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亏损4个亿,微创医疗机器人通过聆讯,投后估值225亿元
据港交所9月24日披露,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创医疗机器人”)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摩根大通与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
据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全球第一梯队的手术机器人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及商业化创新手术机器人,以协助外科医生完成复杂的外科手术。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旗下有3款旗舰产品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鸿鹄™Skywalker™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三款产品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或称「绿色通道」)。
尽管微创医疗机器人拥有3款旗舰产品,但该公司还未实现盈利,仍处于亏损阶段,亏损主要由研发成本和行政开支导致。
在财务数据上,微创医疗机器人2019年、2020年的亏损为6980万元、2.09亿元。今年首季度亏损约1.1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362万元扩大3.9倍。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研发成本分别为0.62亿元、1.35亿元、0.9亿元,占经营总开支额的88.57%、64.59%、78.26%。
据招股书显示,未来研发成本将随着研发活动的增加而增加,其首次公开募股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上述三款核心产品的临床试验及商业化落地,提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渗透率的同时也将继续扩大产品组合以建立多专科手术机器人平台,并实施产品的全球化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微创医疗机器人由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下称“微创医疗”)分拆上市,最初,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微创医疗的孵化项目之一,2014年开始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2015年正式注册成立。
微创医疗的实际运营主体为1998年5月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系中国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业务主要覆盖心血管介入产品、骨科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
除了微创医疗机器人,微创医疗还分拆心脉医疗(SH:688016)、心通医疗(HK:02160),两者都分别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主板上市。后有正处于已问询状态的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推进科创板上市。
千亿市值的龙头企业微创医疗在接二连三的分拆业务上市后,被投资者戏称为一家“能产生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
同时,作为医疗器械板块龙头的“嫡出”,微创医疗机器人“吸金”能力不可小觑,已有众多明星资本介入。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共获得了1轮30亿元战略融资,投资者阵营非常豪华分别是高瓴创投、CPE源峰、致凯资产、远翼骰子、易方达资产管理、科创投集团、国新科创基金、上海銮阙资产、瑞世财富、凯利易方资本、国方资本、国风投基金、惠每资本,投后估值225亿元。
亏损近4个亿,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投后估值高达225亿元,背后是巨大的市场潜力推力。
按销售额统计,2015年至2019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从2.0亿元增长至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虽然快速增长,但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仍是渗透率较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手术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从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放眼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的龙头是IntuitiveSurgical,其拳头产品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又称“达芬奇机器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从近三年政府公开的手术机器人招投标结果分品牌来看,IntuitiveSurgical的达芬奇机器人中标数量稳居第一,目前国内的窥镜类手术机器人由其所垄断。达芬奇Xi及达芬奇Si手术系统是仅有的由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国内市占率最高。
但作为首款由中国企业开发并已完成注册临床试验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产品之一——图迈所展示的有效性结果并不劣于达芬奇Si,整体手术成功率达98%,并且几乎所有次要有效性终点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此外,据了解,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周期非常久,一般长达6至10年,需要前期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本,这也意味着公司需要有足够的实力来扛住这些时间成本,但这并不影响资本看好手术机器人行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