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豫园文物失而复得?百年湖心亭茶楼楹联“重现江湖”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6-05-25 17:2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近日,ID名为@“阅江楼主2013”的博主发布微博称,上海豫园一文物“消失多年后再现”,系道光年间重臣、两江总督陶澍题写的湖心亭茶楼楹联。

湖心亭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晚清以来文人墨客在此赋诗作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等外国贵宾也曾来此品茗。这里的文物为何消失不见?又为何失而复得?澎湃新闻在第一时间联系了博主。

“重现江湖”的楹联

从浙江寻回的上海文物

消息发布者龚伟强(微博ID“阅江楼主2013”)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多年从事电视传媒行业,近年来主要关注上海历史文献和影像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几天前,他从一位浙江文物商人那里看到了这件文物的消息。

“我的一位浙江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幅黑乎乎的图,说是在上海老城厢买了一块旧门联,拉回浙江家里擦拭后发现是豫园湖心亭茶楼的遗物。”龚伟强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龚伟强出生在虹口,小时候住过虹口区内不多见的别墅洋房,也住过广东人在上海聚集的石库门弄堂,“对老上海的一砖一木都抱着敬畏的心态”。因为长期关注上海历史与历史遗物,他身边有不少趣味相投的朋友,也和一些文物收藏家、古董商人打交道。

“还真别说,眼下那些年轻的文物商人,虽说学历并不一定高,但他们常年在文物堆里泡,见识的实物很多。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他们知道利用网络查寻相关文献,以确定所见物品‘对与不对’,继而发掘‘猎物’背后的故事……”

龚伟强说,看到朋友圈后他第一时间给这位浙江商人留言,希望他暂时不要出手,更不要让这件宝贝流入其他省市。同时,他与上海文史界的几位朋友分别联系,请他们根据现有照片作初步判断,确定它可能或不可能是豫园湖心亭茶楼的遗物。“所有看过照片的朋友都说是可能的。”

“既然大家都说有可能是湖心亭的遗物,我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要让文物回归上海,”龚伟强告诉澎湃新闻,“好在我与浙江的这位朋友比较熟悉,几个来回他就答应了,次日晚上木楹联就被送到了上海。当然他开出的条件我也照单全收。”

这块楹联果真是上海豫园湖心亭茶楼的遗物吗?是什么年代的遗物?什么人什么时候卸下来的?上联在又哪里?

晚清豫园老照片

楹联“身世”之谜

在龚伟强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块楹联。经物理测量,该木质楹联宽31.2cm,高145cm,厚1.7cm,“野笛一声人过桥”几个大字旁有陶澍题签,贴金的痕迹依稀可见。楹联右下方有缺口,顶部亦有伤痕。“很可能是顶上的金属挂件被人强行撬走而留下的。”龚伟强说。

上海豫园最早是由明朝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建造的私家花园,清朝年间被商人买下,曾几易其主。晚清时期,园内楼阁曾被各行业用作会馆公所,其中布业巨子祝韫辉等人在“小方亭”旧址造了一座六角亭,名曰“湖心亭”,作为布商议事场所。后来湖心亭改为茶楼,分内外厅,楼上是雅座。

资料记载,晚清时期湖心亭曾挂有一副楹联:“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据称为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所写。

然而,《陶澍文集》中收录的湖心亭楹联,与实物上的文字有些许差别。在《上海豫园绝句三首有序》一篇中,陶澍描写清末豫园“奇秀甲于东南”的面貌,记录湖心亭、三穗堂、得月楼、一笠亭等“轩亭四映”的场景,并“各书楹帖一联以纪之”。其中,“湖心亭云: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

那么究竟是“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实物)还是“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文集)?

晚清湖心亭

针对这一疑问,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上海史学者段炼在采访中向澎湃新闻表示:“陶澍很可能即兴题写了一个版本,而在事后收录文集时将不完善、不满意的题句做了修订,将其改为一首完整的诗。经过文学的加工后,跟原始题句有所不同,因此不能以文集中的文字否定实物。”

此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邵文菁向记者提供线索,清末名臣郭嵩焘曾在日记中记载:“游城隍庙……中构一堂,有陶云汀宫保联云:微云几片石临水(注:此语记不甚确),短笛一声人过桥。”从下联来看,与目前找到的实物(“野笛一声人过桥”)较为吻合。段炼认为,郭嵩焘这一记录与陶澍题字的年代相近,跟当时现状可能更吻合。

关于上联,段炼告诉澎湃新闻,“可能有所指。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有三大特点:皱、漏、透。这块石头‘孔多如蜂巢’,据说在石头下方点火会呈现‘百孔冒烟’的形象。因此如果上联有所指,‘叠烟千层石在水’(原始题句)更贴切。”

至于眼前这块楹联是否是湖心亭茶楼早年的遗物,甚至是道光年间布业公所的遗物,段炼表示,因为暂时没有找到相应的豫园老照片,最有力的证明办法还是请文物专家鉴定木板年份。

1958年的湖心亭

“寻找上联,物归原主”

湖心亭茶楼楹联的命运为何辗转流离,要从豫园经历的沧桑变迁说起。

据段炼介绍,豫园历经外患与内乱,遭到不少破坏。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豫园点春堂设城北指挥部,1855年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遭受严重破坏;1860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清政府与英法军队勾结,把豫园作为驻扎外国军队的场所,建造西式兵营,园景一片狼藉;清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豫园不仅经常易主,还屡遭分割。

“1924年,上海城隍庙遭遇过一次重大火灾,还殃及了豫园一些建筑。后经筹资改造,湖心亭和九曲桥的面貌有很大变化,一些旧的文物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更换或者丢失了。”段炼说,“而当代豫园的修复,又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修整、60至70年代的破坏、80年代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等人根据记载和推测进行的重修、90年代的增建,以及21世纪初的功能完善。”

段炼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湖心亭茶楼几经整修,这幅楹联很可能被取下并流入民间,因此现在还有些老人能回忆起来。

今天的豫园和它最初的面貌已经有很大差别,园内的荷花池和九曲桥现已划在了园外,园内不少楹联都是后来重写的。陶澍文集中记载的三幅楹联早已不见踪影,除了三穗堂“城市山林”匾额,这位两江总督在园内留下的遗迹也几乎没有了。而“重现江湖”的湖心亭茶楼楹联若果真是当年遗物,无疑是昔日园林面貌的见证。

龚伟强说,他希望呼吁热心读者寻找缺失的上联,更愿意将楹联物归原主,让它回到豫园,留住一段属于上海的历史记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