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月内三家日系车企连曝“排放或油耗舞弊”

澎湃新闻记者 陈楚薇
2016-05-19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汽车圈 >
字号

继德国大众之后,又有三家日系车企陷入“排放丑闻”。昨日,铃木汽车为逾210万辆车未按日本国家规定方法获取燃效数据而道歉。1个月前,日本三菱汽车刚刚承认排放测试作弊。而作为“揭发”三菱的“功臣”日产,日前也被韩国政府举报篡改旗下柴油车的尾气排放数据。至此,一个月内连续三家日系车企被指控存在燃油经济测试作弊行为。

在噩耗传来之前,日产正“春风得意”收购三菱汽车。5月12日,日产汽车公司斥资2370亿日元收购三菱汽车34%股权,成为三菱最大股东。在三菱旗下多款标志车型停产之后,油耗造假丑闻成为了压垮这家昔日日系汽车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意思的是,日产正是此前揭发三菱燃油数据造假的“功臣”。

三菱高层道歉

然而剧情反转的速度显然超出想象。5月16日,据英媒报道,日产在英国桑德兰郡生产的逍客被韩国政府指控安装尾气排放作弊设备。这也是日产首次被官方指控作弊行为。据了解,在大众汽车排放丑闻后,韩国环境部对20款柴油车进行检测,其中只有日产逍客没有通过检测。韩国当局解释道,日产逍客的尾气再循环装置在发动机达到35摄氏度时即停止工作,而大部分车是在温度达到50摄氏度才停止该设备。由于此项不当操作,日产逍客的尾气排放量与之前大众的“作弊车”尾气排放量相当,甚至更高。

据了解,尾气再循环装置停运温度条件为35摄氏度,这是在汽车正常行驶的情况下达到的引擎进气温度,这说明了逍客违反了禁止在正常行驶条件下尾气零部件功能下降的任意设定的规定。为此,韩国政府要求将对日产处以3.3亿韩元的罚款(279,920美元),并要求该公司召回在韩售出的814辆逍客。

目前,日产否认了这一指控,并在声明中表示“迄今为止,公司没有不法地操控旗下生产的任何车辆,安装失效设备。”此外,根据与韩国政府采取相似标准及严格测试,欧盟并未在日产车型中测试到非法作弊装置。

然而,在这份声明中,日产也表现出难得的“示软”一面。其称,虽然韩国政府的测试结果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但日产将仔细评估和考虑适当的后续步骤并与韩国政府进一步磋商交流。

有业内人士之指出,自大众排放门之后,企业油耗造假,排放舞弊层出不穷。案例虽多,但套路基本一致,即被指控,否认,认错,最终公开道歉认罚。如果说日产还“坚守”在否认的阶段,那么铃木倒是先干干脆脆的出来公开道个歉,先承认一部分,再否认一部分。

5月18日下午,铃木汽车董事铃木修到日本国国土交通省进行关于油耗数据的汇报,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铃木并未按照规定的方法测试油耗数据,表示“深深的道歉”,但其不承认作弊行为。耐人寻味的是,就是在相同的地点,一个月前90度的深鞠躬才刚刚发生在三菱身上。当日,铃木汽车股价暴跌15%。

铃木高层道歉
据了解,铃木汽车公司就目前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全部16种车型的燃效测验均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获取数据,涉及对象包括“奥拓”等微型车及小型车,累计超过210万辆。但铃木否认伪造燃效性能的作弊行为,而且由于采用新标准测出的数据与原来差值不大,因此无需修改数据。

目前,日本国内规定采取的燃效测试是以“惯性行驶法”获取计算燃效所需的“行驶阻力值”数据,然而铃木采取的却是使用各种室内装置违规获得数据。铃木对此的解释为,起初的动机是为了提高测试效率,因为户外实施的惯性行驶法受风力等因素影响,阻力值数据会出现偏差,所以必须反复多次进行测试。

铃木主要生产排量小于660毫升的微型车,可享受日本的购置税优惠政策。该品牌占据了日本本土微型车市场的大约三分之一。2015年微型车新车销量首位为大发工业,达到约60.88万辆,铃木以约55.97万辆居于第二位。此外,虽然在中国销量不算太好,但在铃木的主战场印度,Swift Dzire与Swift分别是玛鲁蒂铃木在印度最畅销的三厢和两厢小型车。

不久前,丰田全资收购大发,正是看中了大发汽车在亚洲的微型车市场占有率。此举让同为以小微型车为主的铃木颇感压力,而如今,铃木被指控存在燃油测试不当操作,无疑让铃木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不论是日产还是铃木,被指控存在排放或燃效舞弊都势必会为企业形象蒙上“阴影”,但究竟是澄清“翻案”还是道歉认罚,最终都需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