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天石答抗战七大疑问:蒋介石抗战时为何依靠苏联?
电视纪录片《大后方》把战争从铁血前线移向广袤大后,战争的胜负在战场之外方,从拼杀的将士移向支撑抗战的四万万同胞,展现了一场立体的战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在《大后方》(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年3月)回答了七个关于抗战的问题,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在上海抵抗日军进攻的第十九路军。 文内图均为东方IC 资料1.淞沪抗战是中国政府军主动发起的一次进攻
杨天石:许多战役是日本人先动手的,比如卢沟桥抗战。淞沪抗战的不同之处是中国政府军主动进攻。当时军方确定的方针就是先发制人,想在日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把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而且要打淞沪战役这一仗,不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才有的计划。1936年中国政府就已经有了这个计划,蒋介石已经给当时的何应钦、冯玉祥、黄绍竑做了指示,要在1936年打淞沪战役这一仗。
淞沪抗战之所以拖到1937年,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包括蒋介石在内认识到,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太远,中国的准备特别是在军事上的准备还没有完备。当时国民政府派孔祥熙到德国去,主要解决的是武器弹药的来源问题。在准备工作不充分的情况下去打仗是没有胜利把握的,所以把1936年的淞沪战役改到1937年主要是考虑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牺牲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已经没有退路,七七事变时中国政府的一个自卫行动、一个反击行为是对日本人的有力还击。
但是七七事变之后,在上海打一仗,是中国政府主动进攻,是日本人还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把日本的海军陆战队赶下海去。这个在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上是有的,我们要先发制人,这个记录可以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到。
2.国民党最早的迁都地点选定的是洛阳
杨天石:1936年,国民政府已经做了迁都的准备,因为如果日本人发动侵华战火很快会烧到南京,所以南京作为首都是很难守得住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政府就曾经准备迁都。第一个迁都的目的地是洛阳,当时的国难会议是在洛阳开的。但是洛阳不是一个有险可守的城市,它周围没有高山,也没有很险要的地形,国民政府觉得比较可靠的首都是西安。
图为日本出云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前做出发准备。3.两广实力派解决后,蒋介石觉得具备了攘外的条件
杨天石:1936年,中日两国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两广事变已经平定。所谓两广事变,就是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广东的陈济棠发动的反蒋事变,也称六一事变。该事变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的,此后两广和南京国民政府就完成了统一。由于两广事变的解决,蒋介石觉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问题得以解决,即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安内部分的落实。安内的内容,一是指那些独立或者半独立的地方实力派、反蒋势力,其次就是工农红军苏维埃。这两股势力中,蒋介石比较重视的是地方实力派,即那些地方上闹独立的、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阀。最大的地方实力派问题解决后,蒋介石觉得有条件、有基础可以解决日本人的事情,那时蒋介石就下决心要进攻日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要打淞沪战役。淞沪战役后,再领兵北上解决华北和东北的日军,同时国民政府也做出了迁都离开南京的准备。蒋介石指示孔祥熙在上海银行里的钞票、外汇、金银要搬到江西南昌去,而且指示南京各个中央机构要准备搬家。
4.蒋纬国所讲的发动淞沪抗战的目的没有文献依据
杨天石:学术界多年以前有过一个很长时间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蒋纬国讲过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他说淞沪战役改变了日本人的进攻方向,本来战争是在华北打的,日本进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由于淞沪战役的爆发,就把这个战役从由北向南进攻改成了由东向西。这个事件引导日军把进攻方向做出了重大改变,蒋纬国觉得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决策。因为如果听任日军由北向南就很容易把中国分为由北向南两半,就斩断了南京和上海的工厂企业的西迁。中国被劈成东西两半,让日本的进攻矛头由东向西,这就给政府工厂企业机关的西迁提供了时间。这是蒋纬国的一个观点,蒋纬国的观点是找不到文献根据的。
5.蒋介石日记里记载的有关淞沪会战的原因前后矛盾
杨天石:我们在国民党的档案里面,在官方文书里面找不到国民党发动淞沪抗战的目的。我根据蒋介石日记的记录,发现蒋介石前后的说法并不一致,最早的说法是为了保护陇海路这条苏联支援中国的铁路线。蒋介石日记有一个记录,说阎锡山没有守住山西大同,把苏联支援中国的一条运输线丢掉了。因为在抗战爆发以后世界上援助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苏联的军火、资源物资是必须经过大同,从大同沿着同沪路这条铁路运到关内,直到华东华中这一带。蒋介石说,大同丢了这条线就被掐断了,苏联的物资和军火只能依靠陇海线。如果允许日本人打下卢沟桥,打下北平、天津,打下石家庄、保定,那么日本人就会打郑州,打了河南,陇海路就保不住了。所以蒋介石说,在上海打淞沪战役就是把日军的注意力从陇海线转移到上海来,是为了保护苏联的物资可以从陇海线运到华东华中来,这是蒋介石日记中明确记载的。
后来,蒋介石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在上海发动淞沪战役是为了解华北之围。因为日军集中兵力在进攻华北,那么在上海开辟一个新战场是为了分散日本人的兵力,让他把兵力转到华东来,这样日军的锋芒减少后兵力就会减弱。
蒋介石前后的解释不一样,在淞沪打仗的原因上有两个说法,不过,蒋介石本人没有主动把日军的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
产生让日军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进攻想法的人是陈诚,陈诚在回忆录中讲过,他曾经在淞沪战役之前向蒋介石提过这个意见。陈诚的日记在民国档案里面发表过,藏在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有各国的租界,而且上海是许多国家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地点。在上海打一仗会引起国际的关注,引起英美特别是跟中国商业关系密切的国家注意,意欲让国际上关心中日的战争。关心中日之间的纠纷,也是蒋介石要在淞沪打一仗的想法。
在淞沪战役中,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应该坚持那么久,打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在上海打那么久?而且当形势不利的时候,蒋依然主张不能撤退,因为蒋主张打给外国人看。当时,西方正在召开九国公约的会议,蒋介石的目的是在上海坚持打下去,是为了让欧洲的各国注意到上海。
淞沪抗战时,中国空军出发轰炸敌军阵地。6.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决定迁都重庆
杨天石:上海沦陷后,中国军队损失很大。为什么中国军队撤退时慌不择路?因为日军从上海的后面金山卫登陆了。如果中国军队不撤退,就有被日军全军包围的危险。许多兵员的损失是撤退的时候混乱所导致。上海沦陷后,日军就分路进攻南京,南京处在危险之下,所以就决定迁都。其实,国民政府迁都前的准备早在1935年就有了。我在《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讲到:1934年,蒋介石追剿红军,到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他才发觉四川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日复兴的根据地。1935年,蒋介石在重庆发表演说,决定把四川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而且他在演讲的时候就叮嘱要保密,对外宣称来四川是因为要“追剿”红军,不让日本人知道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把四川作为根据地。1935年,国民政府制订了一个军事计划,然后派了一个国防专员到各地区传达这个计划,传到了山西,国防专员告诉阎锡山,原来没有找到根据地,下不了跟日本人作战的决心,现在到了四川,找到了这个根据地,中央政府下了决心进行和日本做持久战的计划。
蒋介石在1936年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说战争打起来之后,沿海是守不住的,我将要在那里做最坚强的抵抗,然后逐步地后退,一直退到四川。在四川,保留一个自由中国的天地,在那里等待盟国的支援,然后反攻。
所以,蒋介石迁都重庆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1935年以来考虑很久的一个想法。后来,在1937年的10月至11月一次最高国防会议上做了这个决策,蒋介石做了一个政府迁渝和中国抗战的报告并决定了迁渝的日期。
7.蒋介石能坚持抗战的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苏联
杨天石:蒋介石在北伐的时候主要依靠苏联,顾问是苏联人鲍罗廷,军事顾问是苏联加伦元帅,各个军甚至师都有苏联军事顾问。但是,后来因为1928张学良在东北发起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断绝了外交关系。1928年,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领军队北伐,到了山东济南,日军借口革命军对济南城内的日本侨民抢劫、强奸、屠杀出兵侵占济南,而且把以蔡公时为首的几个中国的外交官,很残忍地杀害了。蒋介石这时给李济深写过一封信,意思是跟苏联人绝交之后,一定要在国际上争取一个友好的国家,这是他在1928年五三惨案之后的态度。
蒋介石最早找的是英国,但是觉得英国靠不住,所以在英国之后蒋介石找的是德国。为什么没找美国?因为美国那个时候采取的是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所以,直到抗战爆发前,蒋介石一直在争取德国支持,靠从德国进口弹药武器。
但是,要想找一个比德国更能同情赞助中国的国家只有苏联。蒋介石日记中有一段话说,日本人最怕的是苏联,日本最怕的,我偏偏要和它友好。蒋介石曾说要把跟苏联友好看成是对日本的第一打击,所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企图跟苏联友好,让其帮助中国抗战。从1932年开始,蒋介石就企图恢复邦交。蒋介石的第一步就是派人谈判。派的是中国一个老外交家叫颜惠庆,经过艰难的交涉,在1935之后,中苏恢复了邦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