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适为什么会有众多学生
时潮和国难的冲击下,地裂山移,种种空隙、空间、空洞逐渐出现,“空”有多种意义,其中包涵“变”和“通”。因为有了“空”才可能搭起新舞台,才有种种新戏,不断上演,如新文化,新文学,新教育,新科技。在许多戏中,胡适是编导、策划兼主角。他的朋友和学生们纷纷上场,各显身手,并与坚持祖制者较量交锋,唇枪笔剑,不但热闹非凡,而且成名后各立山头,开辟了许多机会之路与就业之道。试看看,20世纪中国的许多领域,都与胡适有或多或少的渊源,也可以说,他是一位祖师爷,在新世纪中,似应居于“老”字辈。
我喜欢买书,到处买书。20世纪80年代,我多次到中国大陆,也到处逛书店,所购无多。1989年春夏,我在北大校外畅春园住了几个月,做点历史研究,看了几个著名的图书馆。我发现,但并不惊奇,有关胡适的专著,只有“批判”之类,渐渐地起了一个研究计划的意念。众所周知,胡适是留美的,在美国有不少关于他的史料,可以想法子去搜集,所以邀集了十余位学者专家,如余英时、张朋园、周明之、周质平,于1990年4月6日,借第42届亚洲学会年会,在芝加哥普尔梅饭店(Hotel Palmer)正式宣布“胡适研究国际学会”(简称胡适研究会)的成立。会址在纽约。余先生是会长,张先生及二位周先生都是副会长,区区聊充理事长兼董事长。同时,胡适研究会经申请成为亚洲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的一个分会(affiliate member),并在同年的年会中,举办了两场相连的小组讨论,题为“胡适与他的朋友”,张朋园、周明之、周质平和我各提出论文一篇,余英时及Michael Gasster分任两组评论人,听讲者近百人,可见题目甚为引人。这是胡适研究会的首次学术活动,也是人物研究的一种新试验。
胡适如何研究胡适这样复杂多元的知识分子
一个人是社会和历史中的一个点,无论大小,总还是点。有影响力的人物,能从自身的点与别人的点连系起来而成为线,再由线的交织构成面,面的组合可构成体。点、线、面、体间的关系,可以是无形的,如感情和思想;也可以是有形的,如社团和组织。无形可演为有形,有形可化为无形;无形和有形,可以并存,也可以并失。胡适和他的许多交游,包括朋友和论敌,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其间的点、线、面、体之中的多样关系及多种演变,错综复杂,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时代的一部分,都是饶有趣味而且富有意义的历史题目,从中不但可发掘多样的个人史料,而且可发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多样关系。普通的人的生命发展及日常生活,离不了团体、社会与时代,历史人物更是如此。把个人的历史,与社会的历史及时代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寻找多样的关系,是不是会使历史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呢?更增加变化呢?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胡适的历史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缩影。在研究他的过程中,我们同时研究与他相关的许多缩影,是不是一举多得呢?而且,所得的不是不相联的一些单独个人的资料,而是相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环节,多种横切面。如果研究的只是一个人,所重的多是直线的发展,就不容易看到此人周围的种种环节及此人发展过程的种种横切面,也可以说,不易见到此人周围的小环境和大环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不妨试用这里所提的方法来弥补。
中国的史学,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一向强调人在集体中的社会和政治任务,而不以个人有其内在的、自己的价值为重。人的社会任务和政治地位,常是史传类集群分的尺度,男性如帝、王、将、相、臣、吏,女性如后、妃、母、妻。其中再加上一些道德的区分,如忠臣、孝子、贤淑、贞洁等等。各种史传,不论是中央或地方编的,多以群分或类集;传主有群性,而没有个性。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木讷,缺少鲜明的素质。
20世纪的中国传记,有很显著的多方面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叙述详细多了,并且还有种种的分析。可读而又可信的传记为数不少。但是,20世纪也有它的问题。崇尚革命,革命史是史学的重点,革命人物成为敬礼的对象。人物一旦进入革命史,就带有革命性,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几无不表现其革命性。革命性有数类,各类之中有共同点。带有某一类的革命性,历史人物的类性非常醒目,好似穿了一套制服,挂着烈士或英杰的徽章,四周有重重的光圈,看上去也颇相似。当然,还有反革命、党派、流派、宗派、主义、阶级等等。每一项之间可以组合。每一项之下又有类别。名目繁多,令人眼花。还有“成分”说、“出身”论等等。不管被派定属于哪一种类型,都必须在历史中表现其特定的类性或“成分”,好似穿着特定的制服、戴着特定的帽子、挂着特定的标志、做特定的事、说特定的话。除了名字和头衔不同之外,其他也差不多,难以分辨。这些新式的制服和帽子,虽与传统的衣冠有异,所起的作用略同,却都把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色掩盖了,抹杀了。又因为新式的名堂比老式的要庞杂,变化也快速,令人应接且不暇,还有什么时间去分辨呢?又有什么空间去表现自我呢?
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面很广,层很深,环节很多;关于他的看法很多,争论也很多;因此不易研究,更不容易研究得面面俱到、层层均详、事事皆周。他周围的许许多多人,各人有各人的层面,各人有各人的才学和性格;他与这许多人的交往经过、知识和感情上的交流、学术及思想上的异同等等,都很值得详细研究,而又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及。与他有关系的种种社团,各有各的宗旨,各有各的成员,各有各的演变;他与它们的合与分,为什么?怎么样?也都很值得深入研究、仔细分析,而又非一二学者专家所能殚精竭虑、巨细靡遗,或在每一项的分析上都做到绝对的客观。
20世纪30年代,胡适(右二)与友人的合影学术研究的艰辛和困难,我们了解;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我们尊重;历史之前人人平等,我们深信。不是空言自由、平等、独立,而是具体的实践,在历史研究中实践。怎样从胡适的交游的角度来看他,来看他(她)们共同的世界,是本计划的一部分,所以博采诸家的专长、广纳多种的看法。所邀请的作者,很多并不专研胡适,而是对他的某一两位交游有独到的研究。这样,胡适有他的发言权、有他的辩护人;与他相交者也各有发言权,各有辩护人。多人对话、交流、沟通,总比一人独白要民主一些、要开放一些、要公平一些、要现代化一些。
现代化意味着个人化,每个人做他(她)自己,有自己的精神和生活空间。这本论集及相关的集子,希望能提供一点空间,让历史人物及史学工作者开讲演会、谈话会,各展其才、各显身手。用台湾时髦的话说,让大家作秀,是卡拉OK式的各抒情怀,你唱我唱他(她)也唱。谁的秀作得好,谁的歌唱得棒,请各人自己打分数。庄子如在场,他会说:不用打分数,分数没法打。《庄子》,我还没读透,所以仍然喜欢咬文嚼字,把这种聚会称之为历史的多元化,又因常常离不开英文,免不了自译一下:pluralization of history。
这里所说的多元,不仅是人数,同时意味着每个人有其个性,有其特性。
由于这种想法,承蒙海内外学者专家的支持,从1990年底推出了胡适研究系列,即《胡适与他的朋友》(6册)、《回忆胡适之先生文集》(2册)、《胡适与他的家族与家乡》(1册)、《胡适与国民党》(1册)、《胡适与民主人士》(1册)、《胡适与他的学生》(2册)。这些书都是纽约天外出版社以正体字出版的。现今的《胡适与他的学生》(1册),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以简体字出版,内容与天外版的有同有异。在筹划中的尚有《胡适与他的论敌》。
为什么胡适会有众多的学生?
组织邀请各地的学者专家研究胡适的同时,我自己不断地思考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胡适会有众多的学生?相形之下,为什么中国其他的学者,或是外国的学者,没有这么多的学生?
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首先,时代需要变异,变异需要有领导。胡适能想能说能写能讲能教,是中国第一学府的第一名牌教授。尽管时代求变,但尊师敬道的传统深植人心。数千年来,对华夏士子而言,名师是一生最好的名牌,比穿什么戴什么都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导师,胡适门下的学徒数量,不但西方所未有,杜威哪能及!连孔老夫子恐怕都会自叹不如。但是,他也可能在叹息中有些许安慰,毕竟遗风犹存之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历史上的名师甚多。但是,有几人能对他们的当代社会及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又有几人的徒子徒孙广布多种行业,甚至于跨洋过海,流芳域外?!
胡适与他的学生,能产生广大深远的影响,必定有多种的因素,其中之一应当是:他们多是留学美国的。170年来的留美史是值得深度研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胡适研究系列开展之后,努力提倡华族留美史的研究,因为我更深切地体会:胡适不是个体,也不只是一群人的一个代表;从他的生命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华族历史的一些走向,甚至人类历史的某些走向。
青少年时代,我就被灌输了一些现成的学说,例如:华族素来“安土重迁”,对外界不感兴趣。到美国后,又吞下了一些汉学家的理论,以为中国人有仇外的积习(xenophobia),鸦片战争后的中外战乱是个实例。等到我自己开始教书,在讲堂里如法炮制一套。渐渐地,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因为如此说法,有些文化和历史现象无法解释。经过了一番怀疑和思考,其间常以胡适留美史、中华民族境内移民史、华族移民海外史为实例,我得出一个结论,前人多以偏概全,以部分论整体;事实上,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多种多样,思想和行为都不可一概而论。“安土重迁”者,固然不乏其人;喜好海阔天空者,也大有人在。否则哪有庄子之说,哪有“空灵”之论,哪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之路,哪有古代航海史,哪有中西交通史,哪有当今的留学潮、移民热!空间之美,华夏知识分子早就发现,早就心向往之,只是碍于现实,只能当作一种理想、一种梦想。海禁开放以后,国人因祸得福,能够到海外去打工、去发财,去留学、去求知。其中的心酸和屈辱,只有亲历者知道,却不愿张扬。为什么?为的是面子,为的是生存。
胡适和无数留美者,都经历过种种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但在他们的文章中是不易看到的。绝大多数默默地接受了,因为留美意味着多种空间的享用,如理想的空间、精神的空间、知识的空间、感情的空间和行为的空间。而且,他(她)们的身体里,流淌着“水文化”。水的特质是低调、谦虚、灵活、博采、包容、忍耐、融合、奉献、净化。集结起来,就是:正面思维、乐观努力、积极生存、顺势而进。因此,从历史上看来,华夏民族是由小而大。19世界中叶以后,历经战乱,九死一生。然而,由于传统的“水文化”,我族不断向海外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前所未有的空间,美国是其一。美国是大国,它所提供的空间也是广大的,而且有优质的各种资源,天然的与人文的。胡适和他的学生,帮助当代及后世去发现和开发这种种的空间,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值得今人去回想和纪念的。
(本文是《胡适与他的学生》一书的“代序”,原题为《为什么研究胡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