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医马海德,他到中国的第一站,就在上海瑞金医院
昨天,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大医马海德》在北京发布,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应邀参加发布会。
《大医马海德》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面生动记录了马海德的人生轨迹,讲述了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国籍、投身于新中国卫生事业开拓和建设中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形象,诠释了他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
瑞金医院皮肤科主任潘萌教授受邀参加发布会
马海德曾在广慈医院皮肤科工作
马海德(1910-1988),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法罗市,1931年毕业于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医科,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获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为考察中国正在流行的东方热带病,于1933年来到上海,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皮肤科工作。
1933年夏天,马海德抵达中国后便在广慈医院供职。他发现,当时的上海并没有流行所谓的“东方热带病”,只是因为天热,皮肤病患者多了起来。
在广慈医院皮肤科接诊过程中,他发现,当时的上海性病泛滥成灾,便决定把性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医院坐诊之余,还抽出一定时间前往沪上的莱斯特医院讲学,主要听课对象是一些从事性病治疗的医师和护士。
在此期间,马海德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在她的鼓励下,马海德参加了外国进步人士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从那时候起,马海德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在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局势之下,他感到,这是一束希望之光。
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马海德从上海出发来到西安,最终抵达陕北。访问结束后,马海德自愿留下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马海德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己的名字乔治·海德姆改为“马海德”。他生前曾多次回忆在陕北的经历,认为自己正是在那里“从一个革命的同情者,变为一名为人民解放战争奋斗的战士”。
全国解放后,马海德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协助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同时他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在周恩来的支持下,1950年,马海德成为首位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将毕生精力放在解决性病和控制麻风病领域,并取得重大成果。
晚年,身患癌症的马海德依然坚持日常坐诊,把服务患者放在第一位。他曾这样感慨自己的一生,“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死也无憾了。”而他在中国的职业生涯,就是从广慈医院起步的。
1980-1988年,马海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常委。为表彰马海德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1988年9月,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2009年9月14日,马海德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马海德是卫生战线的优秀楷模,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光荣使命,为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标题:《大医马海德,他到中国的第一站,就在上海瑞金医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