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这样的剧早点被“打胎”才好
我倒是有几句话,要为青春片/剧辩白一下。和偶像剧一样,青春题材也是有明确定位和受众的剧种。它们往往由当红的偶像主演,铺设夸张也明快的剧情,在爱情和奋斗里纠葛。
这里的意思是,关于青春题材影视剧的批评,很多来自受众需求的错位。要知道,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很难喜欢糖果般肤浅的青春剧,而“肤浅”本身又恰恰是这类剧的特征。
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假如大腹便便的深刻大叔,反感青春剧太幼稚太儿戏,那问题不一定是剧作本身的,恐怕是大叔自己的问题——你本来就不是目标观众嘛。
好了,辩白说完,当我试着理性、客观、平常心地看待《那年青春我们正好》。结论是:它烂死了!
粉丝们把心放到肚子里,我没兴趣写它之所以烂的一百个原因,因为不值得。我有兴趣的是,为什么在我们的青春题材影视剧里,会有越来越严重的“只要颜,不要脸”现象。我一点也不会质疑刘诗诗、郑恺的颜值,就像我对《匆匆那年》里的彭于晏和倪妮也没意见。问题从来都不在演员,在这批导演们看来,似乎有了演员的“颜”,那么剧情、人设和其他都可以不要脸了。青春片里没完没了的打胎,偶像剧里千篇一律的坏小子配乖乖女,这些速朽品谈不上什么主题,随手丢一点金句,喊一喊“努力”、“奋斗”就交差。
在今天,我们的青春片、偶像剧在商业化的创作思路之下,肤浅本不是什么过错,但“不要脸”的价值观让人烦恼。在《那年青春我们正好》这样的戏里,弥漫着暴力、扭曲和流氓主义,对女性的不尊重,和类似“老炮儿”的失落和愤世。
与之相应的,是儿戏抵死的制作水准,让刘诗诗和郑恺扮中学生,配以敷衍的妆化和布景,加上过家家式的对白,我都为演员感到尴尬。要知道,我们的青春不曾只是这个模样,在第六代导演里,青春是时代的烙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里,记录了成长的阵痛;贾樟柯的《小武》,是被抛弃的小镇青年的黯淡青春;路学长的《长大成人》,则是一大人青春的测写,个人与时代相互交集,把理想和现实碰撞出火花。即便是《爱情麻辣烫》里,也会有高圆圆那段青春爱情,是单纯的可爱的富有想象力的。
很难想象《爱情麻辣烫》的青春,放在今天的青春片、偶像剧里是什么模样。打胎、出国或者死掉,乖乖女爱上小流氓,似乎没什么机会跳出这样的俗套。
每年我都会看一些青春片,偶像剧也是我的菜,“道不尽的青春”里是成长的甜蜜和痛楚。正因此我才讨厌《那年青春我们正好》式的快餐作,只要有当红偶像的“颜值”,就可以不要制作和主题的“脸面”,这样的剧还是早点被“打胎”才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