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父辈的故事,值得更多地被讲述

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2021-10-01 17:5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国庆长假,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我和我的父辈》。

看之前,我刻意屏蔽掉了与影片有关的各种信息,不是担心被剧透,而是想带着一种陌生的眼光去欣赏它。在各种文艺作品中,父辈的形象,难免有被限定、被固化的成分,我想看一下《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能不能带来一些新鲜感。

我出生于1970年代,我的父辈所处的年代被饥饿与贫穷困扰着,但在那么困苦的年代,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仍然有着对生活的追求。

出生于1973年的作家梁鸿,将这种追求具体在一件白衬衣身上。她难以想象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父亲,为何会拥有一件永远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的白衬衣,这或许是生活中某种诗意的坚守。我关注到梁鸿讲述的这个细节,是因为我的父亲也有一件同样的白衬衣。

因此,在看《我和我的父辈》的时候,章子怡导演的四个短片之一《诗》,成功引起了我的共鸣。

黄轩饰演的父亲,在荒凉贫瘠的地方从事人造卫星研究,虽然是一个神秘的职业,但父亲仍然是童心未泯的父亲,他对自己的孩子说自己是个诗人,工作是在天空上写诗。虽然他留给孩子的诗歌作品,仅仅是恶作剧般的在纸上写了个“诗”字。

但这足够形象地勾勒出那一代父辈的集体形象——他们乐观,拥有一种闪光的理想主义,是最值得被继承的一种精神。

吴京导演的短片《乘风》所塑造的父亲,相对而言离当下远一点儿,但短片通过一系列细节的展示与塑造,成功地把抗日战争时期的父辈形象,拉到了现实当中。

《乘风》中的父亲,是骑兵团的团长,电影在表现骑兵从青纱帐中冲出集结,以及从敌后包抄作战时,使用了一些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不仅提升了电影画面的观赏性,也成功激起了观众的共情心——美与浪漫,愈加能映衬战争的残酷,一名父亲的付出与牺牲,应该被更好地铭记。

《我和我的父辈》的前两个单元《乘风》与《诗》是深沉厚重的,后两个单元《鸭先知》与《少年行》则是轻松幽默的。

徐峥导演的《鸭先知》,讲的是第一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他饰演的父亲可以代表改革开放后那一代父辈的形象,好奇、冲动、敏感、胆大,他们被心里的梦想激励着,被活跃的时代鼓舞着。他们的知识分子形象里,也藏有实干家的百折不挠,正是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敢想敢干,才开辟了一个好时代,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地讲述。

沈腾导演的《少年行》,用时空旅行的概念,包装了一个有关父亲的责任的问题,在整个短片爆笑的氛围里,沈腾轻松地化解了父亲的新定位、父子关系、家校关系、子女教育等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个“无所不能”的父亲永远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但就像片子最后父亲毅然走进大海把溺水的儿子托举出水面一样,《少年行》的价值观还是穿透了时间与空间,回到一个最为朴素的立场上——父亲的臂膀,永远是孩子起飞的平台。

每代人的父亲各不相同,父亲在被时代影响的同时,也塑造了孩子的目标追求与梦想。

我试图从《我和我的父辈》当中四位父亲的身上寻找共同点,发现能找到许多,但又无法更具体地把这些共同点讲述出来。“中国式父亲”的群像面孔,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在漫长的时间段里,他们游走于家庭与社会、责任与使命之间,努力地去争取成为一名好父亲。

《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就是把四代人的父亲的争取过程,串在一起讲述了出来。不同的观众群,都可以自取所需,从里面找到又一次认识父辈的角度。

    责任编辑:王磊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