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如何设想21公里贯通开放的浦江东岸?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16-05-20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上海浦江东岸21公里的贯通开放,早已被提上日程,这是浦东新区“十三五”重点项目——在两到三年内,把21公里的滨江地带,变成市民皆可享用的公共空间,让这里全线贯通、有绿道、有亮点。

21公里,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滨江段,贯通开放的必要性在哪里?随着上海产业转型,黄浦江的生产功能已然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服务业。人们大量交往、休闲、锻炼的需求,使得滨江空间正在变成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地块。而浦江东岸的这21公里之内,既有大量废弃的工业遗存、小型的湿地,也有一些占据了江岸的会所等建筑,还有轮渡、河道等断点。如何运用现有工业遗存、维护生态环境,如何通过设计手法连接现有设施,如何让人们可以方便、顺畅地到达并穿行在这21公里之间,又如何让这里富于吸引力?这就是浦江东岸正在面对的重要命题。

不难理解,水岸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设想。对于这个上海未来的世界级水岸,这些工作显然无比重要,除了实地打通某些断点的工作(譬如海鸥舫的拆除)之外,进行一次概念方案的国际征集亦可谓有的放矢。

2016年2月底,“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概念方案国际征集”启动,来自荷兰、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的五家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参与此次竞标;三个月后,5月18日,这五家设计机构进行了最终汇报,并以专家投票的形式,决出了优胜的方案。

实际上,这些方案各有特点。负责浦东滨江开发的东岸集团方面表示:“这一次,其实是决出优胜奖,并非选出一个一定会实施的方案;最终落地的方案,会与平行设计结合。”

不过,无论多元背景的评审专家(评审分别具有规划、交通、建筑、景观、城市设计、公共艺术、运动等背景),还是众多在场听众,对方案好在哪里,都有一些共识——既注重整体景观的协调,勾勒出21公里的亮点;亦能从人的行为出发,顾及社会、生态的细微之处,从交通、景观等处进行体贴的设计。

那么,五家国际设计机构,究竟是如何设想浦江东岸的?他们的研究与设计,或许也可以激发我们对城市空间的思考与想象。

West 8:简单美丽

来自荷兰的West 8,为浦江东岸的21公里提供了一个“长直发女孩骑自行车”的logo,这个图案被印在贯穿21公里的慢跑道和自行车道上:三米的慢跑道和六米的双向骑行道——在交通专家评审看来,这个断面的尺度最为合适。

方案沿着这些运动道,还在通向滨江的终点,设置了一系列滨江驿站,包含信息牌、饮水桩、公共自行车和座椅;在重要交通节点,则设置大型滨江驿站,提供卫生间、小卖店等。另一条贯通的是步行通道。West 8为此设计了一些简单、统一的景观家具,如座椅、扶手等。

除了滨江的驿站,以及文化、餐饮、游戏设施之外,方案还建议新增水上轮渡,连接两岸慢行空间,为游客、步行者、骑行运动者提供享受两岸风貌的便利。设计者认为,对黄浦江这一公共空间而言,这是老一代人的记忆,也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故此可增设小尺度的水上轮渡站和巴士站。

针对目前滨江地区的断点,方案提出,以8座桥梁连接不同的自然河道断点,并为桥墩做了形似人在打太极的设计,同时以巧妙的设计,让滨江通道不再绕行轮渡站后方,而是从站前跨越。这样使得需要使用轮渡的非机动车,不至于冲撞行人。

方案想象,很大一部分人将开车来到东岸,故而提出了在五大节点增加12000个停车位。这一点也在评审时引发争议。

方案针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设计思路。比如,在陆家嘴综合枢纽处,在正在设计竞标中的美术馆、东方明珠之间,设置大型坡道广场,以提供大型活动场地;而杨浦大桥下,可以成为面对黄浦江的露天剧场,以及利用地势营造极限运动公园;在南浦大桥,通过缆车连接浦西,面江的部分形成倾斜的草坡,供人们活动;原捷东水泥厂变成新能源基地和教育基地;徐浦大桥下设置以生态净化为主题的水生植物园,让种类丰富的植物伴水而生。

法国TER:水际线和灯塔

法国团队对东岸进行了哲学、社会的思考,设计时刻不忘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首先,设计者提出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问题,认为21公里的东岸线,实际上是“怎样的公共空间承载怎样的上海式生活”的命题。“河岸=天际线+水际线”,如果东方明珠是天际线,那么河岸就是一种历史承载。

陆家嘴沿江,目前仍有因自然水流动力形成的湿地,是城市与自然较量生成的一部分结果。故而,可以遵循自然规律,释放自然能量,创造新型城市自然空间。

方案描绘了河岸的纵深,从以居民区为主的街区、河岸最近的一条交通轴、东岸面、水岸线与防洪墙,再到黄浦江,人们的生活和行动都被纳入考虑。设计还打算让目前不联通的断点形成交点——譬如桥下用于停车、健身、市集,让轮渡形成换乘广场,让运动步道延伸至运河沿岸,滨水区延伸至居民生活区内部。同时,让现有标志物成为鼓励居民户外公共活动的新地标。

在硬件设施、生态、交通、景观等等之外,方案尤其从人的生活,设想滨江公共生活的场景。设计尤其注重夜景的塑造,也形成了统一的形象。21公里的江岸上,每隔一公里安放一个21米高、长宽均7米的灯塔。这多变而统一、壮观的图案,既回应了对岸浦西的灯光,也在黑暗中带来方位感,“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倒影”。灯塔包含信息牌、地址编号、购物空间、瞭望、交通时间表、服务设施等。同时,设计方案考虑到在自然河岸段降低照明强度,避免光污染。

方案以人的速度来考虑交通方式,人的活动越丰富,速度越低。沿江部分的人的活动更加多样,另一边的行动则更有目的性。故而沿江到马路,大体为探索步道、漫步道和运动道。

方案对河岸进行了分段设计,由北到南,分为艺术滨江、生态滨江、共享滨江、海绵滨江、运动滨江、多产滨江。

在陆家嘴,方案认为要“释放大自然表达的可能”,以现有的芦苇荡,顺应水流动力规律,保留生态湿地作为芦苇公园,并创造一个漂浮码头。同时改善滨江区域与城市街区内部的可识别性,令户外活动丰富。而在南码头,方案提出利用屋顶和露台空间作为黄浦江畔的观景点,并充分利用南浦大桥作为景观。方案认为,要在世博后滩园区和东方体育中心之间,建立一个过渡空间,将社区生活延伸至江畔;而在东方体育中心和三林古镇区之间,应建立过渡地带,以对工业园区的保护改造唤醒人们对工业时代的美好回忆,并建立创新的企业孵化园区、鼓励共享企业概念等,“企业森林是黄浦江新的半岛”。针对三林古镇,方案提出要在底蕴基础上,发展手工艺制品、种植业,将内码头改为水上集市等,这里还可以作为21公里马拉松的终点。

美国Terrain:生活水岸

美国团队提出一个偏重生态的方案。希望采用“交织生态”的办法,让东岸成为“一流滨水公园”。

方案给出的设计原则是:新一代的连通方式、诗意的对比、艺术化的可持续发展、有抵御能力的景观、生物多样性、吸引人们到水边、深厚的文化及多样性,以及睿智的投资。

设计者采用了混合街道的形式,骑行者、慢跑者和步行者共用街道。方案不止在街道等方面注重使用海绵城市技术,以期减少城市洪灾、通过过滤污染物提升水质,并且,还提出“交织生态”的做法,将浦东转化为串联重要目的地的线性绿色水库。其做法包括,在滨江设置内水道、营造生物多样化栖息地、慢行流线系统、半岛观景平台、生态水码头、柔韧性调控系统等。

重点开发的区域为颂河公园(船厂)、老白渡公园、耀华滨江公园以及前滩运动公园。其中运用高级生态滞留系统、低影响开发设计、活性生态浮岛、绿色屋顶净化等具体手段。

关于重要的目的地,方案提出:将最北边的船厂变成创意工坊,容纳创意人群,码头原有建筑改造成大排档,与停泊的驳船连为一体形成公共公园和水培农场;让文化艺术中心附近的混凝土码头,改建为水上码头,用以做艺术品展示、演出等;在陆家嘴区域,设计了包括滨水区散步道、滨江酒吧街、倒影广场和美术馆在内的世纪绿地,其中亮点在于,美术馆被融入绿地斜坡之中。

方案提出,南浦大桥下改建为庆典公园,用以进行皮划艇、卡丁车等运动,开放草地野餐等;世博区域改建为水上剧院,利用现有工业设施,使之成为户外演出场所和滨水聚会空间;宝钢工业园区建成探索教育中心,在此既探索和研究自然资源管控与合理利用,也提供教育和运动的场所;同时,在东岸耀华生态公园等地,以交织生态的基底,依托黄浦江常见的生物,建立“河蛤工厂”;而在三林区域,设计者设想了一条自行车坡道,将三个公园——利用工业遗产营造的儿童游乐公园、沙滩开放空间、湿地公园串在一起;南边的徐浦内港,可以作为商业、办公等综合开发。

荷兰KCAP:绿色浦江,七彩东岸

设计者将浦江东岸的未来发展设定为五项主题:绿色、连续、可达、多样、未来的双岸都市。

为了生物多样性、减缓洪水等,设计者提出连通蓝绿基础设施网络,创建河岸栖息地等,其中运用海绵城市、“控制性洪水”等策略。设计者沿河找出了41个障碍,采用有轨电车、自行车、步行三条线路,并与地铁轮渡相联系,让东岸变得连续。设计者还重新设计了防汛墙,使之无形中融入新的空间,让城市更好地与河流连接。

一些节点采用了大胆的设计。譬如,在陆家嘴这个上海出镜率最高的地方,建造一条环状、有起伏的观景体验桥,使人们走在上面可以同时看到两边的风景;而在南浦大桥,设计者提出,可整合桥底空间与桥身,成为竖向绿色运动空间和探险公园,地面北段做成城市水公园,南段形成以球类运动为主的城市体育公园。
世博后滩公园南部,被设计为后滩郊野湿地公园。原水泥厂则成为北港河口生态休闲园,设置了音乐厅、露天剧场、运动、动物栖息等功能,水泥厂巨大的沙坑被改造成儿童游乐场,人们可以爬树、荡秋千、乘坐独木舟等。徐浦大桥桥底被设计为文化乐活区,植入商业、娱乐等功能,现存的工业建筑重新开发改造,原有农业、工业的元素成为地方特质。

澳大利亚Hassell:城市森林

澳大利亚团队的设计方案,用沿江连续的一大片森林——200万棵树来统合东岸的形象。每棵树代表上海的一个儿童,这些树将和孩子一起长大。“这片树木成林需要20年,它将成为这座城市的遗产,而我们今日就可以着手打造这份遗产。”设计者认为,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森林。

在环境、文化、社区层面,它无疑特色鲜明。设计师也为这个区域设计了品牌标识。

设计者以季节为东岸分段。因为不同的季节对应不同区域的不同植物。春夏秋冬自然鲜明,每天每年各各不同。其中也可植入教育、运动、娱乐等活动。

方案采用造桥等方式,解决断点问题。21公里贯通的三条线路,设置为滨水步行道、慢速骑行道和快速骑行道。还设置了一条文化游船路线,让人能够轻松游览两岸重要的文化遗址。

设计师还注意到,浦东新区有许多学校,但缺少自然教育的空间,人的纽带联系也较弱。方案试图以这一空间带动整个社区,特别是针对孩子的参与度,故而提出建造户外图书馆、让孩子认领自己的树等对策。

在森林中,寻找方位不便。故而设计者在其中置入了18个形象有丰富变化的塔楼,以这类设施承载观景、教育、休闲、自行车租赁等活动与功能。

针对具体的重要节点,设计方提出,新民洋地区可以保留工业遗址之美,与森林结合,置入森林图书馆及观景地标塔,形成庆典、活动、小憩的空间,并通过桥将断点连接;而船厂区域的码头,新增林中空地和广场,设有大量梅花树;在小陆家嘴地区,种植大量春季开花的树,活动中心设在展览中心前方,成为大型庆典举办地,会被当作上海的标志;对于老白渡和上海世博园,用跨河景观桥把它们连接起来,同时加入娱乐、休闲、庆典空间、观景点等。方案还提出耀华森林公园、捷东森林公园的设想。总体而言,让不同的时令对应不同的植物与节庆,因地制宜,利用和植入相应设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