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外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激辩大学智库:为政府提建议要客观真实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张巧雨 记者 岳怀让
2016-05-31 17:2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智库”概念以来,如何促进高校专家学者为政府管理建言献策,成为重要课题。

5月28日,中外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中外的17名学者参与会议,研讨会以“公共管理/政策学院和社会发展”为主题,包括“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公共管理/政策学院的社会责任”两个分议题。

“社会发展开始呈现参与主体多元化和诉求表达多样化的特征。”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开幕式发言时表示,“社会对大学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要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共管理或政策学院是各国高校研究政府改革和城市治理的重要学术单位,也是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机构,更是各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讨会上,各国学者对自己所在学院的智库建设情况进行了分享。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指出,“大学智库要有独特性。”

针对这一观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杨开峰。他认为,作为大学的智库,和其他服务于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还是要有所不同,大学既要研究那种很“硬”的政策,也需要研究一些理论方面的“软”的内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从另一个角度对“独特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采访中称,智库这个概念现在有点泛化了,中央文件明确界定了智库的概念,是研究咨询机构,这和历史学、经济学这类基础学科的研究不一样。

智库概念在中央文件中首次被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薛澜表示,基础学科的研究对政府决策一定有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智库研究。比如,塞缪尔·亨廷顿写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政策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研究不是智库研究。

在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张蔚文提出智库如何在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保持独立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薛澜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要区别独立性和中立性的概念。薛澜提到,在美国等其他国家,一样有机构通过捐赠来资助高校研究,但在捐赠时会有协议,协议里明确规定了机构在研究中的参与程度,比如在会议中的票数占多少,要尽可能减少他们对研究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钟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补充,用客观性来表达,或许比独立性、中立性更准确,要保证为政府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客观真实的。

来自美国的两位学者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发言。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院长Susan Collins表示:“对于社会责任,公共政策就在于必须很好地回应社会问题和挑战,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合适的对策。”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副院长Jennifer Prah Ruger补充称:“对学生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的培养很重要,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解决或改善城市问题的治理。”

而钟杨则认为:“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便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很多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大学是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前的最后一关,他们必须学会容忍辩证思维,这对他们非常重要。”此外,他还建议,“推行一系列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切实参与到社会服务和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并培养他们身为公共管理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