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剧本杀成了“恐怖杀”?
原创 开菠萝财经团队 开菠萝财经
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原创
作者 | 宛其
编辑 | 李秋涵
剧本杀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方面,它正成为年轻人新型且新潮的社交方式,据美团平台数据,截至2021年4月,剧本杀线下门店已达4.5万家。另一方面,随着行业被越来越多大众玩家接触,部分游戏中所包含的恐怖、暴力等元素开始引发关注。
9月22日,新华社客户端发文:“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馆”……少数一些商家开始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宣扬暴力、灵异,以此为商业噱头吸引年轻人。
并且,微博还出现了一个词条#00后小伙沉迷剧本杀经常半夜大吼大叫#,讲的是一位王女士上大三的儿子沉迷剧本杀,因受到剧本杀情节的影响,稍不如意就要发火,并且扬言要杀了她。
网络上也开始出现,剧本杀该怎样监管的讨论。
9月23日,《半月谈》发文指出,剧本杀行业野蛮生长,一些商家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嵌入恐怖、暴力、灵异元素。并指出,看似新鲜的朝阳行业,正因监管缺位而潜藏风险。
2013年,一款译名《死穿白》(Death Wears White)的英国游戏经过翻译后引入中国,这是国内流传最早的剧本杀,此时被视为类似于狼人杀的游戏,随着后续的发展,剧本杀内容多样化,逐渐成长为一种丰富的内容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剧本杀,都在野蛮生长,但这个没有被监管的新兴行业,在走向主流的过程里,势必要审视内容尺度的问题。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剧本杀行业正在面临新的行业拐点。
到底有多“恐怖”?
李可第一次去玩剧本杀,就被吓得不轻。
当时七个玩家围着桌子,每人桌前摆着一盏小电蜡烛,光影从下往上照到玩家的脸上,身后是漆黑一片。一些情节里还会有人突然在她背后出现,配合上恐怖的音乐,“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是‘吓死人’的状态”,她回忆。她抽到的角色得构思进入一个房间,当时门突然打不开,有个人伸手来抓她的腿,远处还有一个人的“脖子”只有皮儿连着,歪在一边。
“能不能不要这么恐怖!”李可惊呼起来,整场游戏,她都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
玩完剧本杀之后,她独自开车回家,为了驱逐恐惧感,把音乐放到最大声,一路唱着歌到家。这种状态维持了一个月,李可仍心有余悸,晚上洗澡也要将一猫一狗抱进浴室,手机开着视频将声音填满整个房间。
这不是个例。一位资深剧本杀玩家告诉深燃,他玩过的剧本杀里,有的恐怖医院、精神病院的题材,玩家可以做手术解剖,吸血鬼题材,还会将“血液”滴到玩家手上,他听说,青楼、妓院的灵异题材,甚至会有“圆房”的戏码。
在美团App、大众点评App等平台上搜索剧本杀,不仅有恐怖主题的剧本杀店,店铺可选本的关键词也大多带有“恐怖”字样。
深燃走访了北京朝阳区一家剧本杀体验店,在地下一层,有一间专门以恐怖为主题的房间,墙上都是恐怖图片。“加上一些人体小道具,再放上音乐,基本能达到恐怖的氛围。”店家高蕊向深燃介绍,恐怖主题的剧本在店里至少排前三,是受欢迎的类型。
事实上,场景只是“皮”,剧本内容才是“魂”。
经过短短几年,剧本杀在类型上,“暴力和灵异元素已经非常泛滥了。”剧本杀编剧陈晨说。作为编剧,他为了测试剧本,一度每周都要玩一车(指一局),对市面上流行的本子非常熟悉。
他告诉深燃,他觉得剧本杀里专玩恐怖本的玩家不算多,市场上的恐怖本,占两到三成左右。很多带有“恐怖”元素的剧本,其实并不是单独提出来,一般是跟其他类型的本子相结合,比如说,情感本(主打情感的剧本)一开始内容比较欢乐,后来画风突变,僵尸、吸血鬼开始出来。一些普通剧本里带有恐怖元素,很常见。
这类剧本的文本也会有所不同,“最后结局文本描写非常的暗黑化,完全翻转了之前那种明亮的风格,同时也会在语言中制造惊悚感。比如某一个情感本,前期在讲述好友情谊,最后推理真相藏着细思极恐的细节。”与此同时,有的店家也喜欢加一些动作,比如突然把灯关了,“弄东西出来吓你一下,一些专业的NPC(非玩家角色)也很会搞恐怖氛围”,陈晨表示。
不“恐怖”不行吗?
导致部分剧本恐怖的原因有多重。
剧本杀的故事核心,就是多个玩家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DM(主持人)的带领下完成游戏。张威解释,绝大多数剧本杀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真凶”。一开始,有部分玩家只是将它视作有剧情内容的狼人杀,以寻找凶手为目的,但随着剧本杀的发展,内容逐渐多样。
“剧本杀天然就带着‘恐怖’、‘灵异’的元素。”陈晨表示。适度的紧张感,并不会让玩家不适,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满足玩家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店家通过装修设计和实景桥段,将塑造相对应的情境氛围将玩家代入剧情当中,出格的内容也开始冒头。
为了塑造恐怖,有的店家和创作者,开始走向“套路”。
一个是内容端的良莠不齐。
陈晨介绍,现在剧本杀的创作者很多是兼职,或者由其他行业转型而来,如影视编剧、网文小说作者等。“一开始就是要抓住玩家的眼球,所以很多剧本一上来就有很多凶杀”,陈晨表示。他遇到的情况是,有的“剧本的题材、创意想法到了一个点,必须要实现恐怖的效果。”因为它有情感沉浸,有的剧本杀也会用一些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勾起玩家的感受。
在剧本发行方面,缺乏监管,从业者同样鱼龙混杂,张威就表示,市面上大热的本子,很多涉及灵异、恐怖甚至黄暴等元素,他采买的剧本良莠不齐,玩家爱玩哪一类就会扎堆出现哪一类。由于没有内容监管,抄袭、盗版,也是困扰行业的一大顽疾。
一个是消费端,店家也缺乏约束。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预计国内实体剧本杀2021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4.2亿元,消费者有望达到941万。巨大的商业价值开发潜能,也让一些店家铤而走险。
张威很坦诚,为了打出差异化,更能吸引客户,一些商家会专门购买恐怖、灵异的剧本,“在业内的确很普遍”。
而追求惊险刺激,正是部分年轻玩家追求的方式。
来源 / 视觉中国
多位资深玩家跟深燃分享,他们喜欢玩剧本杀,就是冲着这类元素来的。
一位网友发微博称,“灵异也好、暴力也好,如果是沉浸式体验,场景必须远离现实。”在他看来,一些设定在古代、末日废墟、封闭落后村落这类时空交错的灵异剧本,不管是不是沉浸体验,给他带来的感受是,走到马路上看到钢铁丛林、车水马龙的现实世界,就要知道梦该醒了。这种可以短暂脱离现实世界的感觉,或是他喜欢的原因。
这带来的结果是,它能让部分爱好恐怖、灵异内容的创作者、店家有发挥空间。但没有审查尺度的限制,为了吸引玩家,简单粗暴的猎奇、灵异内容,在市场泛滥,也有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对于“恐怖”内容爱好者来说,在影视作品、网文小说无法满足的体验,可以在剧本杀中获得。但对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人来说,过多的惊悚内容,则会将他们劝退。
玩家小文就告诉深燃,他第一次去玩剧本杀,角色又是自杀,又是跳楼,还涉及伦理问题,让他一时间难以接受。而他隔壁的人玩的是“鬼片”,有玩家拿到的角色是,一个被霸凌致死的女高中生,要找出真凶。这次体验后,他说,对剧本杀已经没有兴趣了。
应该怎样监管?
现在,剧本杀野蛮生长,参差不齐的内容,最让外界担忧的,是对青少年的影响。
剧本杀的确在年轻群体里更受欢迎。美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剧本杀商户在开店选址上更偏爱城市热门商圈,其次是写字楼附近,选择学校周边的门店占比12%,瞄准年轻消费人群。而不论是新华社还是《半月谈》的评论里,都不约而同提及青少年。有店家甚至表示,“现在生意难做,不搞点‘重口味’的内容,客人不感兴趣。”
高蕊提到,开店以来,她接待过的最小客户是14岁的初中生,当时他叫上自己的同学一起来店里过生日。陈晨也在测本中接触过一些青少年,他发现,他们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甚至超过一些成年人,对表达能力和提高自信心是有帮助的。此前还有剧本杀从业者告诉深燃,他们在尝试做“亲子剧本杀”,适合家庭游戏,增进互动和感情。
某种程度上,剧本杀是社交游戏,也是一种新兴的内容载体,它可以传递真善美的故事,也能以粗暴的感官刺激吸引眼球,重点在于大家如何使用它。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陈建华接受《半月谈》采访时就提到,“剧本及剧情的引领很重要,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适度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参与者释放精神压力、丰富想像力、加强人际沟通,但如果内容过于恐怖刺激,参与者又缺乏辨识能力,反而会混淆现实和剧情。”
眼下,缺乏监管的剧本杀,一部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和深燃的交流里,有认真做内容的创作者表示,欢迎监管的到来,反倒可以激发行业更健康的发展。
美团报告数据显示,66.6%的剧本杀及密室逃脱商家认为,当前行业“缺乏政策支持,缺乏行业安全感”。适度的规范,能让行业更好的前进。
到底该如何让行业更良性的发展,也是部分从业者在思考的问题。
多位店家表示注意到网络上对剧本杀监管的讨论,均对深燃表示,不管是剧本杀店还是密室逃脱,线下店铺的确没有标识“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等提示。高蕊也告诉深燃,现在的确并无要求进行相关提醒。但她不排斥监管的到来,表示不担心由此而影响店面生意。
对于恐怖元素的内容,在创作端,尺度在哪里?在内容触达消费端时,店家是否做好充分告知玩家恐怖系数的准备?青少年在线下门店接触不适宜的剧本杀内容时,店家是否有规避机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甚至有不少玩家建议,支持考虑剧本杀的“年龄分级”,“一部分内容来匹配14岁或18岁以下年龄的玩家”。
当一个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势必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这也正是行业在发展的表现。
李可说,第一次去玩虽然被吓得不轻,但她看着朋友们玩得很尽兴,没有因此排斥剧本杀。她表示,以后不玩恐怖本,未来会玩一些情感、欢乐向的本子。
张威对剧本杀行业的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积极正向的内容势必会冲击剧本杀原本“黑暗”的内容。各项旅游业、博物馆业务也正在接洽剧本杀业务,陈晨就告诉深燃,他正在做一个关于公益活动的本子。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玩剧本杀,“可以包容灵异之类的题材,但不意味着,就必须用灵异来刺激游戏好奇心。”经历了成长“阵痛期”,剧本杀的未来才会更广阔。
*题图及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可、陈晨、小文、高蕊、张威为化名。
你玩过恐怖类型剧本杀吗?体验如何?
原标题:《剧本杀成了“恐怖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