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1德国大选︱多元的战场:选战结束的开端

周睿睿
2021-09-26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是距离大选只有不到两天的深夜。站在选战的末尾瞥一眼选战的开端:根据语言学家的分析,本次大选,各党纲领的难解程度堪称联邦德国有史以来第二(最难理解的是1994年大选)。尽管各党都一再表示要“贴近选民”,但竞选纲领的晦涩显然对此并无帮助。尽管不少党都在竞选纲领的长度上有所突破,但更长的竞选纲领并没有带来更详细的信息,反而正好相反。当德国政治家的演讲句子都在流行越来越短时,竞选纲领的文辞却依然保持着多词拼成超长词、一个句子由79个单词组成、抽象概念和术语堆砌等“传统德语”令人闻风丧胆的特征。

2021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德国总理候选人参加最后一轮电视辩论。

无他:政治家可以说很多话,话与话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乃至补救,而竞选纲领一旦写下,就会被人反复拿出来从各个角度研究咂摸,甚至作为“铁证”。

各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拗口”的竞选纲领写作方法,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这次选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因为重要,所以不能授人以柄。因为复杂,所以必须啰嗦。更重要的是,很多概念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可能这些政党写纲领的人本身也没有弄清楚。

“未来能力”(在不止一个党的表述里出现)究竟该做何解?“生活链”(社民党)具体包含哪些?“农业-食物技术勇敢资本基金”(联盟党)又是为了什么?“事实寻找使命”(绿党)是什么使命?“来源电信交流监控”(自民党和左党)指代为何?虽然各党在稍后的段落和竞选演讲里对这些概念做过解释,但对多数选民来说,这些概念已让人望而生畏,对它们的解释距离清晰透明也还很远。

与其说是各党在故意隐瞒,不如说是他们自己在面对将来却未来的新时代时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象。可以说,各党都多多少少有意“不想让”选民看得太透,好给自己留下足够回旋余地。

距离大选结果出炉仅有一个星期的周日晚,三位候选人举行了最后一场电视辩论。与前两次不同,与其说它是一场对大选的辩论,不如说三位候选人已经开始各自为选后铺路。因此,这一次电视辩论绝不能孤立来看。很快,在接下来的周四晚,议院内所有党派代表也来到电视上齐聚一堂。

到了选战的最后一周:联盟党的民调开始迎头赶上,虽然依然是社民党领先几个百分点,但是差距已经不大了。最后的几天,能否实现逆转是一个问题。因此,最后的电视辩论,包括最后一周的选战,重点全在拉舍特(及联盟党)和朔尔茨(及社民党)之间。巴尔博克早已无望总理,因此从选战的第二次电视辩论起就已经不经意展现出了策略的改变。

但更需要注意的是,“总理由谁来做”并非唯一的战场。因为,即使联盟党和社民党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对调,都无法改变两党中不会有一个党获得压倒性胜利的现状。这就意味着:无论谁胜利,都不得不进入组阁谈判。因此,最后一周,各党的重心已经从强推候选人缓慢向“强推候选人+讨论组阁”过渡。尽管这个话题首先是由联盟党为了打击朔尔茨开启的,但到了现在,就连不少选民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个呼之欲出的现状:选的不是总理,选的是总理和他/她带来的政府。

在这个战场,目前绿党的巴尔博克是最轻松的:虽然无望总理宝座,但依照现在的形势,无论拉舍特还是朔尔茨当选,绿党都是当选者需要拉拢的对象。也就是说,绿党进入下一届政府的可能性极大。这给巴尔博克的许多举动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的思路。比如:在总结陈词时,巴尔博克清晰地说“下一届政府必须是一届环保政府”——既然已经无望作为名义上的政府领导者,那么不如继续提高辨识度,同时保证本党的核心利益诉求在下一届政府里得到实现。

以目前的支持率为参照,只有“红黑大联盟”才能勉强够得上50%的大关。考虑到之前的教训,无论是联盟党还是社民党都在这个战场对“红黑大联盟”闭口不谈,而是话里话外大谈三党执政。

还没等大选,以“联盟党”联合竞选的基民盟和基社盟就已经分别派出了各自的党魁拉舍特和索德尔参与这次议院党派的集体亮相。“兄弟相残”的阴影不仅在党内远未消散,更隐隐透露出联盟党对新一届政府的要求。如果联盟党在新政府里参与执政,那么基社盟对政府和对选民的影响都将不能被忽略,三党执政可能会实际成为四党执政。

社民党派出的不是党魁而是总理候选人朔尔茨,说明了社民党依然以赢得选举为最高优先级。但是,就连绿党都一再表示并不想带上左党的时候,朔尔茨依然无法在最后一场电视集体亮相上明确拒绝左党,这也说明了朔尔茨和党内左翼的对冲依然还在继续。社民党左翼,正如我担心的那样,成功地在大选的最后两周露出獠牙,预告了大选后政府组阁的复杂,同时拖住了朔尔茨在票数里的上升。

由于德国大选并非直选总理,而是由议会分配席次后选举总理,因此,大选中候选人票数的多数并不能绝对确保总理的产生。战场的多元不仅在于观点和立场的多元,更在于策略及组合方式的分散与多变。这个不确定性在这次大选中尤为明显:

联盟党首先要争取的是自民党和绿党,但联盟党自身也有基民盟与基社盟的争斗。社民党的候选人首先要争取的也是自民党和绿党,但社民党中的一拨人则给人以也不想拒绝左党的印象。而绿党候选人首选社民党,却已当面表示不想考虑左党。联盟党持续不断的“全左派专政”的放风也取得了一定效果,自民党在看到了社民党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公开表示愿意考虑黑绿黄(联盟党+绿党+自民党)的“牙买加组阁”。与此同时,左党不顾除了社民党外所有党的“公开嫌弃”,一再表达对组阁愿意做出的让步。

因此,站在前台的目前是拉舍特和朔尔茨。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距离聚光灯一米远的绿党和自民党做出的选择,包括他们对彼此的选择,决定了大选的最终结果。正如我在系列开篇时所预见:到最后一刻,依然充满了如此多不确定性。

2021年9月24日,德国慕尼黑,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联盟党总理候选人拉舍特出席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最后一次助选活动,并公开发表讲话。

2021年德国大选,87%的选民计划参选,72%的选民表示一定会参选。这远远超过了往年大选的参与度。这其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60岁以上的选民和较高社会阶层的选民参选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这两个细节看似不能说明什么,但如果和其他背景对照起来看,就有意思了:

在大选(周日)的前两天(周五),德国包括柏林、汉堡、慕尼黑在内各大城市,以及不少中型城市,再一次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不少地方市中心的公共交通全部中断,路面也出现了长时间拥堵。参与者绝大多数是支持环保的年轻人。单看他们,会产生一个感觉:绿党的支持者果然是声势浩大。然而,这群年轻人的高涨热情却和年轻人作为整个群体的参与度是脱节的。另外,参与游行的年轻人一定会是绿党选民吗?还是他们看到了巴尔博克本次无望总理宝座,因此要再次声援,确保环保进入下一届政府的重要议程范畴?

较高社会阶层选民的参选更给本次大选覆上了一层“稳重感”的滤镜。众所周知,上一届德国大选,报复性投票和发泄性投票的猛增导致德国选择党强势崛起。尽管议院各党都“坚守了节操”,拒绝和德国选择党对话,但选择党自上一届大选以来,以一度增长到全国第三、长期保持10%的民意支持率的成绩,已然成为了房间里的大象。疫情的爆发虽然消解了难民危机的注意力,但抗疫措施及其带来的社会和心理后果又成为了新的爆点。而抗议管制措施的“横向思维”运动,也很快有了选择党的渗透。较高社会阶层向来是社会里的保守主义者。在疫情/国际局势/工业转型等多重压力的夹击下,较高社会阶层的勤力参与从另一个方面确证了德国社会对这一次意义重大的大选的担忧,也隐隐透出了人们的“维稳”心理需求。

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就是邮寄选票。据统计,有差不多40%的选民以邮寄方式参与选举,占比之大是德国历史上首次。尽管陆续报出很多选民已经通过邮寄投递出选票了,但这一部分人的特征和喜好还无从知晓。但是,选民在投递时依据的是自己在那一刻的感受。比如:很多选民在大选前一个月的第一和第二周就已经寄出选票了,而那时,“朔尔茨奇迹”刚刚开始成为一种现象。如果这些选民看到了一两周后社民党左翼的不甘于寂寞,朔尔茨还会获得那么多支持吗?从这个角度看,本周日的大选颇有“开盲盒”的意思。

到现在为止,可能出现在下一届德国政府里的已经有:基民盟、基社盟、社民党、绿党、自民党,就连左党都不是完全不可能。除了选择党,议院里的所有党都成了棋局里的棋手。排列组合方式的多元化考验着选民们的数学和耐心。

这场选战,到了现在,早已不是大战场和大战场之间机动化部队的对决,而进入到了一条街挨着一条街肉搏的巷战。更为错综复杂的是,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两两对阵,而是群雄逐鹿。因此每一条街和巷都有好几股势力在抢夺。彼此间,有时是盟友,有时是敌人。

这一次选民们要选择的,早已不是一本完整的竞选纲领和它所代表的整体立场,而是好几本竞选纲领中的重点几条的任意组合方式和这些碎片化的重点经过拼凑后所代表的现实结局。

但到了作为棋手的各党那里,问题又不一样了。这些碎片化的重点真的能够被拼凑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吗?暂时,各个党派都无暇关心这个问题。各个党派都在忙于放出信号。这些信号的中心,与其说是这些碎片化重点的具体内涵——正如文章开头所写,在不少地方,连各党自身都并不能说清楚这些具体内涵——不如说是它们所代表的各种合纵连横组合方式的策略上的筹谋。这也就预示了大选后的组阁注定不易。

很少有一次选举像这次一样,所有的政党都各自在自身实力基础上表现出了顽强的耐力和对胜利的渴望。在这场选战里,胜利的含义只有两个字:执政。也很少有一次选举像这次选举一样,不到结果揭晓的那一刻,谁也无法过早宣布胜利。

一切还远远没到结束。套用邱吉尔那个著名的形容,选战的末尾,只是结束的开始。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