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遗忘的葛德石:地理学家为何遭遇政治批判
1952年4月25日《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一位名叫葛德石的人,指出他虽然写了《中国的地理基础》等书,但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替美国金融寡头搜集情报,散布帝国主义的侵略思想。六年之后,中国地理学最高学术期刊《地理学报》再次揭露葛德石的反动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名为葛德石的人在中国影响之大,中国地理学界中 “葛氏之毒” 之深。那么,葛德石究竟是何许人也?
葛德石(George B• Cressey,1896-1963)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以研究中国地理而声名鹊起,自1931年担任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质与地理系主任;1949至1952年间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1959至1960年,继费正清之后担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主席。作为中国地理专家,葛德石半生与中国相关,是中国地理学史书写上不可忽略的人物。
葛德石中西合璧的故居(2015年5月摄于美国雪城)行走中国三万英里
葛德石出身浸会世家。1919年毕业于美国丹尼森大学地质系,1920年入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师从地质名家罗林(Rollin D. Salisbury, 1858-1922)攻读博士,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葛德石对中国的兴趣与堂哥葛德基直接相关。葛德基(Earl H. Cressey, 1883-1979)1910年前来中国,在华三十余年,致力于中国的基督教会大学教育,在民国教育界赫赫有名。在他的影响下,葛德石开始关注中国,并于1923年作为浸会华东差会的一名传教士来到上海沪江大学任教。
1921年东南大学地学系成立,标志着中国地理学的高等教育的正式确立,系主任竺可桢深感当时地理人才匮乏,希望系统借鉴西方地理学。1924年,葛德石在沪江大学创建的地质与地理系,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地学系之一。虽然该系只办了五年,但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地学人才,其中最著者当属气象学家涂长望(1906-1962),他是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
在沪江大学任教期间,葛德石一方面教书育人,一方面系统考察中国地理。1924年夏,葛德石考察了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四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割据,政出多门,野外考察是件非常危险的事,葛德石时常面临土匪威胁。1926年7月葛德石在滦河考察遇匪被抢,仪器尽毁,损失千元。因此葛德石不得不通过美国领事馆,寻求地方大员保护。考察鄂尔多斯沙漠时,冯玉祥和阎锡山答应为葛德石提供庇护,并派出三十六人的护卫队,但是正当考察队要进入沙漠时,突然出现二百多土匪,考察被迫推迟两周。从1924年至1929年,葛德石利用学校假期时间行程3万英里,共考察中国23个省——其时中国共有28个省。
1920年代葛德石的考察照科学地理考察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地理学研究积累了大量可靠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传统地理学足不出户的研究方法。葛德石的中国考察之行成为他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石。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获得大量学术资料,而且发现了当时中国地理文本中存在的错误。近代以来,由于缺少专业机构和物力,中国的制图全面落后于地理现实,康熙年间制作的《皇舆全图》在民初还在广泛使用。西方列强出于各种目的虽有制作中国地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实地考察,往往也会以讹传讹。例如在考察鄂尔多斯沙漠时,葛德石拿着当时最新的英文地图寻找一个名为Borobalgassn的小镇,当时最新的德国地图特意将其命名为Trummer der Stade。葛德石据地图断定这是一个繁华小镇,能够提供补给,可以在此进行研究工作,可他抵达之后发现这里是一片荒沙。原来小镇早在十三世纪就已被忽必烈的蒙古铁骑所摧毁。葛德石深感其时中国地理文本书写之落后,这更坚定了他重建中国地理文本的决心。
重写中国地理教科书
1924年,葛德石在沪江大学讲授中国地理,当时所能发现的关于中国地理的英文材料竟是一本薄薄的宣传册,从此他立志写一部中国地理的大学教材。1926年,葛德石为了配合在沪江大学的教学,将几年来所收集的材料编辑、油印成一本教材,名曰《中国地理》(The Geography of China)。后来,在课堂讲授以及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葛德石又不断对此书进行了增补、修订。1929年7月,葛德石返美前夕与上海商务印书馆签订出版合同。但因为葛德石远在美国,书稿及插图往返颇费周折,直至1932年此书还未出版。同年淞沪战争爆发,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葛氏书稿未能幸免。葛德石只得重写此书。1934年,《中国的地理基础》(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A Surve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终于由纽约的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
自十九世纪新地理学确立之后,西方关于中国的地理著作,在葛德石之前至少有四本,但是这些著作要么缺少自然地理分区,要么人文与自然叙述缺少主线连贯。而中国国内的地理教科书虽然累累充架,但多蹈袭陈言,误谬满幅。葛德石的《中国的地理基础》则融各家之长,而避其短,在地理理念和方法上都有独到之处。首先在地理理念上,葛德石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来解读中国,处处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其次在地理方法上,葛德石以科学方法实地考察中国,并以十五个自然区域,将总体与区域结合,以此理解每个区域的现实与问题。在书中,葛德石对于中国地理有这样的认识:中国人口过密,土地已至极限,应该控制人口;其次中国资源主要是铁和石油不足,工业化有巨大困难,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特别应该与美国互通有无。
1934年,在芝加哥举办的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的年会上,此书一经亮相,就获选为年度最佳地理著作,国内外地理学界好评如云。利物浦大学地理系教授罗士培(Percy Maude Roxby,1880-1947)连续发表三篇书评推介此书。清华大学地理系教授洪思齐也在《独立评论》及《地理学报》上发表书评,对中国地理区划及地图制作方面的内容颇为赞赏。
葛德石打破传统汉学以中国历史与文化为主的书写模式,为西方解读中国提供了地理学范本。讽刺性的是,曾被日军炸毁的《中国的地理基础》,出版不久就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政府教导侵华士兵熟悉中国地理形势的教材。
葛德石为何遭遇批判
葛德石自1934年《中国的地理基础》出版之后声名鹊起,他又先后两次前来中国,特别是二战期间,葛德石作为美国国务院访问教授访问中国,以学者的身份,从地理角度发表对战争以及战后重建的看法,葛德石与政治的纠葛由此开启,这也预示了学者参与公共政治事务的危险性。
1949年中国政权更迭之后,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盛行。这是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起的全国性反共运动,其大肆渲染共产党侵入政府和舆论界,促使成立调查委员会,怀疑和迫害了许多知识分子。最著名的是,麦卡锡主义指责太平洋学会同情共产主义,要求其为失去中国负责,辉煌一时的太平洋学会在1950年被迫解散。葛德石自1925年加入太平洋学会,多次受其资助研究中国,后又长期担任学会董事,与太平洋学会关系密切,因此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次调查葛德石,但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而葛德石在太平洋学会的朋友,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 则接受了长达三年的调查和审判。
就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葛德石依然致力于恢复中美之间的联系,他致信《纽约时报》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的错误。1954年葛德石再次以中国地理专家的身份上书总统艾森豪威尔,对中美关系提出三点建议,其中包括逐步承认北京政权,软化美国在台湾的立场。1961年,葛德石在演讲中声称中苏将彻底决裂,美国应该准备迎接中国加入联合国。十年之内,葛德石的预言均得以应验。然而,就当葛德石在美国遭遇政治调查,不惜遭受指责而为中美沟通奔走呼喊之时,中国对葛德石的批判亦悄然展开。
葛德石的中文名片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使中美关系跌入谷底,中国开始大规模清除美国的影响,地理学界也不能侧身其外,中国地理名家葛德石则被树为典型。1952年《人民日报》指责葛德石为美国文化特务,1956和1958年《地理学报》两度批判葛德石,指出葛德石是帝国主义分子和反动地理学家,他侦察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贫困诿之于人口与自然条件,为三大敌人的压榨辩护;同时,葛德石鼓吹美国对于中国工业化的意义,而真正帮助中国的是苏联而非美国。
经此清算,半生致力于中国研究的葛德石在中国暂时销声匿迹了。直至2002年出版《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才对葛德石盖棺定论: “在20世纪前后约60年间,美、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一些近代地理学的创建者来华考察。虽然动机不一,但也撰述了一些水平较高的地质地理学著作,促进了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其中20年代在上海沪江大学执教的葛德石所著《中国的地理基础》一书,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