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归女硕士连续10年支教湘西?这四大疑问需说清

2021-09-27 07: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令狐卿

近日,“连续10年支教湘西”的海归女硕士龙晶睛,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网友怀疑其“连续十年支教湘西”的经历造假,认为“最美支教女教师”的人设名不副实,举报其没有公募资格却筹集190多万元,批评其推出的支教项目时间短,收费高,有利用公益赚钱牟利的嫌疑。9月25日,龙晶睛接受媒体采访回应质疑。

目前,网友的举报内容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一个是确认龙晶睛及其创办的机构没有公募资格,二是其确实在机构传播页面附带了收款二维码。龙晶睛在接受媒体核实时也提供了相关信息,称确实没有公募资格但项目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机构,解释说5天甚至2天的短期支教项目,主要是以艺术传达为主,目的是陪伴乡村孩子,而网友反感的高收费旅行支教项目最终未成行。

龙晶睛。图片来源:长沙发布

对于网友批评龙晶睛妆容精致,与支教身份和农村环境不符,她也尽力解释没有专门化妆师,只是自己花了十来分钟的日常妆。她还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公益的理解,希望与网友在公益成本、做公益不全是苦难形象等议题上进一步交流。

结合主管部门与龙晶睛的回应看,她本人与她创办的机构在公益活动中并没有违规违法的事实,不排除为了机构宣传在形象塑造上略有美化,但要说“龙晶睛凹人设利用支教骗财”,从现有信息看,是不成立的。

网友对龙晶睛的批评,以及龙晶睛努力与网友交流的东西,反映出公益行内行外有不同的认知,实践者与一般民众之间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重,这个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能抛弃阴谋论、动机论,好好交流对话,对两下都有好处。

这里有几个焦点问题是可以总结的。

一个是龙晶睛机构及其公募资格的问题。随着慈善法规逐渐完善,慈善的公募资格实行审批制,公募资格确实卡得很严。像龙晶睛这样的小机构,在没有公募资格的情况下要想向不特定人群募款,唯一可以的办法就是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机构,成为后者子项目,接受该机构的财物监管。

所以,不是说没有公募资格的公益机构就不能接受捐款,主要看接受捐款的对公账目有没有公募资格即可。

二是少至两天的支教项目算不算问题。这个要考虑一个背景,那就是支教项目名目繁多,导致教育系统收紧了接受支教的条件、限定支教范围。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像龙晶睛这样的民办公益机构很难进入校园,很难支援主课,只能在课余、假期就体美劳等设计项目形式,两天支教课应运而生。

只要是由学校安排,确保学生安全,有秩序地引入像龙晶睛这样的美学支教项目,坚持学生自愿、有益学生的,哪怕只有短短两天,也未尝不可。在支教项目越来越正规化、支教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龙晶睛这样的小机构若要继续在“支教”这个名义下展开公益,就不得不适应这个变化,但“消费学生”是条红线,绝对不能触碰。

被广为质疑的收费5000元的爱心暑托班

三是龙晶睛光鲜亮丽的形象是不是证明支教的虚假,这个基本上不能画等号。龙晶睛名下有两家注册机构,一个是2018年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公益组织,一个是2020年成立的经营性质的传播公司。

现实当中,用两块牌子一支人马,这是民间公益机构的惯常运作手段。因为国家划定了民非机构收支的硬标准,当年慈善支出必须在收入的七成以上,只能按照最好10%提取服务费维持机构开支,民非的所有运营都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实话,财物捉襟见肘的时候居多。而企业公司可以提供更灵活的运作,在竞争项目、开票、盈利的保留及分红上机动性强,与民非形成互补。

龙晶睛透露其机构每月人力成本四五万元,这个开支规模不算大,但在多使用实习生的情况下,可能要看领薪的人有多少。可至少说明,机构有营利压力,为此在宣传片中美化形象,做细项目宣传视频,只要不违背事实、不脱离真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个焦点可能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龙晶睛的支教项目运营,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对她有不同看法。

其实,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在公益界内部反而不是问题,公益界对用商业模式来推进公益项目早有共识,也一直在做。但公益界与外界的慈善商业模式有一定分歧,前者兼蓄并包,后者有着更多的道德衡量。因此,对龙晶睛的支教项目多加质疑,是公益界遇到的常见问题之一,公益行动者耐心解释、诚意沟通就行。因为公益界探索商业路径的过程充满坎坷,社会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担心实在太正常了。

综合看下来,对龙晶睛的批评和质疑,凡是围绕诸如外貌、公募资格的,其实都可以有确定的答案。而试图厘清她是在做公益还是在做生意的,单靠主管机构并不能给出确定答案,因为主管机构审核的主要是财物支出是否达标,项目是否合规。而社会要想甄别这个问题,需要看到龙晶睛两家机构公司的财务运作详情,这个除了看民非的账目审计,还要看她传播公司的账目,这就涉及除公益之外的公开问题了。

支教是公益募款中长盛不衰的热门议题,容易吸引公众小额善款,也容易承接大公司的社会责任项目支出。但随着老少边地区教育提升,正规教育吸收支教资源等新变化,留给民间支教的空间越来越少。在这种变局下,到底是坚持支教初心,用商业手段为支教公益持续造血,还是以公益为幌子挣钱,公众有这份警惕心是值得肯定的,起码对公益人反求诸己,干净做事与锤炼项目适应性,都提供了警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