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财神博物馆馆长:40年淘30万件物件,门票不够交电费
中新网5月18日消息,曾有人说,民间遗留的“老物件”是另一种“史书”,真实反映了过去的民俗文化。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北京财神”老物件博物馆,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物品:小商贩用的响器、黄包车上的脚铃……该馆馆长、老物件收藏家阿龙说,迄今为止,自己收藏了30余万件老物件,这里展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我们的门票只卖3块钱,收入连电费都不够。但是,未来我还想再开民俗博物馆,把藏品展示给大家。也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支持”。
阿龙在“北京财神”老物件博物馆内接受采访。中新网 图四十余年“淘”到超过30万件“老物件”
阿龙原名宋振忠,在“北京财神”约200平米的空间内,陈列着他的各类藏品,每位参观者都可以随意触摸。阿龙说,这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接触到民俗文化,“总‘供’在展柜里,大家就只能走马观花看一眼”。
算起来,阿龙从事收藏已经有四十余年的时间,积累了30余万件“老物件”。他常说,是母亲把自己带入了收藏这个行当,“那时我不过十几岁,一直特别喜欢收藏这些东西”。
阿龙的老物件五花八门,有北京市过去使用的粮票、油票,也有号称当年慈禧请客专用的请帖;既有做女红所需的绕线板,也有各式帽子、挎包、两千六百多个胡同门牌……甚至门口还放着两扇木质窗户。
为了寻找心仪的老物件,阿龙曾经半夜三点起床,扛着筢子到别人家拆房的废墟上捡砖雕。他说,别人眼里的破砖头,但却可能是自己的宝贝,“这些年,我骑着自行车、电动车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到现在还会拿着小棍儿,去垃圾堆扒拉人家拆房丢掉的老物件”。
“粗粗一算,买这些东西,到现在得花了约五千万人民币了。”阿龙说,现在自己没有银行存款,兜里经常只装着几十块钱,“但我始终觉得,我收藏的这些东西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
阿龙的博物馆内陈设的一些老物件生活用具。中新网 图“八不语”与“脚铃”的故事
旧日,老北京一年四季都有吆喝声,生动风趣,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对此亦有过描述。但也有些买卖不吆喝,而是用“响器”来唤起顾客的注意,统称“八不语”。
“说白了,就是以前走街串巷卖东西用的。行医人手拿‘串铃’、卖药人手里拿着‘指铃’等。”阿龙进屋拿出好几件东西,质地有木头的,也有金属的,其中有形似两根铁条烧结而成的器具,是旧时剃头师傅用的“唤头”,“过去老北京人听见不同的声音,就能分辨出外边来得什么人”。
有趣的是,阿龙手里还存留着两副“冰盏儿”,为过去胡同里卖冷饮、干果的小贩的专用响器。“冰盏儿”其实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
此外,阿龙收藏了一个装在黄包车上的脚铃。阿龙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东西算是过去身份的象征,“有这个脚铃,通常说的人力车才能叫黄包车,没有的只能叫洋车,一般大户人家‘拉包月’的车才会装”。
“脚铃是供乘客使用的。乘客可以通过踩铃告诉前边的人有车过来;或是回家之后,在大门口踩一下,通知门房主人回来了,作用很多。”阿龙说,这就是把蕴含老祖宗文化的东西,以实物收藏的形式保留下来。
阿龙收藏的一些胡同门牌及其他老物件。中新网 图盼望再开博物馆传播民俗文化
“开博物馆,最初是希望我母亲高兴。后来,是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继承、传播,让子孙后代知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提到开办博物馆初衷,阿龙说,这些收藏品永远不会卖出去。
不过,博物馆经营所需的费用让阿龙颇为犯难。他告诉记者,现在这家“老物件博物馆”是跟南锣鼓巷商会合作开办的,所以房租暂时不需要交,“人总得考虑个长远发展,现在这个博物馆主要是靠我和我的一位助手在做日常维护。再往后,房租、人工成本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目前的门票是每张3块钱,节假日观众多一些,平时更少。这么算下来,门票钱连博物馆的电费都不够。”维持博物馆的灯光、温度环境所需的电费并不低,阿龙半开玩笑地说,要是把老物件的价值跟各类成本计算在内,可能门票定为50块钱更合适,“可那样,谁还会来呢?”
未来,阿龙有一个希望:能再开两三家诸如“金钗博物馆”、“票证博物馆”之类的民俗博物馆,“我想把自己收藏的30万件老物件都展示给大家。也希望政府、社会能给予一些支持:只要给我场地,我就能把博物馆建立起来,留住民俗文化的根和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