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单用途预付卡发卡企业仅20余家参保,“跑路”将遭严惩
预付式消费卡在带来便利实惠的同时,也给部分消费者带来很不愉快的体验,常有门店突然倒闭、经营者卷款逃跑事件发生。
5月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上海市人大代表、闵行区梅陇镇人大主席姜国週处获悉,他此前提出的关于加强单一性预付式消费卡监管的意见得到了上海市工商和公安等部门的初步答复。有关部门表示,上海发卡企业仅20余家参保,将对发卡企业关停“跑路”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全年投诉数千起,投诉案件不断增多
“上海2015年全年投诉达到数千起,问题主要集中在门店突然倒闭,经营者卷款人去楼空。”姜国週表示,预付式消费卡是指发卡机构预收取消费者一定资金,持卡人凭预付卡在特定的机构获取相应打折服务的电子支付。
姜国週称,预付卡中的综合性消费卡问题较少。实践中问题较突出的主要是单一性预付式消费卡。此类消费卡发行主体多为美容、健身行业,该卡种类相对较少,用途单一,一般仅在发卡单位或连锁店使用。由于发卡单位本身管理体系不健全,加上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此类单一性预付式消费卡的投诉案件不断增多。还有“强迫消费”、会费超规定标准等。给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造成较大难题。
为此,姜国週提出建议,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牵头,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协会主导的预付卡备案审查制度,以加强对相关企业主体资格和执行预付卡相关规定的监管,及时干预高风险发行行为,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由市消费者协会牵头,会同相关银行,建立保证金制度。根据消费卡发行计划的一定比例,先行提取一定比例保证金,在银行开立相应保证金账户,专款专用,负责对因发卡方的违约行为,承担违约的损害赔偿。
另外,姜国週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纳入上海社会诚信体系。对于屡屡发生消费者投诉、恶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良企业,依法依规进行“拉黑”,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
上海已报备发卡企业中保险覆盖率极低
上海市工商局表示,关于建立黑名单制度,工商部门将结合自身职能,依托涉及预付消费的大量投诉举报信息,依法加大对预付卡领域“霸王条款”、虚假宣传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相关市场主体行政处罚信息的公示工作,增加企业失信、违法成本。
对于姜国週提出的问题,上海市公安局表示,目前预付式消费卡确实存在多方面问题:首先,备案监管缺少强制手段。相关规定较为笼统,发卡前无审批和强制报备,导致普遍存在发卡企业不履行备案手续擅自发卡的情况,已报备企业也存在报备信息不实等情况。实践中,仅仅在“代官山”关停等类似事件爆发后,通过对财务资料审计才发现公司报备信息不实等问题。
其次,资金管控主体责任不明。“康骏会馆”、“玛花纤体”等事件,虽经查证相关企业确将预收资金投入主营业务,但实际预收资金的总额并未严格按规定收取,且在相关企业的资金存管账户中亦未发现与其报备预收资金余额相匹配的存管资金,导致消费者预存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另外,保险担保救济渠道不畅。上海市公安局透露,当前,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能够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由保险公司为消费者购买预付卡承担的风险提供保险,但在实践中难以发挥预期效果。一方面,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承担此类业务承保风险,目前上海已报备发卡企业中仅有20余家参保,保险覆盖率极低,一旦发生崩盘,消费者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大多参保的发卡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消费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很少会按照正规程序处理,经营者往往选择放弃公司直接“跑路”,遗留诸如财务状况不明、发卡底数不清等问题导致保险合同难以履行,消费者难以通过保险担保得到救济。
对此,上海市公安局建议,上海将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尤其是针对发卡前置审批、发卡期间强制报备、资金监管等方面设定专门规则,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及具体的监管手段与措施,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运营构建起良好的制度框架。
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定期摸底全市发卡企业底数,督促主动报备,不定期抽查审核报备内容,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令整改,通过银监会协调各商业银行研商存管账户的监管措施,对于发卡企业关停“跑路”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主动公开全市备案企业名录,提倡消费者向正规备案企业购买消费卡,并提示购买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可能面对的资金风险,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