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个上海”:一周城市生活

陈鑫培 里斯本 王越洲 薛之韵
2021-10-01 10:0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申君以及青龙镇,但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中,直到近代上海才慢慢走到文化舞台的聚光灯下,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特色的海派文化。上海文化是如何发展和被塑造的?本期我们将回顾9月25日在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讲座,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明教授分享了他关于上海的文化流向的思考。同时,本期主题推荐整理了从建筑、商业、个人等层面讲述上海文化的书籍,与读者分享。

(本期主持:陈鑫培)

近期回顾

寻找上海的文化流向

9月25日下午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王晓明教授以“五个上海”这样十分概念化的主题,完成了2021多伦讲坛“城市-空间-记忆”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回溯百年来的沧桑变幻,将上海人文化形象与上海城市精神内核的时空变化过程描述了一遍,并对未来上海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文化样貌作了系统性的预测。

这个话题十分巨大,涉及的学科起码有七八个,大师级学者也要耗费几十年的功夫去观察、体会,且必须拥有多重视角才能完成比较,否则必然陷入“站在上海夸上海”的套路陷阱。在王晓明看来,城市空间与人的身份的变化,是“五个上海”分别寻求定义的最为重要的客观基底。也就是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的“上海人”是什么人、他们在怎样的城市空间当中怎样维系生活,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再谈那个时候的上海人想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希望城市怎样变化,才会有理可据。

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明。多伦现代美术馆 供图

第一个上海是“老中国的上海”,大概从北宋建镇及以前,一直持续到1860年左右,此后以老南市区的范围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整体上呈萎缩之势,目前呈现为旅游景区。这也是外地游客来沪会看的地方之一。

第二个上海“租界式上海”奠定了当代上海各方面的基础,并非是在前一个上海基础上发育的,而是主要由西洋式的力量、资源和制度文化塑造的,城市空间也由“越界筑路”等诸多方式大大推向外围,完成扩展,基本上确定了现在上海的城市范围,以及上海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层次和地位。这一时期上海被公认是“欧洲以东直抵太平洋广阔土地上最大的城市”。王晓明提醒道,这一时期的上海是特殊的,不要低估也不要高估上海与周边、全国和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要更明确地看待“租界式上海”的文化实质。

王晓明教授提醒我们,“海派”这个词,尽管现在是人们在上海言必谈的亮词、热词,但最初它并不是正面词汇。对这样的概念,我们得在回溯过程中逐渐让它归位,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也有利于上海更好地找准自身位置。

解放以后,第三个上海“社会主义的上海”来临,“在很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延续了租界式上海,同时加速吞并了老中国式上海”,通过多重素材可以看到,这个上海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前一个上海积累的资源和力量,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城区的大规模工业化、单位的大批量出现、劳动者阶层的扩大、革命意识形态和市民生活习俗并存等,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最有意思的两个特点是与前一个和后一个上海接力棒式的关联。前一个上海遗留了很多的文化形态、消费生活方式和具体的人(比如外国人),后一个上海则从这个时期继承了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理想社区整块建设的模式。

第四个上海是“改革开放的上海”了,王晓明早年长期研究城市房地产问题,在分析这个上海时着重比较分析了以“浦东模式”为代表的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对社区空间、居民生活、重点商圈、居民文化心态乃至城市精神带来的影响。超大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模式,如组团式的城市区块建设、封闭式大型住宅区建设、精细化治理等,也走出了上海,向全国推广。这个时期从创意产业园区兴起到网红街区、网红建筑的流行,在王晓明教授看来,士绅化显著、老上海的空间在物理上进一步收缩,一转身就变成了文化的传说和宣传中的概念,用以继续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而上海人是怎么变化的呢?逐新逐利的特质,在“四个上海”的波涛涌动中不断强化,新文化和外来文化带来的教育、国际化、商业素养等资源也注入了上海人的精神形体,呈现为开放、包容的风格。但面向未来,问题还在,还不足以乐观。王晓明教授指出了上海城市文化与市民性格在向“第五个上海”前进路程中体现出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克服“价值最大化思维”“竞争至上逻辑”、学校教育社会职能不足、社会“普遍智能”偏弱等问题,个人在言行的“微层面”上不能有所变革,当社会面对“卷”的压力时,不容易有所突破。

“第五个上海”理应是更加融合、开放、高质量、精细化的上海,从细微的言谈举止到大的发展战略和地区的更新,都需要更好地认识自我,甚至走出自我来回看自我。以崇明的发展为例,王晓明谈到了这种发展观、眼界问题。夯实文化基础,更新文化生态,活跃思路,开拓眼界,向曾经看不到甚至不想看的地方去看,也许是对明天更积极的应对态度。

(文/里斯本,媒体工作者)

本周主题推荐

书单|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上海屋里厢》

《上海屋里厢》以上海20世纪建造的民居为对象,记录了本地房子、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洋房和公寓大楼中百余户居民的生活空间,给城市文化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和一份难得的图像史料。

《都市建筑控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法规研究》

该书主要研究1845-1943年间在不同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背景下上海公共租界建筑管理制度和建筑法规之形成及发展过程,探讨这些制度法规形成的背景、动因、对当时社会关系和建设行为的调控作用,以及对上海城市格局和都市建筑空间之形成与演进的重要影响。

《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

该书描述了中国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文化变迁。南京路作为上海的一条主要商业街,号称“中华第一街”,近代以降,五口通商,从开埠到改革开放,从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南京路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商业,都是百年来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剧烈变迁的见证。

《近代中国百货业先驱——上海四大公司档案汇编》

该书内容由3位研究人员历时近两年时间从2000多个卷宗中筛选出来。档案包括四大公司的开幕公告、媒体报道、工作报告、商业信函、董监会议记录等,其中以永安公司的档案最为丰富,经整理汇编出118项,绝大多数为公司创办人郭琳爽的信函。而大新公司的11项档案资料则是第一次发掘出来。

《沪游杂记》

该书介绍上海开埠初期历史变迁,是最早出现的较成系统的名著之一。全书四卷,记叙了上海开埠后40余年间沪上行政机构、市政建设、商肆货物、交通工具、地方物产、园林寺观、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黑幕恶薮等各个方面,在当时为旅沪人士充当了良好的文字导游,又为后人提供了近代上海丰富翔实的重要史料。

《银元时代生活史》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作者前半生所见所闻的回忆,原本是为杂志专栏写的随笔,所以和一般图书相比显得比较零散,信息十分丰富。书中关旧上海生活的描摹图文并茂,文笔流畅,内容涉及旧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

该书讲述了近代以来,游民问题在性质上几经变换,从道德、伦理问题变成社会、经济问题,再变成政治问题,最后成为一个集政治、道德伦理与司法问题于一身的复杂难题。无业游民的文化程度及技艺水平都远远高于国民的平均水平,他们之所以成为游民,并非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或缺乏谋生技能,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集市|理想有好“市”

详情请关注 Xband理想村微信公众号

上海·嘉年华|乡村汉字艺术节:第一回,松江腰泾村

详情请关注 鹅立百货大楼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摄影基础课堂——曝光三要素

详情请关注 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间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上海外滩-豫园影响艺术驻留计划成果展示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希望》摄影展

详情请关注 循环派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USB多端口链接展in the PARK站

详情请关注 inthePARK在公园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艺术家和他们的孩子

详情请关注 美博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顾华晔的都市游走

详情请关注 睿品影像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当代·洗脚城足道影像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时间的分岔

详情请关注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徐喆 "火焰一粒"

详情请关注 SNAP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西班牙的中国梦,1845-1945

详情请关注 上海塞万提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梁绍基:蚕我 我蚕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宝妹与鹅妹儿

详情请关注 摸摸艺术书微信公众号

上海·招募|桂巷菜场美术馆艺术夜校系列工作坊

详情请关注 粟上海微信公众号

北京·概念展|连接-DNTY

详情请关注 DNTY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徘徊之外”中韩文化艺术节

详情请关注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秦皇岛·书展|「阅读~空气 Open Air」abC Aranya Edition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嘉年华|低碳生活节

详情请关注 丑美生活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无尽的房间 A MYRIAD OF ROOMS

详情请关注 照镜子Miroir Project微信公众号

广州·市集|SWAD青年艺术市集

详情请关注 循环派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woomoji艺术超市x麻将博物馆

详情请关注 Woo姆叽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身体视觉

详情请关注 Art云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不能被忽略的

详情请关注 乙观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铁路,航空和海运:重现历史中的交通

详情请关注 假杂志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王辉《座椅上的乌托邦》

详情请关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