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分数最高都扑了,冤不冤?
分数最高都扑了,冤不冤啊他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再不写它就说不过去了。
一头扎进国庆档。
目前票房3300万,排片仅4%。
在《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两艘巨舰面前,它的水花完全被淹没。
但这也是国庆档评分唯一上涨的片。
从6.9到7.3。
这片究竟扑没扑——
五个扑水的少年
改编自20年前的日本同名电影,豆瓣8.4。
妻夫木聪、玉木宏的成名作。
当年的超人气青春喜剧,而且拿到了2001年日本真人电影的票房年冠军。
如今有了中国版。
导演宋灏霖,之前的作品你可能不一定有印象。
《怪力乱城之角斗士》《猪太郎的夏天》《所爱非人》《赤狐书生》……
这次的《扑水》7.3,好像也一般。
但看看日韩系改编国片以往的战绩:
《阳光姐妹淘》4.5,《你的婚礼》4.7,《深夜食堂》4.9,《小小的愿望》5.0,《关于我妈的一切》6.9,《动物世界》是上一任最高分,7.2。
一个小小的惊喜。
放在炮火密集的国庆档,场面也就变成了——
片方自嘲。
再加上海报上那句:我想赢一次。
电影里外,好像都是一场青春的放手一搏。
那么不管它现在起不起眼。
我们且走近这少年。
五个高中生,不全力备战高考,去搞体育已经够不务正业了。
他们搞的还是——
花样游泳。
这个故事会成立吗?
先看五个少年性情迥异,皆有刻画。
这个花游队的队长张伟,人就跟他这个名字一样普通且怂,干啥都不上不下。
当上队长跟加入花游队都只是纯属巧合。
加入花游队,只是因为他的吊车尾死党蛐蛐想拉着他一起逃自习课。
成为队长,只是体育老师的随手一点。
他们这个花游队阴差阳错组成了全市唯一的男子花游队,原因是教委领导的口误,把女子花游队念成了男子花游队。
打瞌睡的体育老师遂以为领导要求他们学校成立男子花游队。
这支队伍成立后,直接报名了市里要举办的女子花游比赛,领导觉得新鲜,还点名想看他们的表演。
搞得原本想纠正这个乌龙的校方领导骑虎难下。
这就是相当有“中国特色”的改编。
另外,曾经饱受诟病的各种青春片的狗血桥段,早恋、怀孕、打胎,一概划掉,甚至连高考都没有。
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不狗血。
还有很多不错的本土化改编:
体育老师意外受伤,没有教练,少年们去四处找老师,找到了正在练花游的大妈们。
不过大妈们的花游是这样的——
呃,广场舞+泳池=花样游泳?
再比如,晚自习,班主任突然出现,关掉了教室的灯,突袭检查谁在玩手机,谁脸上有光谁明天叫家长。
训练过程的改编中也加入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日版中,玉木宏那个角色来追车,一追就被车上的小伙伴发现了,然后大家一起在车里开心地吃东西。
中国版对原版细节进行了扩充。
高飞来追车,咬着苹果出场,手拿拖鞋追了半天,但并没有人注意到追车的他,都快绝望了,他扔出拖鞋,车里的人才发现。
戏剧感和喜剧感都更强了,而且也符合这个角色的体育生人设。
王子受伤被剃头,剩下的四个人为了慰藉他也剃了寸头。
花游这项运动本身也给予了观众很强的新鲜感。
但在体育的类型元素下,我们看的是体育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
即使无人在意、相信,我们也要全力以赴。
这是《扑水少年》的浪漫与热血。
比如说,海洋馆楼顶,张伟一个人深夜在蹦床上练后空翻。
比如辛柏青扮演的袁教练在逼迫激发少年们潜力时说的台词:
“没人在乎你累不累,他们只在乎你行不行。”
打鸡血的套路,往往最能引发热血。
所以才有张伟跳出那个绝招时的雀跃,才有一群人一起完成团体表演的震撼。
青春,热血,梦想。
好像已经成为了固定公式。
但仔细品,其中的味道又是不一样的。
如导演所说,改编力度确实很大。
某种程度上,中国版是用原版的架子,填充新材料做出了一个新故事。
精神内核,或者状态上,两版差异很大。
单从这一组对比图里,就能看出。
日版主角团的皮肤偏古铜色,比较有夏天的感觉;
中国版则太白了,明明是花了时间集训的,但没能体现出来,这是显而易见的败笔。
一个细节,中国版里,男主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最难那个动作他死活完成不了。
看完全片,我们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非得张伟来做这个动作。
张伟的动作练不成,高飞去推搡他,连续好几次。
最后惹得张伟崩溃大吼:我翻不过去我能怎么办?
这个细节并非原创,但在日版中是完全不同的用法。
日版里,五个人也是为了求指导,去海洋馆里免费干苦力。
一个眼镜男孩不想干,另外一个少年就把抹布硬塞到他手里,一个不要,另一个又塞回来,反复几次。
注意,这时镜头给的全景。
在中国版里充满了戏剧冲突的戏份,在原版里轻描淡写。
两个少年的争吵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儿戏天真,而其他三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讨论着水箱里的鱼能不能吃。
即使被抹布怼到了脸上,也没人生气,没人大喊大叫。
不止于此。
尽管原版里五人中男主也是队长,但它并不强调队长的概念,也没设置一个极难的非得完成却死活练不成的绝招。
同时,不像中国版,日版没有专业教练的介入,组队练习和动作设计全靠学生们集思广益。
故事中有个重要转折,都是利用媒体的传播,让男子花游被更多人关注并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中国版是利用张伟在医院无意中被路人拍下来的哭诉。
日版是一场乌龙。
少年们在海里训练,被当成了需要救援的溺水者,他们甚至主动、得意地对着镜头宣传起自己的演出。
尽管两版对这个情节的处理都偏喜剧化,但能明显看出:
苦情仍然是我们电影里最强劲的一把调味剂。
但这,又和我们的教育,与整个环境是统一的——
就好像教练会跟他们每个人说一样的话:“你是最差的。”
父母会跟他们说:“你这也就考二本的成绩,练什么花游,赶紧退了。”
男生练花游,难免要面对“这也太娘了吧”的各种嘲讽。
一方面是打压教育,一方面是青年自己也对成为“平凡人”或“loser”深深恐惧。
我们的青春,从童年开始就提前被植入了太多世故。
反观原版《扑水》。
它的魅力,就在于那种纯纯粹粹的青春、健美与活力。
日版最后的表演在女校中进行,在场的大部分观众都是女生。
她们非但没有否认男性柔美的这一面,反而为之深深吸引。
整体而言,中国版总在不断强调“比赛”“赢”的概念。
一开场,就是跟游泳队比赛,为了抢游泳池。
预告片里不断重复着以下话术:即使普通,也要赢,即使平庸,也要不凡一次。
日版则在一场看似离经叛道的演出中,纵情品尝着青春的味道。
中国版加入了各种东西,比如家庭、未来、集体荣誉,本质上是想提升格局。
但其实并没能把格局打开,反而小了。
变得琐碎、现实。
这未必是坏事,但贴近地面,也就降低了青春能飞扬的高度。
在表现人物时。
现在不少国产电影一个特点就是,用台词直给。
生怕观众看不出,get不到。
男主角张伟的旁白开始介绍(大意):我叫张伟,我很普通,因为我们学校就有四个张伟……
甚至连结尾处,这部电影的主题词“我们只被自己定义”,最终也是靠张伟说出来的,不免有喊口号的嫌疑。
相反,日版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旁白。
开场,男主铃木(妻夫木聪 饰)出场。
日版表现男主干啥啥不行,只用了三个细节:
游了最后一名,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最快;
在更衣室冲凉,一只蟑螂爬到了他的脚背上,吓得他“花容失色”;
紧接着,又一个不小心头撞上了桌子。
原版的日式无厘头+直男荷尔蒙被合理地本土化,工整、好玩、热血、温暖。
遗憾的是,这样的简单、轻盈、透亮。
好像不是时代的最强音,不是最能激起观众情绪共鸣的处理。
这也是为什么《扑水》在国庆档里一比,就扑得连水花也不见。
哪怕它已经做了不错的本土化改编,哪怕它注入了更多强烈的矛盾冲突。
一个完全绽放的自我能被看见吗?
我们愿意去凝视青春微小而平凡的光芒吗?
日版一上来就是妻夫木聪游泳,游了最后一名,但气氛一点都不悲,角色虽然在哭,但内心深处并没有把这种失败当回事。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loser、废柴这些词,他们从始至终并没有想要证明什么。
青春就是该有用不完的,没有规定方向的加速度。
青春是如此的宝贵,以至于在青春片不需要去理会其他的杂质。
而当我们的青春片,一次次要背负家庭关系、出人头地、社会歧视、校园暴力等议题时。
你才发现,我们的青春是那么微弱,那么稀缺。
没来得及茁壮地扎根。
没来得及无拘无束地冲撞。
在一重重的压抑,在一次次妥协和闪避中,就长大了。
这样说来恐怕不是青春长出了成熟。
是我们被过早催熟,然后弄丢了青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哆啦C梦
原标题:《分数最高都扑了,冤不冤啊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