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十四五”期间将布局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技术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朱奕奕
2021-09-29 12:5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十三五”以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

2021年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和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透露,到2025年,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 560 家左右。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布局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数项战略前沿技术。

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十三五”以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尤其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加快建设。

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竞相涌现,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发表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快落实,参与完成蛟龙、雪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等重大项目;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刻蚀机等重要科技产品和先进工艺取得重大突破,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原创新药“九期一”、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等生物医药重大原创产品获批上市。

此外,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加快在上海集聚。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至“十三五”末,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核心指标基本实现预定目标,为“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十四五”,上海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共同编制《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聚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一主攻方向,以重大指标、重大任务、重大平台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立足全市发展实际,《规划》明确了“十四五”科创中心建设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在核心指标上,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4.5%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达5000件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 560 家左右。

布局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前沿技术

了“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围绕一条主线:即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坚持“使命导向、策源驱动、赋能发展、开放融通”的基本原则,加快构筑新阶段上海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加快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为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八个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力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布局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基础前沿重大战略项目,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

二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新材料、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软件、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能源装备、海洋科技与工程装备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布局脑机接口、类脑光子芯片等数项战略前沿技术,为未来产业培育和扩增提供支撑。

三是科技增进民生福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促进科技充分惠及民生,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全方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打造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五是聚焦张江,推进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张江科学城,全面强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功能,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引导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功能向承载区集聚。

六是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内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夯实区域合作“科技+”模式,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中西部城市群、创新型城市联动,构建高水平国际创新网络,助力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七是构建城市科学文化,打造全国科普高质量发展标杆。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城市软实力提升,着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构建城市科学文化,发展科学教育,加强科学传播,强化保障支撑,形成完备有效的科普供给体系。

八是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应急体系能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形成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