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拉闸限电,是在下一盘大棋?
雷达财经出品 文|张凯旌 编|深海
正值“金九银十”的生产旺季,多地区却突然出现拉闸限电,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雷达财经注意到,此次限电“打击面”十分广泛,已经从生产端蔓延至民生端。中秋节以来,不仅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公告集体提示风险,更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中反映,限电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沈阳甚至因红绿灯停电引发了严重道路拥堵……
但多位分析师认为,拉闸限电并非是在下什么“大棋”,而是由于疫情造成的连锁影响,更有国家政策出于产业长期发展的考虑。
全国有多缺缺电
“限电”、“停产”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并不是近期才发生的事。
2020年12月,号称“史上最冷冬天”来袭,彼时浙江、湖南、江西等多地就曾启动有序用电措施。
如浙江要求年底前,省级各有关单位办公区域在气温降到3度以下才能开供暖设备,且温度不能超16度;湖南长沙发改委呼吁全市空调一律控制在20度以下,且不用电炉等高耗能电器。
但此时的情况还只是“小打小闹”,2021年,全国各地限电力度开始层层加码。
以广东省为例,5月至今一直执行错峰用电方案,但具体的执行方式从“开五停二”到“开三停三”,现在更是要“开二停五”,佛山和中山市的某些企业甚至接到了“开一停六”的用电通知。
9月前后,限电限产政策进一步升级。云南要求工业硅、黄磷减产90%,水泥产量压减80%以上;宁夏要求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四川要求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有媒体统计称,已有至少16个省份出台了力度不等的限电措施。
受此影响,一大批上市公司纷纷披露公告提示限电造成的风险。
雷达财经在同花顺iFind中以“限电”为关键词搜索发现,9月以来已有20家上市公司披露相关公告。
如桃李面包,公司称江苏桃李已于9月25日至30日限电停产;此外,桃李在东莞、长春、沈阳、大连、山东、天津、丹东、哈尔滨的分公司均需要根据当地政府有序用电的相关通知积极配合限电举措。
而这还仅仅是生产端的现象。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因为小区停电,孕妇不得不爬楼梯上24楼;还有网友称,一家人已经三天没洗澡、洗头、洗脸了。
9月26日,吉林市新北水务有限公司甚至在社交帐号发布消息称,按照国家电网要求,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的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近期会经常出现因停电导致的停水现象,望用水单位及居民及时做好储水准备,随手关闭水龙头。
不过,该公告目前已被删除,吉林新北水务回应称:“措辞不当、内容不准确,将严格处理相关责任人。”
尽管最终被证实是一场“乌龙”,但新北水务的一纸公告也揭示了目前东三省乃至全国对于限电的敏感程度。
9月26日,辽宁省工信厅在全省电力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2021年前8月,辽宁省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47%。9月10日起,辽宁外来净受入电力大幅下降,已不能满足全部企业的用电需求。23-25日,辽宁的电力供应缺口已到达严重级别。
疫情产生的蝴蝶效应
这场席卷全国多地的“电灾”有何缘由?多位分析师认为,疫情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2020年开始大规模发酵的新冠疫情,至今仍在全球各个国家肆虐,但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人体健康层面。
中电联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本就逐年攀升,已经从2016年的近5.7万亿千瓦时增至2019年的近7.3万亿千瓦时,即使疫情也没能阻止这个趋势,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继续同比增长3.1%,超7.5万亿千瓦时。
而复工复产以来,我国用电需求更是增长迅猛。2021年1-8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全国有17个省份全社会用电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需求的增长背后,除国家发展的自然结果之外,也有不少外贸企业的“功劳”。
得益于对疫情强大的控制能力,中国在欧美疫情持续反复的情况下,外贸出口异常火热。特别是近几个月东南亚地区疫情的严重扩散,让很多外国企业不得不将订单放在中国,这让我国的许多公司可以拉满产能,也就导致了用电量的激增。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相关企业都能赚的盆满钵满。
2021年来,煤、钢铁、化工等原材料的价格均在水涨船高,根据中国煤炭市场网数据,9月24日秦皇岛动力煤5500大卡综合交易价格达1079元/吨,相比2020年同期的563元/吨翻了近一倍。
煤炭对于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观研报告网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火电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71.19%,水电占比为16.37%,其他方式占比不足12.5%。
但煤炭价格涨了,电价却不能涨,这与我国电厂的制度有关。201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20年1月1日起对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实行“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原则上上浮不超10%,下浮不超15%,基本上遏制了电价的浮动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火力发电的电厂亏损严重,直接影响了煤炭供应,形成恶性循环,进而让电力出现供不应求。
不过,在美联储大放水催生的海量订单下,也确实存在不少因此而赚钱的企业,甚至一些被淘汰边缘的低效产能,也能实现“回光返照”。但这种外贸井喷的现象能够持续多久,目前仍然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
9月22日,美联储已经明确暗示了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在11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缩表”计划,并在12月正式启动“缩表”。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通胀持续高涨的背景下,美联储此举会让加息预期日益升温,从而也将使得“泡沫”被戳破的时间提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谭雅玲指出,一些国内企业看到订单需求后拼命加码产能,但却因原材料、海运价格疯涨等因素导致生产越多,亏损越多。一旦国外复工,国内产能就会严重过剩,因此从国家角度,停电限产的初衷是把控节奏,按下暂停键。
与此同时,停电限产也能倒逼企业往技术和创新方面去思考,从而淘汰粗放式发展的企业,提升高环保高效率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将来的经济转型做好准备。
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除了外部的贸易环境变化,突然加码的限电措施背后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占全部发电的比重约为70%,其余的水力、风力、核电、太阳能等方式合计占约30%。因此有观点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新能源发电在总发电中的占比。
不过,提高新能源发电比例并非易事。虽然水电、风电等均属于清洁能源,但其也同属不稳定能源。
如2021年以来,南方降雨明显减少,间接导致1-8月全国水力发电同比下滑1%;另一个例子是,此次辽宁省工信厅召开的全省电力保障工作会议中曾提到,9月23-25日,由于风电骤减等原因,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
碍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周期性,我国目前仍然无法将其作为稳定的发电手段;而在世界范围内亦是如此,2021年上半年,美国的火力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例约为60%,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发电手段,区别是相比我国的煤炭,美、英等发达国家多以天然气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手段。
不过,虽然新能源发电稳定性欠缺,但我国当前的新能源发电比例,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而此次限电所暴露的一些问题,正是在降低能耗的过程中出现的。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十一五开始,中国已经将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还曾提出“能耗双控”的概念,即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到了十三五规划,指标已经细化为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然而,2021年8月发改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却显示,上半年有7个省份能耗双控目标均为红色一级预警,有19个省份至少有一项是橙色预警。
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指出,这体现了部分地区在2030年碳达峰预期下,将“碳达峰”前的近10年理解为“攀高峰”的时间窗口,抢着上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项目,违规给“两高”项目开绿灯,想提早把住能耗增量“地盘”的想法。
而这种想法,叠加年底即将到期的指标考核,就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限电模式。
该模式也被侠客岛比喻为“开学前狂补作业”。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即一些地区采取强力手段,定指标、压任务,对产业园区和行业强制性限产停工、拉闸限电。
高层的表态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些情况。7月,高层会议明确要求,纠正运动式“减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8月,发改委点名批评了“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等现象,直指其与碳中和的工作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
而因“一刀切”导致的居民生活用电紧张,显然也不是“能耗双控”的规划范围所在。
针对当前的供电形势,9月27日,国家电网在微信公众号回应称,将充分发挥“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电力保供攻坚战,保障基本民生用电需求,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拉闸限电情况,坚决守住民生、发展和安全底线。
注:本文是雷达财经(ID:leidacj)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