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彩画里浓烈的“海腥气”,中国美术馆展“青岛水彩”
澎湃新闻获悉,“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青岛水彩”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对外展出。青岛水彩是中国水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岛曾孕育了包括闻一多、徐咏青、吕品、晏文正、宋守宏、陶天恩、陈坚、王绍波等在内的优秀画家,到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青岛水彩画家立足青岛城市文化语境,创作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群体特色的水彩画作品,在全国水彩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次展览展出100余位画家的200余幅作品,其中包括陈坚的《收割》、王绍波的《渔歌》等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
水彩画在青岛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揉进了本土的山海文化,使得青岛水彩又带着一股浓烈的“海腥味”。
展览现场
青岛本身就是一幅曼妙的人间水彩画: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帆影片片,形影掩映。作为中国最早引入水彩画的地方之一,青岛无论城市风格抑或气候特征,天生就蕴涵着水彩表现的“代入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水彩画就风靡此地,经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在青岛的土地上生根、萌发、成长,最终形成了宏丽、爽朗、灵动的地域风格。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在山海文化的影响下,青岛熔炼欧陆风情,孕育出了富有鲜明本土化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青岛水彩。水彩的特质与青岛这座城市湿润、清凉的气质异曲同工。青岛与水彩画的结缘既始于偶然,又出于“人为”,既是时代变革的遗存,又是文化交融的必然。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水彩画亦进入青岛。同时,随着青岛城市的建置,政治、宗教、军事文化、商业以及社会生活习尚等方面的输入,不断丰富、变革着青岛地区的民众生活。一些开明之士以及社会上流阶层开始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研习西洋画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青岛的温度、湿度,以及多雾多雨的气候特点,与19世纪水彩画的发源地英国极其相似,这些恰好契合了古典水彩画独特的艺术呈现力以及飘渺的意境,吸引德国、俄国、日本的众多水彩画家在青岛写生、创作,自此水彩画在青岛萌芽并逐步传播开来。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呈现青岛独特风物的水彩画作品
闻一多先生在青岛大学任教期间,被青岛的美丽景色吸引,当时留下了诸多水彩画写生作品。写生活动对青岛水彩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在风景中写生发展成为青岛水彩画的一项重要的传统。西洋文化的烂漫与齐鲁文化典雅含蓄的交融,促使青岛水彩形成了既提倡明朗通透、率真大气,又讲究水色淋漓、朦胧抒情的艺术特征。在人物画创作方面,青岛水彩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强调以形写神,表现齐鲁大地所特有的质朴与爽朗。水彩画在青岛发展的进程中,还不断揉进了本土的山海文化,使得青岛水彩又带着一股浓烈的“海腥味”,这股“海腥味”并没有破坏青岛水彩的“洋气”,反而使其更加接地气、体现特征,成为青岛水彩区别于其他地区水彩的重要风格特征。
闻一多水彩作品
1930年代初,吕品先生在青岛组建“琴岛画会”,致力于水彩画的教学、研习与创作,为青岛培养了一批水彩画人才。水彩画史上“第一人”的徐咏青先生晚年也定居青岛,从事水彩画的写生创作和培养画家工作。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与文化的发展以及影响力的提升,水彩画开始逐步渗透到商业和广告宣传领域。良友画社、青青美术社等商业西社,以西画的样式绘制电影海报、商品广告,也是早期从事水彩画教学的机构。
吕品《青岛一角》
中国著名水彩画家、山东水彩画会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晏文正早在1943年,就进入青岛烟草公司做美术设计他用水彩画设计的“鹿驼牌”香烟标志,在当时影响较大。后来晏文正一直致力于水彩画的创作与教学。晏文正的水彩艺术兼容中西,将英国水彩风格与中国写意画相结合,展现了水彩画传入中国,并逐步融入本土文化的历程,开创了一种新的水彩艺术表达风格,这种风格对青岛的水彩画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晏文正《风雨栈桥》
晏文正《潮音瀑》
1981年,山东水彩画会在青岛成立,自此,青岛水彩画家有了一个统一进行展事、赛事策划,开展学术交流的组织,也让山东水彩画有了长足的发展。自80年代起至90年代汇集着一大批优秀的水彩画家,晏文正、陶天恩、宋守宏、陈坚、王绍波、陈锡岩、高东方、袁玉堂、初剑、窦凤至、窦世强、王迪、王辉林等,大批优秀的水彩画家构成了一个艺术方阵,奠定了青岛水彩画艺术的基础,也形成了与时代相匹配的艺术高地。1991年,宋守宏当选为第二届山东水彩画会理事会会长,并兼任秘书长。
王辉林《接点》
王绍波《渔歌》
徐咏青《青岛中山公园》
宋守宏《小港之夏》
2011年11月山东水彩画会换届,第三届山东水彩画会理事会成立,王绍波当选为山东水彩画会会长,高东方为秘书长。山东水彩画会适时地将发展目标定位在促进水彩艺术多元化发展方面。这个“多元化”已经不仅是题材和技法上的多元,而是立足当代思想观念和文化语境,在国际视野的格局下,力图使水彩在创作观念、技法和材料上实现质的突破而呈现的多元。青岛水彩也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
高东方《老船》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青岛水彩画传承有序,其发展过程始终注重本土化、在地化的创作理念,具有典型性,“从解放前的闻一多、徐咏青、吕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晏文正、宋守宏、陶天恩,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陈坚、王绍波等,皆为不同时期之翘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青岛水彩画家立足青岛城市文化语境,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水彩画作品,在全国水彩界产生重要影响,为推动水彩艺术的本土化、在地化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成功案例。”
窦凤至《帆之都》107cm×76cm 2014年 私人收藏
窦世强《正月里》
王迪《憧憬》
吕芊溪《波光》75cm×96cm 2021年 私人收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