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86版西游记没法儿拍的九头狮子到底什么来路?
今天聊一聊玉华州的九头狮子,看看它背后的底细。
九头狮子的头的生理难题
玉华州最大的boss,是一只九头狮子。它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书上说得明明白白,它长着九个脑袋:
原来他九个头就有九张口。一口噙着唐僧,一口噙着八戒,一口噙着老王,一口噙着大王子,一口噙着二王子,一口噙着三王子,六口噙着六人,还空了三张口。
但这里问题来了,就是九头狮子这九个头,到底是怎么长的?
其实我们想想就知道:九头蛇、九头龙这样的动物,九个头是很容易长的,因为它们脖子都很细,大不了把脖子画长点就解决了。九头鸟也是这样。但是很少听说神话故事里有九头虎、九头熊、九头河马、九头大象的。因为这种动物,脖子都太短了!九个头怎么安上去呢?
九头蛇是什么样?很容易想到所以《西游记》随便一写当然没事,可这个就给后世的影视带来了大难题。因为很难表现一只狮子长九个头。像《山海经》里的开明兽,长得虎,九头而人面。就是这么一副样子:
然而虽然可以这么一画,最高处那几个头,到底脖子长在哪里呢?还是交代得不清楚,就像下面用棍子戳着似的。事实上1986版电视剧,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拍不出九头狮子的原身,只是让九头狮子精作了一通法,就把唐僧、国王等人摄来了。有一个办法,就是保留一个大头,其他的8个头变小。这样就容易安上了。1986版九头狮子的人形是这样的。
传世的太乙救苦天尊的各种神像,也是这样画的,一个大头,8个小头像项链似的,长在大头上。比如:
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基本上也是这么设计的。把8个头个个缩小,安在大头的周围。否则9个头一样大,那肯定是安不到狮子这样的短脖子上了!九头狮子还是九只狮子?
然而后世的影视家们满拼地去给九头狮子安头的时候,我们不妨翻翻早期的道教文献,看看这个九头狮子是怎么来的?一翻就出了问题。
五代的杜光庭《道教灵验记》里是这样说的:
(救苦天尊)坐五色莲花之座,垂足二小莲花中,其下有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绕天尊之身。于火焰中别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顶光中锋芒外射,如千万枪剑之形,覆七宝之座。
这里明明说的是“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绕天尊之身”,那就是九只狮子了!
然而《太一救苦护身妙经》里,这件事就变得不明不白起来。这部经说的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在一起聊天,元始天尊说:我和你讲一位神,他叫救苦天尊。这是众神中走出一位童子,他就是天尊的化身。元始天尊说,你们诸位只要吟唱救苦天尊的名号,他就会变身。于是:
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天尊化一帝君,足蹑莲花,手执如意,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真人化一女子,身着火锦衬衣,披髮跣足,蹑于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乘空而去。
救苦天尊这些化身嗖嗖嗖地,一个个都乘空而去了,每个化身都有“九头狮子”。然而毛病又出在头字上了,到底这里说的是九个头的狮子,还是说的是长着九个头的狮子?只凭文字看不出来。但从“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来看,似乎还说的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因为这个“绕于身形”,“左右从随”,很明显是和《道教灵验记》一脉相承下来的。如果只是一只的话,如何能有“左右从随”“绕于身形”呢?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里有这么一段: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批霞衣屡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中杨柳不记秋。 千处寻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
这段是经常在道观里唱诵的,也是特别广为人知的。从这个名字看来,就很难分清是九只还是九头了。所以,《西游记》里把“九头狮子”当作“长了九个头的狮子”,恐怕是被民间的一些误传影响了。
九头狮子,在玉华州故事里,貌似厉害得不得了,随便一张嘴就把孙悟空这样的高手叼去了。他又叫“九灵元圣”,这当然只是《西游记》给它起的名字。其实这是盗用了他主人的LOGO。这也来自《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因为天尊“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元元之祖气,妙化九阳精”,这说的是救苦天尊而不是狮子。
《西游记》里救苦天尊还说:
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喊一声,上通三圣,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孙大圣,你去他门首索战,引他出来,我好收之。
这句话把九头狮子说得这么厉害,“上通三圣,下彻九泉”,其实这也是救苦天尊自己的神通。刚才我们引的《太乙救苦护身妙经》:“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所以,如果非得问九头狮子为什么这么厉害,那么只能说它的很多功能,是从救苦天尊那里来的。
九头狮子的孙子们
这个九头狮子,还有几个孙子,书中写道:
当时老妖点猱狮、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诸孙,各执锋利器械,黄狮引领,各纵狂风,径至豹头山界。
这里基本上就是古代笔记、类书里记载的各类狮子开大会。除了黄狮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名字外,另外6个,我们一个个地聊。
猱狮,元陶宗仪《辍耕录》记宫廷朝会:“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列置讫,然后狮子至,身材短小,绝类人家所畜猱狗,诸兽见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这说的大概是一种体型小的狮子。百度了一下,说是历史上体型较小的狮子是分布在中亚的昆仑狮,也是经常进贡给中国皇帝的狮种。但是是否有动物学上的证据,需要请教专业人士。
白泽,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像狮子,能作人言。《云笈七签》卷一百:“黄帝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这其实就是百度百科。古代没有百度百科的时候,碰上不认识的东西就可以问它。它就能为你解答。所以建议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把它供为祖师爷。
伏狸,这个名字,是根据《博物志》卷三所记神兽造出来的,说是魏武帝曹操伐冒顿,经过白狼山,遇到一只狮子。就叫人去抓,结果狮子咬死了好几个人。曹操大怒,带着亲兵去打狮子(难道是用那柄“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打的?)。狮子大吼一声,朝曹操扑了上来。这时候:
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起上王车轭,狮子将至,此兽便跳起在狮子头上,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一。还,来至洛阳,三十里鸡犬皆伏,无鸣吠。
也就是说,这个“伏狸”,并不是说这狮子“降伏了狸”,反倒是狮子“降伏于狸”的意思。
抟象,这是一种能攻击大象的狮子,见于《初学记》卷二十九引宗炳《狮子击象图序》:有一个和尚,从天竺(印度)到大秦去(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忽然听到几十里外有野兽大声吼叫,震天动地,接着就看到许多动物拼命逃走。最后跑来四头大象,用鼻子卷泥,涂在身上,一边涂,一边喷鼻子(是伪装还是给皮增加厚度?)。过了一会:
有师(狮)子三头,搏象血若滥泉,巨树草偃。
三头狮子制服了四头大象,象皮都抓破了,流的血像泉水一样(这里的滥读jiàn,不读làn。泉水涌出的样子 ),大树都倒了。另外,这件事,发生在印度去罗马的路上,那这种狮子难道是分布在印度、中亚的“波斯狮”?
抟的繁体字是摶,和“搏”很像,这里很可能是《西游记》写错了。“狮子搏象”已经成了一个常用的典故。
最后一个“雪狮”,古人确实喜欢用雪堆狮子,比如明冯梦龙《金声巧联·雪消月满》:“时大雪缤纷,路积尺许。里中好事者,戏作雪狮子,伏于道左。”但这似乎不是本意,因为用雪堆的狮子也太不堪一击了。如果我们视野放宽一点,就又可以在藏传佛教里找到踪影:雪狮(Seng-ge-dkar-mo),是藏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出没于雪山间的狮子,鬃毛是绿色,身体白色,常绘于佛教唐卡或徽章上(参见[英]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那么在这里,我们又看到藏传佛教对《西游记》的影响了!
西藏雪狮地毯(李天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xianer-xianer”也会发布西游记相关文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