。
西山无名英雄烈士广场 澎湃新闻视频直播截图。
“外婆参加革命后信念日益坚定,她一次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不幸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忠诚。”朱枫的外孙女徐云初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作为党和国家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是党的钢铁脊梁,是共和国的忠诚卫士。
而朱枫,在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之外,多了一份勇敢和坚毅。虽然她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已化为人们心中一枚永不褪色的枫叶。
投身革命的富家千金
朱枫又名朱谌之,1905年12月,她出生于浙江镇海的一户富裕人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位富家千金是如何成为革命英雄的?徐云初回忆,自己8岁那年的清明节,母亲带她去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瞻仰参观,望着一排排烈士的墓碑,母亲突然对她说:“你的外婆也是烈士,而且她牺牲得很英勇。”
朱枫
这是徐云初第一次听到有关外婆的情况,当时的她天真地以为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就有外婆的名字,但她瞪大了眼睛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
直到1990年6月29日,徐云初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朱枫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座谈会”。很多朱枫身前的友人和同事,共同追忆了很多关于朱枫的故事。也是从那时开始,徐云初得以深入地了解那段有关外婆的尘封历史。
1925年,还在宁波竹洲女子师范求学的朱枫,积极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支援上海工人罢工。
七七事变后,她毅然离家,参加浙东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组织抗日宣传队、医疗救护队,并出资开办镇海工艺传习所,救济战火中流离失所的难民。
1939年,朱枫把女儿朱晓枫送进浙江龙岩的台湾抗日义勇队属下的少年团后,就跟着丈夫朱晓光去了皖南新四军的随军书店工作。跟随书店,朱枫辗转在浙江、香港、桂林多地,名为经营书店,其实做了不少对外联络和掩护的工作。
朱枫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联丰棉布号和鼎元钱庄,以公方代表身份主管财务,提供情报,掩护同志。
徐云初回忆,外婆和母亲见面的机会非常少,每次见面都是来去匆匆。1946年5月的一天,外婆朱枫送母亲朱晓枫去解放区。走到吴淞口码头,朱枫掏出一只金锁片交给朱晓枫,让她到了解放区要照顾好自己。“母亲当时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永诀。”
1948年秋,朱枫调任香港合众贸易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朱晓光被派到上海工作,上海的一家人热切期盼朱枫回家团聚。
徐云初在北京的家中接受澎湃新闻的视频采访。 视频截图
天有不测风云,团聚之念终成梦。1949年10月,解放军三野十兵团进攻金门古宁头,由于情报失准,战斗失利。中央高层决定,要尽快派人赴台搜集重要军事情报,为解放台湾作准备。
谁能担此重任?华东局有关领导也有犹豫。在朱枫即将调回上海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又让她担此风险,确有不忍。但是当时似乎已没有第二个人选,而且时间紧迫,已容不得迟疑。华东局情报部领导找朱枫谈话征求意见。稍作思考以后,朱枫还是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并立即写了一封外人并不好懂的家书,告诉丈夫:“兄将外出经商,此去将有几月逗留……”
1949年11月27日,朱枫乘坐的海轮在台湾基隆港靠岸。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朱枫在台湾只能单独联系两个人,一人是当时地下党在台湾的最高领导人蔡孝乾,一人是党的秘密情报员、时任台湾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
经历40多天的出生入死,朱枫顺利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得到上级的指示:“速回。”正当朱枫沉浸在工作完成,即将凯旋的喜悦之中时,她万万没有想到,厄运正在逼近。原来,在1949年底和1950年1月,地下党两名领导先后被捕叛变,供出了蔡孝乾。
1950年的2月,几经躲避的朱枫还是落入了魔掌。敌人原以为朱枫这个女子,一定会不堪一击,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朱枫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贞不屈。
为了新中国,含笑赴九泉。在被捕入狱120天后,朱枫昂首走向台北马场町刑场,穿着一身碎花旗袍,神情自若,态度从容。她与吴石等四人被枪决,身中数枪,壮烈牺牲,年仅45岁。
“1951年,母亲知道了外婆在台湾遇难的确切消息,自此改名朱晓枫,作为对她的纪念。”徐云初说。
一群人的接力寻找
由于隐蔽战线斗争的特殊性,朱枫牺牲后很长一段时期,组织上没有举行大规模的公开纪念活动。
但对于母亲牺牲的细节,朱晓枫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妈妈最揪心的是外婆的遗骸在台湾是如何被处理的,她一直想去寻找。”徐云初说。
《朱枫传》的作者冯亦同不仅收集了大量与朱枫有关的资料,也参与了寻找朱枫烈士骨灰的过程。
9月末的一个早晨,已近耄耋之年的冯亦同在南京的家中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前不久刚做完手术的他身体虽然虚弱,但得知记者是来寻访朱枫的故事,他还是欣然答应和我们聊一聊。
冯亦同。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图
“朱枫和我的母亲同龄,也都是就读了女子师范学校。那么一个弱女子,能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毫无畏惧地牺牲自己,作为和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内心真的很敬佩她。”
1995年,冯亦同从一本党史杂志上第一次得知了朱枫的传奇一生,但真正促使他为朱枫立传的则是一张老照片。
2000年12月,山东画报社《老照片》杂志刊发了台湾学者徐宗懋所写的文章《战争后的战争》,在叙述“吴石、朱枫案”的经过时,配发了朱枫临刑前的历史照片,这也是相关照片首次在大陆披露。
朱枫就义前的照片
照片上的朱枫被国民党士兵五花大绑,平静地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她身上还穿着那件她平时爱穿的小花旗袍。
2002年,朱晓枫从《老照片》杂志上看到了这张照片,这是她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摸到母亲的线索。经过冯亦同的联络和沟通,2003年朱晓枫和老伴在上海见到了照片提供者徐宗懋。
意外发现的老照片点燃了朱晓枫内心的希望。她想在有生之年,尽力寻找到母亲的骨灰,并迎奉她归葬故里。
徐宗懋诚恳地接受了朱晓枫寻找母亲遗骸的委托。为了完成朱家人的心愿,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然而经过几年的寻找线索还是断了。
“徐宗懋告诉我们,他已经没有能力再追下去了。他可以确定,朱谌之(朱枫)已永远安息在宝岛的土地上了。”冯亦同告诉澎湃新闻,徐宗懋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其实我们都懂得彼此的心》,打动了很多人,其中写道:“越到后来,我发觉自己真正追寻的并非朱枫的遗骸,而是试图回答许多中国人心中都有的疑问……”
时间到了2009年12月,原本无望的寻找突然有了转机。来自上海的潘蓁先生在台湾寻找和朱枫有相似经历的父亲下落时,意外在殡仪馆提供的一份名册中,发现编号为77的无主骨灰罐署名为“朱湛文”。因为他之前看过朱枫的相关报道,脑海中不禁闪过一丝疑问,这里的“湛文”是否会是“谌之”二字之误呢?
回到大陆后,潘蓁辗联系上冯亦同,告知了他的发现。冯亦同马上把这个猜想告诉了朱晓枫和徐宗懋,大家都认为,潘蓁的猜测很有道理。徐宗懋请自己的大学同窗朱浤源以学者的身份前往殡仪馆代为查询,帮助确认“朱湛文”的身份。
毕竟是60年都没翻过的骨灰罐,味道难闻、阴气很重,即使是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愿意寻找。在朱宏源和友人在纳骨塔中翻遍600多个骨灰罐的时,终于找到了朱枫的骨灰。当时朱浤源打开以红漆写着“77”的无主骨灰罐外套的白色编织袋,发现骨灰罐上写着“朱谌之”的名字。经过仔细辨认,朱浤源发现骨灰坛上的“之”字有连笔,所以才会在后来被登记人员误写成“湛文”,确认这正是朱枫烈士的遗骸。
60年后英雄终归来
骨灰找到了,该如何运回大陆?2010年5月,朱浤源拿着朱枫家属提供的委托书找到殡仪馆管理处,要求代表家属取回骨灰。但管理处表示,朱谌之的骨灰是当年国防医学院存放在这里的,他们没有处置权。与此同时,朱浤源也受到了自己单位的压力,领导让他不要再过问此事。
朱枫的外孙女婿李扬感到不应该让朱教授承受这份压力,于是决定自己想办法运回外婆的骨灰。
“要办成这件事需要两个证明文件。一要证明朱谌之的骨灰存在。二要证明我们是她的亲人。”李扬告诉澎湃新闻。
看似简单的证明材料却耗费了李扬极大的精力,将骨灰运回大陆的难度一点不亚于寻找的过程。
好在经过数月不懈的奔走,在多部门的支持下,李扬终于在2010年11月底将一切手续准备齐备,朱枫烈士的骨灰终于可以回家了。
2010年12月29日,一架运送朱枫烈士骨灰的飞机从台北直飞北京。时隔60年后,朱枫终于以这种悲壮的形式再次与家人团聚,徐云初双手抱过了外婆的骨灰罐,说了一声:“外婆,你终于回家了。”
一年后的7月12日,遵照家属的意愿,朱枫烈士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移送到家乡宁波。国家有关部门包了一架的专机,护送朱枫烈士的骨灰回家。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后,朱枫烈士的骨灰被护送至镇海革命烈士陵园。
朱枫的骨灰抵达宁波。 新华网 图
2006年冯亦同出第一版《朱枫传》时,那时还没有朱枫骨灰的下落。2011年朱枫骨灰安放故土之后,他终于完成了《朱枫传》第二版的书稿。“我等了很多年,为这本书写了结尾,那一章叫做‘回家’。”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一定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那些人。”冯亦同告诉澎湃新闻,自己从2001年开始的那场长跑是他晚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朱枫魂归故里后,他又通过各种机会努力宣传朱枫的事迹。
“作为一名女性,朱枫个人的感情服从了伟大的事业,她用生命填补了海峡两岸的鸿沟,把自己化为一片枫叶,飞过了生死的界限,努力架起一座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桥。”冯亦同说。
如今,在宁波镇海中学校园东南角,保留着占地210平方米的“憩园”一角,白墙黑瓦,朱楼雕梁,别致玲珑小巧,那是朱枫烈士的故居。经过新世纪以来的维护和修缮,成为了朱枫烈士纪念楼,为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阵地和精神动力。
“当年外婆在舟山海边寻找一条回家的船,望眼欲穿都没能等到。但如今她当年遥望的地方已经架起了雄伟的舟山跨海大桥,我多想问:‘外婆你看到了吗?’”今年烈士纪念日,徐云初和爱人李扬再次来到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缅怀朱枫。
“她用鲜血照亮的路,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徐云初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