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像量子的语言和被语言说出的世界

2021-10-09 0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当然这也包含了他自己。

我想费曼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就是量子物理学本身并不像牛顿经典物理学那样统一和规整,而是由很多科学家在诸多层面分别发现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套针对极小的量子层面的数学表述,所以要想全面的了解量子物理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其二,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就连费曼也经常告诫周围的人,不要去试图问量子物理学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在已经得到的量子理论之上去探索会发生什么。

可能这么说起来有些空洞,如果单拿出来一个量子理论中的现象,比如说量子纠缠,两个相距甚远的例子,竟然可以实现一种超光速的协同,如果这种现象放在现实生活里,就是心灵感应或者隔空取物了。

不断追问量子物理学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终可能会导向形而上学或者神学的境地。所以大多数物理学家会采取一种工具主义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量子理论看成数学公式,去使用就好了,至于为什么,交给无聊的哲学家吧。

费曼的这个断言也仿佛可以成为讨论量子物理学的免责声明,下面就针对量子理论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一点点的思维探索,虽然并不会给量子理论带来什么进展,但也许会改变一些认知方式和模式,对理解日常的一些现象会有所帮助。

量子理论最关键的基石就是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在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以粒子形态存在的,这世界仿佛是一个布满缩小版的台球空间,一个个原子都像台球一样,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是不会动的,而只有碰撞之后,原子就会遵循牛顿定律运动。

在双缝干涉实验以及后续的一系列证据的确认下,现代的物理学家已经达成了共识,所有的物质除了具有粒子性之外,也具有波动性。粒子性很好理解,它就像我们现实世界的不断细分的模式。但波动性又代表了什么呢?说一个物质是波动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用一种通俗的比拟方法来说,粒子性代表的就是一种实体状态的存在,而波动性则代表了一种关系性。粒子就仿佛是一颗颗的珍珠,而波动性就是将这些珍珠串成串之后的项链。

设想一下,当我们把物质不断细分,到最后不可再分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按照常识去想,可能会得到一个非常小的物质,这就是粒子性的想象。但我们再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把一个人无限细分,得到了非常多的小的物质之后,那么人的思维、感觉都去哪儿了,这些性质在细分中被忽略掉了。所以必然有一些特性是无法切分下去的,也就作为整体所独有的,局部所不具备的特性是无法细分下去,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作关系,而由这些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类似于物体的东西,就是波动性。

可以说粒子就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而波动表现的就是粒子之间的关系。但量子理论中还有一个更加诡异的测不准原理,也就是说在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我们只能更精准的测量一种,当我们选择观察粒子性,那么波动性就变得模糊,反之亦然(如果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无法同时获得位置和动量的准确测量)。

这就好像是给了我们一副近视镜和一副远视镜,可以通过它们看到不同的东西,但我们无法把它们同时戴上。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实在的情况,只不过是针对人的测量能力,或者说认识能力,但却也诡异的表现出,当我们想测量粒子时物质就是粒子的,当我们想测量波动时,物质就是波动的。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一些的就是,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认识的方式,或者说分类的方式。所以世界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这些认识方式的叠加,只有当我们从某个角度认识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向我们呈现出我们要看的那个方面。

而这种世界存在的方式,就可以被看作量子理论中的“叠加态”,著名的薛定谔的那只猫,就是处在生与死的两种可能的叠加态当中。在量子理论中,世界仿佛是可能性的叠加态,只有当我们去观察并且参与其中的时候,叠加态的方程才会坍缩成某一种可能并向我们呈现。

以上这些就是在不涉及任何数学和物理实验的情况下,能谈论的量子理论了,在深入了解这些理论的时候,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和量子理论之间的“纠缠”。

语言的量子隐喻

语言也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如果我们把粒子和波动抽象为个体和关系这两种模式的话。

语言是由最小单位词汇构成的,这些词汇可以被看成一个个独立的粒子存在,当然这些词汇是有其代表的意义的,只不过含义可能不唯一。当我们把词汇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句话的时候,更重要的往往是语境,而不是具体某个词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词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表达一句话的关键,这也就是语言的波动性。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一个女孩种的树上有一些黄色的叶子,她把它们染成了绿色。她的邻居正在找一个绿色的主题,这个女孩就对摄影师说,拍我的树叶吧,它们都是绿色的。

第二天,一位植物学家来找女孩,想要研究一下她树的绿色叶子,可女孩又说,这些叶子不是绿色的。

同样的一棵树,对不同的人,女孩说出了不同的判断,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在这两个判断中,说给摄影师的绿色指的就是颜色,而说给植物学家的绿色就是指生命的、自然的颜色。

如果语言仅仅是粒子的,就无法把这两句话区分开,这是必须要用到波动的关系特性,也就是通过语境来去判断这个绿的到底指的是什么。但这样一来,也会带来语言的测不准问题,当我们关注某一个词的真实含义,往往就会忽略掉语境的关系,但当我们把焦距拉开,关注语境的时候,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也会被模糊掉。

实际情况就更不是如此的简单,设想一下当我们想要表达的时候,是如何挑选出一个个的词组成的句子?是什么力量,让我选择了用“选择”而不是“选出”或者“选中”?如果说背后是我们的意识或思维在其作用的话,那么在词语被选出前,意识或思维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的(因为在日常的体验中,思维和意识大多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的)?

如果不是意识在主动的挑选词汇,那么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意识恰好碰到了那个他想用的词,就说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么?而且我们还要面临着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程度的词汇这种复杂的情况,在一个没有语言的大脑深渊中的意识,究竟如何点亮自己,在神经元中划过一道闪电,将词语找出并连成句子的呢?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一句话也许能够带来启示,他说,图像激发幻想,言语刺激占有欲。意思就是图像往往能够描绘出诸多的可能性,而文字最终把这些可能性固定下来。

如果用量子理论来构造一个语言的隐喻的话,就是围绕着要表达的意思,在意识中会有一种叠加态的存在,很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叠加在一起,当我们的思维说话的时候,这些可能性坍缩为我们真正说出的那句话。

当然,有的物理学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隐喻,目前有一些理论倾向认为人类大脑就是一个量子系统,语言也就是这个量子系统的一种表达产物,所以语言就具有量子特性。对此在人类还没有充分了解大脑产生意识的原理之前,也只能被当作是一种合理的假设,对此不能太当真,也不能轻易否认。

但当从量子过渡到语言的时候,这种同构带来的发现,可以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就是对世界整体的认识上。

从量子、语言再到整个世界

量子理论带来的一个重大启示就是当我们将某些物体无限细分下去的时候,总有一些属性是无法再分的。反过来看,量子理论会带来一种被称作“涌现”的特性,也就是整体具有局部不具备的特性。这一点在人类身上最为明显,单独组成人体的那些原子、分子甚至器官都不具备思考的能力,但当它们组成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能思考的生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总体并不等于局部的加总,或者说局部在构成总体的时候,它们的排列关系,互相之间的组成方式会带来总体的一些全新特性。如果用粒子性和波动性的抽象来说,就是实体和关系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整体。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感官能认识到的首先是实体,每一个存在的物品,春花秋月,潮起潮落,这些都是一种实体化的认识。但在这背后,诸如牛顿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都是代表着种种关系。除去这些高深的内容,哪怕是走在路上,我们依然能通过鞋子感受到摩擦的存在,在磁铁吸引中感受到磁场的存在,关系也同样是可以被间接感知的。

世界仿佛是一块蛋糕,能被认识到的最终形状取决于我们怎么切它,但我们也不要忘记,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快的蛋糕,还有蛋糕之间的缝隙,那种关系,代表着我们当时切它的痕迹。而且当我们真的切割开的时候,可能就割断了一些关系,世界就不再是那个原本的世界,而只是被我们人为分离的世界。

世界是粒子的,也是波动的,是静止的,也是运动的,是实体的,也是关系的,是局部的,也是整体的,世界还可以是很多,也许我们根本就认识不到,也许我们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方法,从而可以还原那个坍缩的波函数,接近那个真实的世界,但我们仍旧永远也无法触达它,那个整体的、现实的、存在并变化着的世界,而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认识来获得一个属于我或我们的世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