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昭莫多之战:准噶尔蒙古人与大清帝国的二度对决

2021-10-01 12: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昭莫多之战:准噶尔蒙古人与大清帝国的二度对决 原创 米南德 历史心发现

公元17世纪末期,同步崛起的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都在为蒙古高原的统御权而展开厮杀。特别是在非常不彻底的乌兰布通之战过后,不可调和的深度矛盾已彻底暴露。只是迫于自身限制,才将对立格局又延续了数年时间。

最终,双方又在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中再度相遇。一场决定蒙古高原200年命运走向的对决,便在厉兵秣马的两强之间上演。

战略层面的此消彼长

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前期对峙

尽管从1690年起,准噶尔人就已经从毗邻长城沿线的漠南蒙古撤退,却始终对草原北部的广袤区域保持着松散控制。贵为大汗的噶尔丹本人,也成功平定了由自己侄子所掀起的内部叛乱,从而能腾出手来重新开启对请战略。可惜,不对称的国力差距与天下大势的悄然改变,都让他的实力在此消彼长中渐渐衰退。

事实上,康熙皇帝在正式出手干涉蒙古事物前,已大体完成了对内地十八省的第二轮整合。通过大规模战争手段,削平了早年靠军功赢得领地三藩势力。从而让紫禁城的长臂管辖之手,可以直接从幽燕的京师伸到南海之滨。顺便将来自云南的白银矿藏和广东的外贸收入都收入囊中。等到退居台湾的郑氏家族彻底认怂,又基本解决了南方各财赋重镇的海上安全问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缩减帝国在长江以南的防务开支,也重新锤炼出经过考验的合格军队。

《尼布楚条约》签订 让清朝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缓和

此外,两次雅克萨围攻战的胜利与对俄关系缓和,又减轻了帝国在山海关外的东北亚军事压力。不仅可以定期将状态较好的留守部队调往新战区支援,也在很大程度上又断绝了准噶尔汗国的外交联盟希望。由于哥萨克们已征服南西伯利亚,所以也在实际上是蒙古人的潜在竞争对手。只要稍稍满足对方的领头可谓,并开放有限的朝贡贸易,便可以让噶尔丹买不到自己最需要的新式火枪。至于俄罗斯殖民势力的东扩本身,更一种针对准噶尔汗国的侧翼牵制。

在此大背景下,康熙得以为日后的再战草原做针对性准备。比如将不满准噶尔扩张的喀尔喀、察哈尔等南蒙古部族,都置于自己的强势保护下,还给予相应的物资支持。好让他们迅速恢复游牧经济,为自己的主力军提供更多马匹和辅助骑兵。同时也不忘增加满汉八旗军的火绳枪装备比例,并依靠常驻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帮助,成批赶造新式的红衣野战炮。以上措施全部基于先前的对噶尔丹作战经验,并且也的确在后来的昭莫多战场上发挥出应有功效。

康熙皇帝的戎装画像

草原帝国的末路极限

噶尔丹的扩张政策 容易遭至所有周围势力的联合针对

相比之下,噶尔丹方面的情况就有些不容乐观。因为自对清关系恶化以来,整个蒙古高原就为两大强权所分割。对于农业产出微薄而以来流通性的区域经济来说,这样的格局一旦产生就非常要命。加之前次战争过后的流行病爆发与内斗伤亡,让准噶尔人的实力开始不升反降。

与此同时,为俄罗斯帝国效力的哥萨克团体,已经将自己的皮毛供应链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特别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他们可以在边境上同清朝方面进行必要交易,并利用常驻北京的大使承担不少商务职能。因此,不少原本靠草原商队完成的物流转运,逐步由新来的东正教徒取代。何况大航海时代已经持续达2个世纪之久。许多商品已不再依赖内陆关卡,而是乐于靠抵达广州的武装商船实现运费下降。康熙也在台湾问题解决后,又同意在浙江的舟山群岛新增红毛馆,进一步强化国际海运对大清的贸易收入支持。

征服西伯利亚的哥萨克拓荒团

于是,准噶尔汗国空有大片曾经的贸易必经之地,却已很难复刻先祖那样的高净值收益。因为在包括阿尔泰山在内的核心地段,向来缺乏有不可替代性的拳头产品。仅仅是因为有较好的农牧业条件做基础,才能在路线竞争中稍稍获胜。征服不久的西域地区,则更是因持久的环境恶化而面临经济困难,让蒙古领主很难从更加有限的贸易或农业产出中获利。倘若再考虑到西面有敌视自己的哈萨克人与乌兹别克人堵路,噶尔丹阵营的基本盘境况无疑是愈发糟糕。

更要命的是,17世纪末的亚洲已完全进入火药战争时代。准噶尔军队的强悍战斗,就有相当部分是来自手里的成批枪械。在本土军工业羸弱的情况下,进口输入就是维系单兵战力与部队整体规模的最佳途径。但糟糕的外交局面,却让噶尔丹很难轻松获得外来补给。尤其当俄罗斯人为保护自己同清朝的关系,主动扣住那些原本要运往草原的武器,先前的强势就只剩下徒有其表。这也注定了他们无法继续同清军进行大规模正面对抗,自然要在间歇性爆发的长期混战中吃亏。

习惯大量使用火枪作战的准噶尔军队

一波三折的行军

率军东征的噶尔丹与王后阿奴

公元1692年,准噶尔人最后一次尝试同清廷达成某种和平协议。主动要求康熙下令,将逃入帝国控制区的喀尔喀蒙部族都驱赶回故地生活,自己则不再尝试向东南方向发展。但康熙根本不愿意妥协,让大汗的雄霸草原梦想彻底落空。

三年后,噶尔丹眼看本方因经济凋敝而恢复速度缓慢,再次将翻盘希望寄托于军事行动身上。他本人在当年11月亲自部署,指挥着仅有6000人的军队沿克鲁伦河推进。先是在今日的乌兰巴托附近大肆劫掠,同时还扬言要将战火重新点燃到漠南地区。结果,不仅没能及时捞一笔跑路,反而迅速引来三路清军的联合围歼。

远征蒙古高原的满清八旗兵

眼看准噶尔人的再度进逼,早有准备康熙决定亲自北上,以期在一次大规模会战中消灭对方主力。为此,他还动员了近100000人的三路大军,争取在战略上对噶尔丹的嫡系形成合围之势。其中,9000名关外八旗将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他们在少量科尔沁蒙古仆从的引领下,从东面拦截准噶尔人的可能逃跑路线。最精锐的32000名京师八旗,则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指挥。他们会从北京直接踏入蒙古草原,在吸引对方注意力的同时,顺便杜绝对手的南进企图。不过,真正的剿杀主力,还是抚远大将军费扬古麾下的46000名满蒙汉混编部队。除少量来自京师的督战队外,当中的大部分人都长期驻守在甘肃、陕西和山西境内,并且有数量充足的蒙古仆从负责支援。

对此,忙于劫掠的噶尔丹自然是一无所知。由于本身的基本盘过于脆弱,他只能先寄希望于首先稳住外蒙古地区,才能重新拼凑出与清廷叫板的大规模军队。但时间却根本不站在自己这边,逼迫他必须在最脆弱的缓解,迎战根本不可能击败的对手。唯一能帮助他的要素,就是高原荒漠地带的恶劣天气。

三路清军的远征路线

当年2月18日,费扬古首先率领来自京师和山西两省的部队开拔。而来自汉八旗的副将孙思克,则于2天后带着数量更为庞大的西北驻军跟进。双方约定用1个月时间,到内蒙古境内的翁金会和。但在进入边区的沙漠地带后,两支人马都不约而同的遭遇到后勤危机。尤其是人数更多的西北部队,因恶劣的大风天气而举步维艰,继而又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限制住手脚。最后只能将大量瘦弱的驮马都抛弃在沿途,才终于在4月21日与友军撞面。

此时,康熙亲自节制的京师部队也已进入草原地带,甚至连动身时间最晚的关外偏师都已向西移动。费扬古担心自己的本部因行进速度缓慢而错过联合包夹时机,便下令将绝大部分辎重都留在身后,交由状态不佳的绿营兵看守押运。只挑选出4000名精兵,会同自己的嫡系加速赶往乌兰巴托附近。受此影响,东面的康熙本部也只得暂缓行军步伐,免得因过于冒钱而遭对手暗算。

在蒙古地区的清朝军营

毫无悬念的对决

大量配有火绳枪的八旗军主力

由于逐步意识到费扬古的西路军存在,准噶尔人被迫派人前往阻拦。在根本无力分兵的情况下,只能纵火烧毁草场,进一步破坏对方的前进线路。直到康熙率领的中路本部从另一个方向靠近,这些斥候分队才被迅速召回噶尔丹身边。但后者刚刚目睹清军的庞大规模,就不准备就地硬扛,直接选择向西逃窜。

到了当年6月12日,准噶尔人移动至乌兰巴托以南的肯特山脚下。清朝西路军却已绕道而来,并提早占据附近的几处小山。噶尔丹这才恐惧的发现,自己已被两路人马合围在整片河谷之间。只能在脚下这片被蒙古语中称为昭莫多的树林边扎营,伺机寻找可能的突破缺口。费扬古则强令孙思克率领大批绿营军占据南部山头,构筑起适合防御的枪炮阵地。左翼的山西绿营配合八旗与科尔沁蒙古人,负责在河流边威胁对方侧翼。理论上最为强悍的京师和驻西安八旗,也在察哈尔蒙古人的帮助下屯兵高坡。

昭莫多之战中的两军布阵

很快,噶尔丹便亲自率领2000名骑兵赶来挑战。因为大都装备有长管的土耳其式火枪,所以选择下马徒步作战,并将主攻方向设定为绿营据守的中路山坡。然而,清军经过多年整训的清军,早已在火力层面有很大提升。他们借助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不断用少量火炮+大批火绳枪进行密集排射,成功压制住准噶尔尖兵的仰攻之势。后者自知不能做过多纠缠,便重新上马往营地方向撤退。但略占上风的清军也没有马上开展追击,让对方借助驼城发挥防御反击的企图化为泡影。

中午过后,费扬古再度下令炮兵向对方营地开火,并把提前准备好的木质盾车派上前线。尽管红衣大炮在射击连续性方面有可观缺陷,却足以在蒙古火枪手的射程外制造极大杀伤。八旗军和少量绿营则依托盾车保护,朝着准噶尔驼城方向慢慢推进。不少人还提前将备好的棉花塞入铠甲缝隙,以便抵御对手的火枪或箭矢还击。噶尔丹迫于无奈,只能再次将宝贵的骑兵派到工事之外。虽然不可能从正面堵住步兵的集团前行,却成功利用对方左右两翼间的空隙达成中心突破。两侧的八旗只得就地停下防御,同噶尔丹亲自领头的骑兵展开近距离枪战。

向清军发起反击的准噶尔蒙古骑兵

关键时刻,费扬古下令侧翼最外围的满蒙骑兵登场,直接偷袭没多少人防御的噶尔丹大营。同时,来自康熙本部的京师部队,也逐渐从东面进入昭莫多战场。早已到达极限的准噶尔骑兵,终于失去了抵抗意志,纷纷调头向着后方四散而逃。八旗兵则顺势上马追击,不给对方以任何能进行重组的喘息之际。噶尔丹本人也险些被困死在乱军之中,最后还是靠王后阿奴率部分侍从为自己拖延时间,才得以带40个部下逃出生天。

事后,大获全胜的清军开始清点战场,却只找到2000多具敌军尸体。再算上数百名俘虏,整体的歼敌成果非常有限。然而,对家底本就不够宽裕的噶尔丹而言,这样雪上加霜的打击足以让自己一蹶不振。不仅没可能再将整片草原纳入势力范围,甚至连大汗的位置都朝不保夕。仅仅到1697年4月,便病死在四处逃亡的苦难行军之中。但清朝与整个准噶尔汗国的长期战争,其实也不过是刚刚开始......

原标题:《昭莫多之战:准噶尔蒙古人与大清帝国的二度对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