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东北人才是社牛的鼻祖
作者 | 李仁
编辑 | 胡展嘉
题图 | 电影《钢的琴》
出品 | 零态LT(ID:LingTai_LT)
最近社交牛逼症(以下就简称“社牛”)这个词实在太火了,火到侵袭了略有恶臭的整个中文互联网圈。前几日“郭老师账号全平台封禁”的快感还没消失,换汤不换药的画面已经开始重现了。 在百科中,社牛指的是在大众行为中,外向、不怕生自来熟,快速与陌生人打成一片,具有善于社交,八面玲珑的多基本属性,与社交自闭症相对应。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社牛这个词时,我想不到谁还比我更有发言权。因为无论是在蜜雪冰城店门口唱“你爱我我爱你”,还是混入海底捞员工队伍为陌生人开生日派对,又或者在大街上随机挑选一个幸运路人为他唱一首情歌…这些场景(也可以称之为迷惑行为),可真的是见太多了。(当然,这不是在黑我大东北) 如果说北欧是“社恐人”的天堂,那么东北一定是“社牛人”的故乡,这种能力早已深深烙在每个东北人身上,魂穿整个中华大地。
无论是前互联网时代、中互联网时代还是所谓的后互联网时代,东北人的社牛能力,无人能与之争锋。
01东北喜剧统治电视时代
“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
90年代,搭载着电视机大规模普及的浪潮,来自辽宁的赵本山登上了春晚舞台,这也让东北人第一次聚焦了全国流量,从此一发不可收。 1999年,赵本山春晚生涯的巅峰之作《昨天今天明天》诞生,他与宋丹丹饰演的角色“黑土”和“白云”在设定上正是东北人。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金句频频,完美演绎了幽默的“天花板”。其中的经典主旋律语句“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至今依然是网络二创的热门素材。
自此以后,几乎每个现象级的春晚小品,都有赵本山团队的参与。无论是2003年的《小崔说事》,还是2009年的《不差钱》,都选用了东北人的演员阵容。一腔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洪亮的嗓音和乡村布景,成了许多人心中经典小品的特征。 在大年三十晚上,全国人民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种类繁多的春晚节目时,幽默风趣,针砭时弊的小品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存在。 在电视作为主要媒体的时期,春晚的小品往往拥有巨大影响力,其中的台词和元素往往引领着下一年的潮流。而代表春晚小品半壁江山的东北喜剧演员们,也将东北人热情、幽默、善于聊天的印象传播开来。可以说,由于东北艺人的出色表现,世纪之交的中国喜剧,从北向南形成了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小品、二人转;以郭德纲、德云社为代表的相声;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海派清口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果说春晚只是东北喜剧演员们创造的热门IP,那么一部部饱含东北气息的电视剧,则成了他们对外展示社交能力的基本盘。
2001年由英式影视公司出品,英达执导,李琦、彭玉、巩汉林等出演的《东北一家人》甫一开播,便迅速火爆大江南北。据了解,在策划《东北一家人》时,英氏兄弟就有个奢望,那就是把东北籍的优秀喜剧演员一网打尽。遗憾的是赵本山和黄宏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没能到位。当时赵本山正在广东演话剧,黄宏正在河北的山沟沟里拍电影。
但这并不妨碍东北特色的社交能力通过这个窗口向外界展示。
▲电视剧《东北一家人》剧照(图:豆瓣)
在一篇名为《东北一家人中暗藏了最真实的东北江湖》文章中称,所有old school做派的东北人,都一概保持着循环播放《东北一家人》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寄生于情景剧的真实东北江湖。“翠花,上酸菜”是这部情景剧中所有故事的起始口诀,敲锅上灶的转场音乐过后,一个加有时代滤镜的东北工业厂区,就从那个“无视风水格局”的小区单元门口开始。
这只是展示东北人社交能力的一个开始。 2006年9月30日,《乡村爱情》在央视一套首播,该剧立足于东北乡村,在当时顶流的各大电视台都成了优先选择。这部真实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生活的剧集一改人们心中落后、陈旧的印象,一经播出就收获了超高收视率。《乡村爱情》系列本身足够优秀,演员团队在此之前就已经参与过《刘老根》《马大帅》等热门作品,质量属于第一梯队。
而东北方言最接近普通话,几乎没有理解成本,这些发生在东北乡村的故事紧跟时代,包含着全国农民感兴趣和牵挂的话题,自然也成为这一轮流量增长的赢家。 直到现在,东北人依然是农村题材电视剧拍的最好的一批人,《乡村爱情》已经发展到17部、700多集的体量。而小沈阳、大鹏、宋小宝等东北喜剧演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成为中国喜剧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02东北人“盘活”移动互联网时代
2008年,YY语音面世,这个原本用于游戏语音的软件被用户更改了模式,用户们自发在软件内进行表演,促进了YY变成直播平台。 2014年来自东北的李天佑入驻YY平台,作为“喊麦”的代表人物,MC天佑凭借几首原创作品在平台上收获了千万级粉丝。
这位1994年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辽宁男生卖过烤串、倒卖过二手车、做过网管,搭载着移动互联网和网络直播时代的大势,天佑演绎了从底层逆袭的典型样本。据传,其吸金能力可以说是日进斗金,最巅峰时甚至作为浙江卫视跨年晚会压轴出场。 尽管彼时的直播行业还处于一个原始状态,源于东北的“另类”“社会摇”等亚文化,也颇具争议,但毋庸置疑,东北人确实是互联网直播列车上的第一批乘客。 就像赵本山之于电视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时代,东北籍主播开始借助各大平台疯狂发散社交能力。每家平台排名前二十的主播里几乎有一半都为东北籍。
▲图:电影《钢的琴》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移动流量成本的下降,2016年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娱乐平台开始兴起。由于短视频更加符合当下用户的使用习惯,无数用户从各大直播平台涌入快手、抖音等平台。诸如牌牌琦、高迪等,迅速积累几千万粉丝。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当然也是东北人贡献了第一批流量。尤其是崛起较早的快手,成了东北人存在感最强的平台,如新生代网红辛巴等东北籍顶流。
在2020年辛选(辛巴公司)广州基地的揭幕仪式上,辛巴称辛选的用户超过3500万,商品复购率达90%,累计服务品牌SKU 1万+,未来这样的辛选基地将在全国各地布局7个,并会开放给用户进来消费,让他们买到便宜的品牌商品。当晚,辛巴也开启了首场秒杀活动,据卡思数据统计,当晚带货销售额超过了6亿,最高人气突破了440万,创下了快手个人直播已开的最高流量,辛巴个人账号也在当日涨粉237.8万。
“假燕窝”事件爆发后,辛巴家族开始逐渐没落,但这并不妨碍快手上的老铁们,对东北人的喜爱,数据可以证明一切,根据小葫芦数字红人榜,快手直播的打赏收入榜前 20 名中时常被东北人承包。首届中国互联网直播大会发布的“2017 中国城市网络主播数量排行榜”显示,主播数量前十名的城市中,东北三省全部在列,网络主播占比为15. 03%,居全国首位。
▲辛巴和老婆初瑞雪(图:辛巴微博)
在零态LT(ID:LingTai_LT)过往文章《宿华上升,辛巴下坠》中曾提及辛巴具有东北人身上典型的,如今可以看作“社牛”的特质——在快手简介里,辛巴的身份是“出于农民、馈于百姓、农民的儿子、百姓主播”,在直播间,辛巴不是高高在上的商人、资本家,粉丝亲切称他为“巴哥”“正能量”,在直播间,他为粉丝摇旗呐喊,争取低价,并不惜与自己的品牌方公开撕扯。 “我还有一个原则,不和工厂合作,只和农民合作,让农民拿到该拿到的钱。”在《对话新时代》栏目中,辛巴句句不离自己的合作准则,讲义气、肯放低身段的辛巴一跃成为快手现象级人物。这种现象级在之后的发展中,开始不断复制到辛巴家族其他主播身上,并加深快手的东北特色形象。
快手主管市场与战略的高级副总裁马宏彬甚至一度在某分享会上澄清,快手不是一款东北APP。
伴随着流量逐渐商业化,网红效应带来的巨大利益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东北人加入到这场盛宴。
03为什么是东北
为什么是东北人?无论是本山大叔的小品喜剧,还是近几年活跃的东北主播,为什么总会给人一种社交能力极强的印象?
当我们谈论某种社会现象时,必然会从底层逻辑入手。2008年于CCTV1套播出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电视剧《闯关东》或许可以解释背后原因。
▲电视剧《闯关东》(图:豆瓣)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关东,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省所属的东北大地。众所周知,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所以人们便把这一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在该剧中,一次著名的人口大迁移通过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的故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山东通过迁移开始了在关东的“复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并且由于人员数量庞大,他们也得以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不用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语言文字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荣誉院长,著名民商法专家赵中孚曾在讨论“闯关东”的意义时,称“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电视剧《闯关东》(图:豆瓣)
各地陌生而相互独立的移民构成了东北人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地区农村深厚的宗族等传统社会关系,东北人少了很多形式的约束。建国初期的东北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众多工业人口催生了高教育率和男女平等,这是最早进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土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也让东北人走向满是陌生人的社会,并练就强大的社交能力。 再加上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一年有三个月只能呆在室内,人口密度小,因此只能锻炼极强的社交能力,以便与其他人相互帮助以及在寒冬中消磨时间。
可以说,东北人的社交能力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无数东北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远方,互联网的发展让他们找到了社交的替代品。他们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着肆意的表达,有时堪称一景,这也让很多人认为“东北人粗鲁”“东北人只会嘴上功夫”...
抛开简单又充满恶意的评价,在总结“东北式社交”的热情与幽默时,或许会找到对抗“社恐”新的解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