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性暗示的图案,从来不该出现在童装上

2021-09-30 13: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苏七年 果壳

随着江南布衣被有关部门约谈,与“邪典”、“黄暴”相伴的童装不当图案事件渐渐落下了帷幕。

热度褪去后,网络上对江南布衣并不是一边倒的谴责,江南布衣官方选择了静默公关,但依然有很多人在为江南布衣解释图案的出处。

例如,发在 jnby by JNBY 微博号上,儿童脸上带有液体的图片,来自于 1971 年摄影师 Linda McCartney 拍摄的她和披头士成员 PAUL McCartney 的家庭日常:

来源:微博 @李思磐

童装上与印第安人相关的图案来自 1907 年的童书Little Nemo: Adventures in Slumberland。

与女性裸体有关的则来自耶罗尼米斯·博斯在 1490 年至 1510 年之间创作的油画《人间乐园》。

来源:知乎 @陈ne呀

在知道图案的出处后,有人就觉得,童装上的图案是一种艺术表达,没有必要因此紧张,看着不舒服不买就行了:

来源:小红书 @似式玖喔

《人间乐园》是名作,它就适合印在童装上吗?并不适合。

有性暗示的图案,从来不该出现在童装上。

dive in:迪士尼栽的跟头

13 年前英国的“dive in”事件,可以作为今天江南布衣事件的参考。

据每日邮报报道,Sue Ralph,一位 57 岁的奶奶,在为她 7 岁的孙女购买内裤后,震惊地发现上面印有“dive in”的字眼[1]:

dive in,本意潜水/跳水,可延伸为一探究竟:在内裤上印这个?

这个带有暗示的标语很快引起了民众的愤怒。

迪士尼的发言人解释,这个内裤是《歌舞青春》这个 IP 的周边产品,这句标语的灵感来源是泳池,参考了电影最后主角们跳进泳池的经典场景。

但家长们并不买账,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与全国教师联盟(英国)等组织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最初把这件事捅出来的 Ralph 奶奶是这么说的:

“我不相信迪士尼或其他任何人会蠢到不清楚他们所选单词的内涵……这是性暗示,是不恰当且完全错误的。”

最终,迪士尼为他们这一系列的产品公开道歉,并承诺将所有相关商品召回(发言人还可怜巴巴地带上了一句:我们是无辜的,也不想有意冒犯顾客……

无论中外,民众对把孩子与性符号/性暗示联系在一起这件事都非常敏感。这种事情的问题在于——孩子自己并不是自愿关联上性暗示,家长也没有选择让孩子关联上性暗示,而是服装设计厂商强加给他们的。

这其实是一种对儿童的性化(Sexualization of Children)。

儿童性化:在孩子身上强加性要素

2007 年,美国心理学会发布了主题为对女孩的性化的报告,呼吁人们关注儿童(尤其是女性儿童)在电视等媒介上被以性的方式所表现的问题。

以下四个特征,只要满足了其中的任意一项,就属于对人的性化[2]:

1. 一个人的价值仅来自其与性有关的外表或行为,排除了其他特征

2. 一个人遵从这样的准则:性感等同于狭义的外表吸引力

3. 一个人在性方面被物化了,也就是说,其被当成了用于他人性用途的工具,而不被看作是拥有独立行为与决策能力的个人

4. 一个人被强加了不恰当的性要素

第四项,不恰当的性要素,恰恰是儿童被性化的重灾区,江南布衣也好,迪士尼也好,触及到的都是这条红线。

人们容易觉得那些被性化的儿童是“傻小孩”

为什么研究者如此反对对儿童的性化?因为被性化会给女孩们带来诸多坏处,它与进食障碍、低自尊以及抑郁有关,对发展健康的性观念有负面影响,也更容易使女孩接受性别刻板印象[2]。

除此之外,青少年们对被性化的孩童的评价也会更低[3]:

2012 年,研究者召集了 162 名大学生,每个人会随机看三张照片中的某一张,这三张照片的脸是同一张脸(研究者 P 的),区别只在于服装:

第一张照片上的女孩穿着灰色的 T 恤和牛仔裤,第二张照片上的穿着中等长度的豹纹连衣裙,而第三张照片上的穿着短裙、豹纹开襟羊毛衫,还拿着一个女包。

作者根据文献描述找的童模照 来源:walmart @Nituyy

参与研究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被性化的孩子在能力、胜任力、坚持力、智力、道德感以及自我尊重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其他的孩子。

即使研究者告诉大学生,这个女孩成绩优异,是班上的顶尖学生,还是学生会的主席,只要她穿得像个成人,那么对她的评分就还是那么低。

在外人都一直这样看这些孩子的时候,她们的内心很难不受影响,这和青春期的服装自我表达是完全不一样的:

青春期的衣服可以自己买,但童装都是家长买的。孩子没有在表达自我,而是在表达家长想塑造的孩童形象,他们没有选择。

中国背景下的儿童性化:文化差异

在中国,虽然儿童性化不是一个摆明面上讨论的概念,但民众非常害怕孩子会受伤害,因此社会对儿童性化是相当警觉的。

今年 1 月批判儿童图片 + 性暗示语言的表情包,3 月淘宝下架涉嫌软色情的儿童内衣广告,7 月快手封禁儿童软色情视频等,都与儿童性化有关。

快手上涉嫌儿童色情的视频[4]

我们对于儿童性化的理解,也与其他国家的人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2020 年的一篇文献比较了西班牙人与中国人对于同一批 12 岁以下童装模特照片的性元素感知,发现中国人对成人化服装(如深色、中性等)以及朋克风格(如铆钉、皮衣等)更敏感[5]。

而这,恰好与这次事件爆雷的点有关:成人化一直是 jnby by JNBY 的卖点,业界普遍认为江南布衣是成人装品牌向童装领域延伸的引领者,即使在 3-6 岁的中童童装中也采用了成人化设计[6]。

来源:JNBY 19 春夏大秀

直接将成人设计套用在儿童身上,对儿童性化不够敏感,是人们感到愤怒的原因。

朋克风格也是如此,确实有能够接受类似设计的家长存在,但明白设计是前卫的并且乐于接受它的家长显然是少数。

大部分的家长在不清楚具体设计的情况下购买了小江南布衣的产品,然后被铺天盖地的新闻说它的设计很“邪恶”,他们当然会感觉受到了欺骗。

面对儿童性化,能够做什么

虽然舆论并不经常讨论儿童性化的概念,但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大众依然会本能地觉察到相关信息的蹊跷之处,并且希望孩子们避开它。

但现实情况是,模糊的、难以觉知的儿童性化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常见。

一种解决方法,是把孩子的衣服设计,交还给孩子。

对于生产孩子日常用品的厂商来说,让孩子自己做设计,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也是一个挺好的计划。

宜家的“索卡古斯”(SAGOSKATT)系列就是这么干的,每年从世界各地小朋友的绘画设计中挑选十幅做成玩具,其中也包括中国孩子的作品:

Rainbow Kid 来源:IKEA @Darren Wing Hei

成年人看这些玩具可能感觉怪异难看,但孩子们看成年人给他们做的童装的时候,说不定也是这么想的。

在满足安全的标准后,能表达孩子们自主意识的童装,不是也非常有趣吗?

此外,家长们对于儿童所接收到的性信息、儿童所置身的环境里的性暗示,也应当有更敏感的意识。

在一篇《经济学人》报道中,作者将儿童性化分为了直接与间接两类,认为随着科技发展,儿童更容易接收到与性有关的内容,这也属于一种间接的儿童性化[7]。

将性与孩子完全地区隔开来是很难的:要知道,在 2009 年,14-16 岁的孩子中就已经有 57% 的人认为媒体是重要的性知识来源了[8]。信息传播更加发达的现在,这个比例只会更高,对于更小的孩子也是如此。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家长和学校正确引导下的性教育。

最新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首次将性教育列入其中,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策略,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到底,合适的性教育,满足的是孩子的发展需求。而性化儿童的童装,满足的则是成人的表达需求和控制需求。

成年人应该去尊重孩子,倾听孩子,而不是将大人世界的标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身披不属于他们年龄段的衣服,这是成人从这次的童装事件中,能获得的最大教训。

参考文献

[1]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44496/Outrage-High-School-Musical-knickers-young-girls-emblazoned-words-Dive-In.html

[2]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8). Report of the APA Task Force on the Sexualization of Girls.

[3]Graff, K., Murnen, S. K., & Smolak, L. (2012). Too sexualized to be taken seriously? Perceptions of a girl in childlike vs. sexualizing clothing. Sex roles, 66(11), 764-775.

[4]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101/1213916.shtml

[5]Díaz-Bustamante-Ventisca, M., Llovet-Rodríguez, C., & Narros-González, M. J. (2020). Perceived sexualization in girls' fashion stylings: A Spain-Chin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Comunicar, 28(65), 77-87.

[6]刘嘉. (2016). 童装成人化之争. 纺织服装周刊, (45), 9-9.

[7]https://medium.com/@the_economist/concern-about-sexualised-children-often-misses-the-point-ac8a122472bd

[8]Bleakley, A., Hennessy, M., Fishbein, M., & Jordan, A. (2009). How sources of sexual information relate to adolescents' beliefs about sex.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3(1), 37-48.

作者:苏七年

编辑:游识猷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